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真希望父母能这样爱我
0.00     定价 ¥ 49.8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59683762
  • 作      者:
    [美],布里·图恩斯
  • 出 版 社 :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责任公司
  • 出版日期:
    2025-06-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是超10年资历的家庭心理治疗师布里.图恩斯博士写给父母和孩子的觉察沟通之书。本书会教你一些新的观念,能够为你减轻教养过程中的压力。首先,认识到过去的事情—积极的和消极的—会影响你的教养方式。其次,辨认自己未能满足的需求并予以满足,保留童年时积极的经历,从消极的经历中痊愈,并认可你的孩子有其独特的需求。再次,学会监控那些用过去的经历教养孩子的思想、反应及令人羞愧的行为。最后,通过满足孩子真实的需求,创建你一直渴望的亲子关系,与孩子重建联结。

展开
精彩书摘

引言

养育孩子是世界上最具挑战也最令人疲惫不堪的事情之一。你常会发现自己在想:“为人父母,我做得够不够好?”“我为孩子所做的这些,对不对?”“孩子让我心烦意乱,他是故意的吗?”市面上的教养类书籍有几千种,教你如何培养出了不起的孩子、如何成为更加平和的家长,还有如何才能不重蹈覆辙、不做你父母那样的家长。虽然这些书在过去的十年里为许多在矛盾斗争中的家长提供了家庭治疗方法,但我注意到,这些书并没有解决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于是,我意识到家长们存在一个最为普遍的误区:他们教养的是儿时的自己,而不是他们的子女,虽然这并非出于本意。

大多数家长都告诉我:“我不会用父母抚养我的方式来抚养我的孩子。”表面上很难看出这么想有何不妥。但我发现,这种思维模式会严重损害这些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为什么?因为这种思维模式鼓励家长关注的是他们自己,而不是他们的子女。

先不说回忆起童年时光令你多么愉快(或不愉快),过去的经历可能会决定你现在对孩子的养育方式。正如我所言,当家长下意识地—基于自己小时候,而不是基于面前的这个孩子—做决定或做出某些行为时,他对孩子的教养就会基于自己过去的经历。请看下列观点:

“我不会对我的孩子说‘因为我让你这么做’。我的父母从不给我任何解释,所以我要给我的孩子讲清楚我所做的决定背后的理由。”

“我在教我的孩子知道努力工作的意义,因为我的父母总是我想要什么就给我什么。作为一个成年人,我觉得这并不合理。我不会给我的孩子买一屋子的衣服和玩具,他们需要自己去挣这些东西。”

“我要跟我的父母完全对着干。”

这些内心独白反映出一个事实:很多家长抚养孩子的方式,是他们对自身成长过程中父母当时的心理所做出的回应。童年的记忆—不论好坏—会时常影响家长现在对子女的引导方式、互动方式,以及他们的亲子关系。虽然上述家长独白并非出于对孩子的漠不关心,但这些迹象说明,有些家长的教养方式是基于他们自己过去的经历,而没有了解到孩子此时此地的需求。

养育者用过去的经历教养孩子,原因有两个。第一,有些家长所做的一些决定,是为了满足自己童年时期未能满足的核心需求。林肯—一个12岁男孩的父亲—经常给孩子买最新推出的电子游戏,尽管他的妻子非常反对。他的理由是:“我的父母永远不会理解我上学时不合群有多痛苦。我不会让我的孩子也被同龄人排挤。”

第二,家长常常害怕孩子也经历他们儿时遇到的那些难以应对的挑战、困惑或不爽。凯莉—一个16岁女孩的母亲—从不让自己的女儿参加过夜聚会和生日派对。在会谈中问及她的想法时,凯莉的回答是:“没有大人在身边的话,孩子会遇到很多麻烦。我不想让她和我当年一样,被毒品和酒精诱惑。”

