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冯骥才小说(作家小说典藏 平装)
0.00     定价 ¥ 48.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21232998
  • 作      者:
    冯骥才
  • 出 版 社 :
    作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5-01
收藏
编辑推荐
冯骥才先生既是新时期非常重要的作家,又是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者和守护者。对民间文化的自觉、自省与自救内在而深远地影响着他打量历史、目击现实与看取人生的方式、方法,并形成了其特有的精神结构与文学审美,其小说的语言、结构、思想、人物等无不烙下了鲜明、丰富而多元的民间文化因子。
展开
作者简介
冯骥才,中国当代重要作家、著名画家兼文化学者。祖籍浙江宁波,1942年出生于天津。青年时代师从北京画院画师惠孝同研习宋元绘画,并问道于吴玉如先生,学习古典文学。长期致力于文化遗产的抢救工作,影响深远。现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以及开明画院院长,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代表作品有散文集《珍珠鸟》,小说集《雕花烟斗》《高女人和他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俗世奇人》等。其作品被译成10多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各种译本30余种。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由冯骥才先生亲自精选历年中短篇小说代表作,结集而成,创作时间跨度长达四十余年。小说题材多样,既有蕴含浓郁地方特色的天津卫奇人异事、寄寓深刻文化批判的历史传奇,也有平民百姓市井温情、现代都市男女爱情故事。在描摹人世百态的同时,冯先生用文字抒写内心的大情大性,展示不屈从于世俗的铮铮风骨。作为有着丰富阅历的写作者,他文字世界背后的文化和精神构成要远远大于全书的篇幅,由经验、文化、见识等垫底,读来酣畅淋漓。
展开
精彩书评
我因为从绘画进入文学
,身上有太多艺术家的气质
,从写作的最初就有一个想
法——把小说写成艺术品。
我写了各种各样的作品
,至今不知哪一种属于我自
己的。有的偏于哲理,有的
侧重抒情,有的伤感,有的
戏谑,我竟觉得都是自己—
—伤感才是我的气质?快乐
才是我的化身?我是深思还
是即兴的?我怎么忽而古代
忽而现代?忽而异国情调忽
而乡土风味?
风格是复杂又和谐的一
个整体,是作家的气质,是
活脱脱的生命的气息,是一
个独特的灵魂及其特有的美

——冯骥才
从小说到非虚构文学的
创作,冯骥才为当代文学史
提供一个很高的标杆。他的
创作,无论小说或者非虚构
作品,都与历史密切相关。
历史场景,在不同类型的体
裁形式里得到富有深度的呈
现,为百年中国历史,提供
不可多得的文本。
——李辉
展开
精彩书摘
雕花烟斗
一 老花农
他被这大盆光灿灿的凤尾菊迷住了。
这菊花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儿,一直泻到地上,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一条给舞台的灯光照得熠熠发光的长裙,一道瀑布——一道静止、无声、散着浓香的瀑布,而且无拘无束,仿佛女孩子们洗过的头发,随随便便披散下来。那些缀满花朵的修长的枝条纷乱地穿插垂落,带着一种山林气息和野味儿。在花的世界里,惟有凤尾菊才有这样奇特的境界。他顶喜欢这种花了。
大自然的美使他拜倒和神往。不知不觉间他一只手习惯地、下意识地从衣兜里掏出一个挺大的核桃木雕花烟斗,插在嘴角,点上火,才抽了几口,突然意识到花房里不准吸烟,他慌忙想找个地方磕灭烟火,一边四下窥探,看看是否被看花房的人瞧见了。
花房里静悄悄,幸好没有旁人,他暗自庆幸。可就在这时,忽见身旁几片肥大浓绿的美人蕉叶子中间,有一张黑黑的老汉的脸直对着他。这张脸长得相当古怪,竟使他吓了一跳。显然这是看花房的人,不知什么时候站在这里的,而且没出一声,好像一直躲在叶子后边监视着他。一双灰色的小眼睛牢牢盯着他嘴上的烟斗。烟斗正冒着烟儿。他刚要上前承认和解释自己的过错,那老汉却出乎他的意料,对他招招手,和气地说:
“没关系,到这边来抽吧!”
