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绿槐永荫
0.00     定价 ¥ 88.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23415634
  • 作      者:
    薛天云
  • 出 版 社 :
    团结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4-01
收藏
编辑推荐
《绿槐永荫》是薛天云以“家”为主题的散文集,是作者年过古稀后的心血之作。书中既有对家人的深情回忆,展现暖心故事与亲情力量;也有对家乡宜川的全方位描绘,包括悠久历史、独特风景、风俗文化等,字里行间满是乡土气息与感恩之情。 本书内容丰富,适合广大热爱文学、关注传统文化和家庭传承的读者阅读。
展开
作者简介
薛天云,生于1947年,宜川县云岩镇南海村人(祖籍永宁村),大专学历。1969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宜川县委宣传部干事,交里公社党委书记,县农业局副局长,牛家佃公社党委书记,县委党校副校长,云岩公社管委会主任、党委书记,云岩镇党委书记,宜川县农委主任,宜川县副县长;1992年5月后历任中共延川县委常委、延川常务副县长,中共子长县委副书记、子长县长,中共延长县委书记兼县人大主任;2001年10月任延安市农业局局长,中共延安市农牧局党委书记、农牧局局长(2002年1月市机构改革撤销原农业局、农机局、畜牧局,合并成立市农牧局)。2005年9月任市农牧局调研员,2007年退休。2006年编印出版了宜川县濒临失传的清朝至民国四部旧志(吴志、薛续志、余志、乡土志);2007年任壶口文化研究会主任,主持出版了《壶口风情》系列丛书10册、校注了民国《宜川县志》;主编了《壶口历史星空的闪亮》《宜川战役》;2013年编著永宁《薛氏家谱》,著作有《西欧见闻与思考》《壶口西岸耕读传统》《张载生平及其对宜川的影响》《心路历程岁月印记》《绿槐永荫》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一部以“家”为主题的散文集,通过对家人、家乡、家风的深情回忆和对家乡文化的不懈探索,展现了作者对家的珍视与感恩。书中讲述了家人之间的暖心故事以及彼此的爱和支持,刻画了家乡的悠久历史、丰富文化和独特风景,讲述了以“耕读传家”为主的家风和对家文化的理解和追求,描绘了家乡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和民间艺术。全书文笔流畅,语言质朴,字里行间充满浓浓的乡土气息和感恩之情,表现了作者对家乡一往情深的赤子之心。
展开
精彩书摘
耕读传家远——宜川县永宁薛家纪事
退休之后,我便萌生了回归农村生活的愿望。更重要的是,年迈的母亲不愿随我在城市居住,一心想回到那“抬头可见蓝天白云,出门能遇邻舍乡亲”的老家,于是我陪伴母亲回到南海村居住。回到村里,我在房前屋后栽花种树,还承包了堂弟天学的一亩多地,每天都要侍弄花木、种瓜育蔬,眼观四季风物,践行农事技艺。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辛劳,亦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乐趣。我几乎每天都在树荫下或窗前读读写写,浏览电脑新闻,翻阅一些一个月前的报纸(云岩镇邮电所每隔一个多月给农村送一次报纸)。有时我也会尽自己所能给村里办些公益事业,并未生活在“世外桃源”。2013年,我的祖籍永宁村薛姓族人推举我担任主编,续编《家谱》,我欣然领命,此后经常回永宁村与族人个别交谈、开会博议、编排世系、摄取素材。在和族中父老兄弟们的交谈中,他们说起永宁薛姓耕读传家的往事,绘声绘色,如数家珍,说之不完,道之不尽,使我深受感动。