这些反应乍一看似乎是出于对孩子的保护,甚至是爱。但是,以上两种情况中的家长都没有在意孩子需要什么。孩子需要从一些经历中学习、成长并发展个性,这些经历是必要的。与此相反,这些家长反而在尽力满足自己未能满足的需求,或是极力避免孩子做错决定。如果你试图防止孩子产生难过的情绪,那么你就是在阻止他们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不允许他们形成个性。结果,孩子以后不仅做起决定来优柔寡断,也很难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每个人的核心需求不同,如果你作为家长所做的决定,不经意间满足的是自己未能满足的需求,那么孩子的需求就没有被满足。这种做法往往会导致孩子为了满足他们自己的需求而变得暴躁、发脾气(学步期儿童)、滥用药物或发生危险的性行为(青少年)等。这些消极的行为最终会迫使家长为孩子寻求治疗方法。这反过来促使我—一位有着十年经验的婚姻家庭治疗师—辨识出了这种消极的教养方式。


我是谁


自2011年以来,我治疗过个人、夫妻,还有家庭,他们为孩子的暴躁、封闭或做出了不利的选择而犯难。尽管每段亲子关系中的个人因素各不相同,但我最终发现,从某个角度来看,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们产生问题的原因都差不多:家长的童年经历。

有了这个发现以后,我在治疗过程中开始特意把重点放到家长身上。然而这种方法备受争议,因为在这个领域,孩子才是公认的治疗对象。了解了家长最难以忘怀的童年记忆,以及那些经历带给他们的感受之后,我会帮助家长认清记忆中未能满足的核心需求。然后每个家长都会回答:“这正是我做这个决定的原因,我是在保护孩子。”

我总会问一个同样的问题:“你是在保护孩子,还是在保护像孩子一样的自己?”

擦干眼泪之后,家长们便开始对自己的过去进行深度剖析,了解自己的记忆、核心信仰和未能满足的需求如何影响他们的教养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及回家后的努力配合,这些家长开始彻底改变与孩子的联结方式。多年的烦恼、心痛和未满足的需求终于得以缓解,他们把这些放下,然后去有意地了解他们面前的这个孩子,而非他们自己的倒影。

意识到这种教养方式有多么普遍之后,我写下了这本书,以这种方式把自己的所知提供给每位家长,大家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使用。读的过程中,我有几点温馨提示,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本书。


1.进行自我反省,并从过去的痛苦中学习。这并不容易,有时会非常难。所以,可以根据需要休息一下,或者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2.你不是一位坏家长。来与我会谈的家长反复问到这个问题,我的回答始终是:如果你正在寻求帮助,那么你就是一位好家长。事实上,在这方面寻求专业的指导以增进亲子关系,会使你成为一位非常体贴的家长。

3.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家长,所以放轻松就好。教养过程中你会犯错,状态也常会倒退,但不要着急—这本书会帮助你改变消极的教养模式,教你如何向你所爱的人道歉。所以你可以化错误为更加牢固的联结。


什么是当下式教养


根据子女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养,又被称作“当下式教养”。看似是一项基本的、显而易见的教养技能,不过,将这项技能运用到实际中却非常困难。因此,很多书都在探讨家长过去的经历如何影响他们对孩子的抚养方式,以及对孩子行为的回应方式。在我最喜爱的书中,有一本叫《由内而外的教养》(Parenting from the Inside Out)。这本书讨论了过去的挫折如何改变人类的大脑,如何形成我们对孩子的感知与互动。然而,不仅是过去的挫折,童年时一些小小的失望或开心的事情,同样会让家长用自己的经历教养孩子。

本书会教你一些新的观念,能够为你减轻教养过程中的压力。首先,认识到过去的事情—积极的和消极的—会影响你的教养方式。其次,辨认自己未能满足的需求并予以满足,保留童年时积极的经历,从消极的经历中痊愈,并认可你的孩子有其独特的需求。再次,学会监控那些用过去的经历教养孩子的思想、反应及令人羞愧的行为。最后,通过满足孩子真实的需求,创建你一直渴望的亲子关系,与孩子重建联结。

本书的适读人群


本书主要写给那些努力解决孩子的问题行为、尽力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家长。我的目标是帮助这些家长承认并满足他们自己未能满足的需求,去适应孩子的需求。