他怔了一下,不觉从眼前几片蕉叶下钻过去。老汉转过身引着他走了几步,停住。这里便是花房的一角。
这儿,靠墙是条砖砌的土炕,上边的铺盖卷成卷儿,炕上只铺一张苇席;炕旁放着一堆短把儿的尖头锄、长柄剪子、喷水壶、水桶、麻绳和细竹棍之类;炕前潮湿的黄土地扫得干干净净。中间摆一个矮腿的方木桌,只有一尺多高,像炕桌;隔桌相对放两把小椅子——实际上是凳子,不过有个小靠背,像幼儿园孩子们用的那种小椅子。桌椅没有涂漆,光光的木腿从地上吸了水分,都有半截的湿痕。桌面上摊开一张旧报纸,晾着几片焦黄的烟叶子……看来,这看花房的老汉,还是个收拾花的老花农呢!以前他来过这里几次,印象中似乎有这么个人,但从未注意过。
“您只管抽吧,这儿透气。”老花农指指炕上边一扇打开的小玻璃窗说,并请他坐下,斟了一碗热水,居然还恭恭敬敬放在他面前。使他这个犯了错的人非常不安,也更加不明白老汉为什么如此对待他。
随后,老花农坐在他对面,打腰里拿出一杆小烟袋和一个圆圆的磨得锃亮的洋铁烟盒,打开烟盒盖儿,动手装烟叶。但这双手痉挛似的抖着,装了一阵子才装满。点上火抽起来,也不说话,却不住地对他露出笑容,还总去瞟他叼在嘴上的烟斗。他从老花农古怪的脸上,很难看出是何意思。是善意地讥笑他刚才的过失,还是对他表示好感呢?自己能引起别人什么好感来?他百思莫解,老花农却开了口:
“唐先生,您还画画不?”
他怔住了。“您怎么知道我姓唐?还知道我画画?”他问。
“啥?”老花农侧过右耳朵。
他大点声音又说一遍。
老花农两颊上的皱纹全都对称地弯成半圆形的曲线,笑眯眯地说:
“先前,您带学生到这儿来画过花儿,咋不知道。您模样又没变……”
唐先生想了想,才想起这是六十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的狂潮到来之前的事。由于这儿的花开得特别好,他曾带学生们来上写生课,而且是在他喜欢的这凤尾菊盛开的时节。时隔六七年,老花农居然还记得。尤其近几年的骤变,过去的事对于他犹如隔世的事,去之遥远。像他这样的一个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好比高高悬挂的闪烁辉煌的大吊灯,如今被一棒打落下来,摔得粉粉碎。那些五光十色、光彩照人的玻璃片,被人踩在脚下,无人顾惜。他落魄了,被人遗忘了,无人问津了。原先整天门庭若市,现在却“门前冷落车马稀”;那些终日缠在他身旁的名流、贵客、记者、编辑、门生、慕名而来的崇拜者,以及附庸风雅的无聊客,一概都不见了。他就是一张盖了戳的邮票,没有用处。而当下,居然被这老汉收集在记忆的册子里。他心里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和温暖的感动的微波。“您居然还记得我,好记性呀!可我,我现在……不常画了。”他因感慨万端,声调低沉下来。
“啥?”老花农又是那样偏过右耳朵。
“不常画了。”
“明白,明白。”老花农像个知心的人那样,深有所感似的、会意地点了点头。跟着加重语气说:“不过,还是该画,该画。您画得美,美呀……”
“我?可您并没见过我的画呀!”他想自己在这儿给学生们上写生课时,并没动手画过。一刹那,他觉得老花农在对自己客套,拉近乎。
“不!”老花农说,“您的画印出过画片,俺见过,画得美呀!”
老花农赞美的语气是由衷的,好像回味吃过的一条特别美味的鱼似的。看来,这老汉不只是在花房认识自己的,还注意过自己的作品,耳闻过自己的声名。难道在这奇花异卉中间,在这五彩缤纷的花的天地里,隐藏着一个知音吗?好似深山幽谷之间的钟子期?他惊异地望着对方。当他的目光在老花农古怪的脸上转了两转,这些
展开
目录
雕花烟斗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炮打双灯
雪夜来客
老夫老妻
胡 子
楼顶上的歌手
木 佛
死 鸟
刷子李
苏七块
蓝 眼
小杨月楼义结李金鏊
田大头
抱小姐
侯老奶奶
啊!
三寸金莲
多瑙河峡谷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