此外,本书还满足了家庭工作临床医师的需要,帮助大大小小的家庭处理复杂的亲子关系。在跟其他临床医师谈到“经验式教养”这个概念时,他们的反应令我很惊讶。很多精神健康临床医师透露,他们在治疗室里所看到的教养模式都是一样的,却不知道该提供怎样的帮助。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本书的内容还涵盖了认知神经科学、婚姻与家庭治疗,以及创伤知情照护等领域,为治疗师提供了所需的工具,以帮助家长改变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

最后,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本书还适合另外一群读者—那些在童年的挫折中痊愈的人。我的治疗领域之一是挫折治疗,包括身体、情感、心理和精神虐待。然而,挫折不局限于虐待这种“大”事,它还包括你的核心基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任何经历。例如,在童年时期,你的父母可能错过你的足球比赛,并且习以为常。你要求他们关注你,他们会告诉你他们没时间。你哭的时候,他们坚持说没什么好难过的,或者没有及时做出反应。这些经历都可能使你感到受挫和痛苦,因为你的核心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无论你已经做了家长,还是打算做家长,本书中的观念和工具都能够帮助你治愈长久以来的童年创伤,引导你未来的亲子关系朝着幸福、健康的方向发展。


本书的结构


在我们一起开启本书的阅读之旅时,了解一下接下来的内容是很重要的。

第一部分讲述了“经验式教养”这个概念,并概述了如何识别自己是否在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养。第一章通过强调脑发育教育,以及童年经历如何影响一个人做决定,介绍了“核心信念”这一概念;通过大脑存储记忆和影响未来决策的机制,揭示你的过去如何影响你的现在。第二章提供了多种案例场景,说明了经验式教养的五种常见方式。

第二部分回顾了经验式教养如何危害你当下的生活。第三章讨论了孩子是如何消极地受这种教养方式影响,包括需要注意的重点行为和用语。这一章还探讨了经验式教养这种方式如何破坏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如何破坏你与配偶或伴侣的关系,甚至是你与自己的关系。

第三部分教你如何从过去的痛苦中痊愈。第四章将教你如何及时地进行自我解压,这是一个重要的教养工具。第五章将带领你直面过去的经历、识别当下的需求。第六章解释了如何认清那些可能影响你的自尊并影响你的教养方式的外向型核心信念。第七章提供了一些教养技能,教你提升自信,把消极核心信念转变为更多积极有益的信念。

第四部分深入讲授了一种全新的教养方式:当下式教养。第八章阐明了如何用教养意图取代教养目标,这样做可以让你用更加有效的方式在孩子面前表达。第九章讨论了假设、比较和贴标签对亲子关系的影响。第十章引导你识别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并对这些期望做出调整,使之促进孩子拥有健康的自主权和良好的决策能力。第十一章主要讲如何做决定、如何回应挑战情绪的情况,以及如何就教养方式不当向孩子道歉。第十二章涉及一个重要(但常被忽视)的过程—为你儿时(或童年时期)想要却没有得到的所谓损失难过。最后,第十三章教你如何满足孩子心理上、情感上和生理上的核心需求。


结语


在你深入阅读本书前,有一点重要提醒:我并不是要在这儿让你难堪。我真的相信你在尽最大的努力来培养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这是你一直以来想做的。本书并不是要批判你的困惑,也不是要评判你过去的决定,而是想要帮助你发现一种全新的、有效的教养方式,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帮你从过去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在你努力地培养与孩子之间的更深层次联结的过程中,不要追求完美—完美的教养方式根本不存在。相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使你多个帮手,为你提供养育下一代所需的勇气和信息。还有一点,本书并非一次性读物。修复与成长会伴随我们一生,在这条路上的每一步都需要反思、调整、承认错误。不过,你已经认识到了这些。我就在这里陪伴着你。


展开
目录

引言  1

第一部分 看见孩子,更看见像孩子一样的自己


第一章  过去的经历如何影响你当下的生活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被过去支配  004

童年记忆如何塑造当下的你  007

早期经历形成了你的核心信念  008

你的核心信念暴露了你未被满足的核心需求  015


第二章  走出原生家庭,养育你的内在小孩

在你的本能情绪反应里,藏着疗愈自己的方法  019

你养育的是曾经的自己,而不是你的子女  023

你想给孩子的养育方式不一定适合孩子  025

对你管用的养育方式不一定对孩子也管用  028

为孩子清除障碍并不能帮他们生活更自在  031

养育首先要回到自身:先关注你自己,而不是孩子  035

发现自己未被满足的需求,进而真正满足孩子的需求  041


第二部分 理解早期经历,过好当下的生活


第三章  早期经历如何影响你的孩子、你的家庭和你自己

经验式教养如何影响你的孩子  046

经验式教养如何影响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  052

经验式教养如何影响你与伴侣的关系  053

经验式教养如何影响你自己  056

行动等于积极的改变  060


第三部分 如何从过去的痛苦中痊愈


第四章  学会自我安慰

容纳之窗  064

拓宽窗口,回归包容  068

觉察你自身的内在情绪  075

平和稳定地养育  076


第五章  直面过去,满足自己的内在需求

直面过去的五个步骤  079

真正爱自己,满足自己的内在需求  093

用你的成长去给予孩子  096


第六章  你的核心信念决定着你的自我价值体系

关于“他人”的核心信念  099

关于“世界”的核心信念  100

关于“将来”的核心信念  101

识别这些核心信念  102

核心信念的代际模式  107

自尊与自我价值  107

自我价值的力量  109


第七章  更新核心信念,增强你的自我价值感

重新训练你的大脑  123


第四部分 如何让孩子成为他们自己


第八章  让孩子如我所愿VS让孩子如其所是

识别你真正的养育初心,帮孩子成为自己  129


第九章  如何放下预设,与孩子深度交谈

监控并内省你对孩子行为的假设  142

内省你对孩子的比较与贴标签行为  147

抛开假设、标签与比较,不妨试试沟通  152

学会及时调整你的沟通方式  157


第十章  识别你的期望,了解孩子的期望

什么是合适的期望  166

与孩子共创期望  168

清楚孩子对你有怎样的期望  169

突破旧传统,尝试新方式  171


第十一章  决定、回应与道歉

正在满足的是谁的需求  174

放慢决策过程,减少冲动反应  179

允许自己的错误,并学会如何道歉  182

孩子的行为并不总是与你有关  183


第十二章  人生不如愿,我很悲伤!

希望我的孩子是别的样子  185

希望我的童年(或父母)是另一个样子  188

面对悲伤的五个阶段  195

家有残障儿童该如何面对  197

允许悲伤,并相信疗愈的过程  204


第十三章  拥抱你独一无二的孩子

爱你的孩子  205

与孩子建立联结  207

与孩子一同欢笑  210

懂得如何管教孩子  211

如何做到真正尊重孩子  213

联结永存  218


结语  219

附录  221

参考文献  223

致谢  227

各方赞誉  229

关于作者  233


实操活动一览表

【实操活动1.1】识别内向型核心信念  014

【实操活动1.2】识别未被满足的需求  017

【实操活动2.1】找到适合孩子的养育方式  034

【实操活动2.2】不断问自己:你期待孩子做的,对你自己有什么好处,而不是对孩子!  039

【实操活动4.1】识别你的容纳之窗  067

【实操活动4.2】拓展你的容纳窗口  069

【实操活动4.3】找到你的舒适区域  071

【实操活动5.1】记录你的过往  080

【实操活动5.2】】直面你的早期核心事件  081

【实操活动5.3】识别出你当时所需要的支持  085

【实操活动5.4】满足你的内在需求  087

【实操活动5.5】反思为何会发生这些事?  090

【实操活动6.1】识别外向型核心信念  103

【实操活动7.1】更新你的核心信念  114

【实操活动7.2】挑战你的核心信念  116

【实操活动7.3】容纳与内省  119

【实操活动8.1】确立你的养育初心  134

【实操活动8.2】帮孩子成为自己  137

【实操活动9.1】监控并怀疑你的假设  145

【实操活动9.2】监管你的标签与比较  149

【实操活动10.1】识别你的期望  163

【实操活动11.1】识别正在满足的是谁的需求  176

【实操活动12.1】识别你的悲伤源头  192

【实操活动12.2】走出悲伤的五个阶段  199

【实操活动13.1】与你的孩子相联结  216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