我到永宁村编撰《家谱》期间,村主任志先侄安排我住在原来永宁村小学的房间,我小时候就在这里读的一、二年级。晚上,几回回梦回那时上学的情景中,老师的教诲、兄弟的情谊、淳朴的风气、悠久的历史,件件桩桩都叩击着我的心扉。我不由自主地披衣下床,伏案翻阅民国二十六年薛观骏二爷编撰的老《家谱》,寻觅数百年间的家族耕读传家历史。
永宁薛氏源自河津县修仁村(原名大黄庄)。明朝嘉靖初年,我永宁薛氏先祖曾是庆阳府某县的县丞或主簿一类的小官,后来弃政经商,晚年回归故里,途经黄河水南渡口时,财物被船户打劫一空,便和三个儿子流落到永宁村。当时永宁村的主户也是薛姓,热情地收留了我们的先祖一家。先祖的大儿子已是秀才,永宁薛姓人家见村里来了文化人,便开办学堂,让先祖的大儿子当教书先生。当时,云岩地区只有兴龙寺和永宁村两处学堂。从此,永宁村或私塾或学堂,村学再未中断,一直延续到公元2006年,历时五百多年。时至清朝初年,永宁村成为宜川北塬人口最多的村子,我们一支是六甲薛姓,原住薛姓是九甲薛姓。后来九甲薛姓逐渐式微,人口大减,到清朝同治年间“回变”时,九甲薛姓逃避不及,大部分被杀,后又遭天灾人祸,人口灭绝。永宁村仅剩六甲薛姓,余下人口全部姓薛,至今已繁衍成超过千人的户族。
永宁薛姓祠堂,是六甲薛姓中份于民国初年重建而成的,祠堂大殿楹联是:“习武修文先祖曾光唐社稷;耕田课艺后昆勿忘古箴铭。”上联是说我族先祖的辉煌历史,下联是希望后人遵循“耕读传家”的优秀传统,将传统发展壮大,再创辉煌。翻阅《家谱》,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深入人心,一幅幅耕读传家的历史画卷映入眼帘。《家谱》记载的二世祖薛京铨属明末清初人(京铨之父以前的谱记已在“回变”中佚失,老《家谱》只好从京铨之父开始记),九品候登仕郎。虽为“候补”,却利用他在乡间的特殊身份,重视发展全族的农耕事业,并在明末清初乱世之中坚持办学,确立了永宁村附近教育中心的位置。京铨先祖在永宁村上塬修建三孔土窑洞,办起书房,至今人们把那里仍称“书房窑”。
京铨之孙、四世祖薛呈玉,是《家谱》记载的另一位重要人物,郡廪生(即享受郡县定期钱粮补贴的生员),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寿八十多岁,是为永宁六甲薛姓承上启下、迈向兴旺发达奠定基础的关键人物。呈玉尽管没有入仕,境界却不失高迈,眼光可谓远大。据村中出土的刻石记载,呈玉“有大德,乡里重之,同立碑石”。他在以农为本的同时,十分重视教育儿孙和族人读书。他有五个儿子,都在青年时考取生员功名,人称“一门五庠生”(庠生是生员的别称)。在那个年代,一个普通农家出现一位生员已属不易,难能可贵,而薛家连出五位庠生,且五子皆自强立业,家境富裕,忠厚仁义,这样的家庭更属凤毛麟角,稀罕至极,自然在郡县闻名遐迩,乡里艳羡不已。乡人称赞呈玉颇有《三字经》中“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之风。《宜川县志》有载:“薛呈玉,字昆山,号济百。乾隆三十二年寿八十有三,为乡饮耆宾,同时有五老,在县举行乡饮酒礼。以外四人,其名不传。”乡饮酒礼,是封建社会县以上地方官员按时在儒学举行的一种敬老仪式,有资格参加乡饮酒礼的年高有德的大宾即“乡饮耆宾”。
呈玉先祖的长子薛世鹏(永宁薛家长门之祖)在永宁学堂执教四十多年,举人、清朝宜川县乡贤王彦褒是他的学生,王举人为世鹏先祖撰写的《墓志铭》中记载:“先生生而聪颖,雅好读书,至入泮后设教乡曲,从学甚众。……乾隆己卯,岁有奇荒,先生散粮于邻村,既而民困于食,先生又施粥救之。县主特出告示,彰之四外,重立碑石,置之署门。”“入泮”即指考上秀才,“乡曲”乃偏远的乡村。世鹏先祖的重大贡献,是于偏远的乡村设教,除了教化薛家子弟外,还招收云河两岸乡村的学生受教,且“从学甚众”。他终生从事耕读事业,教化民风,教养生计,功莫大焉!
展开
目录
耕读传家远——宜川县永宁薛家纪事
民间恩情
我的父亲
我的母亲
说给岳父的话
一碗红烧肘子
过年
收麦的一天
传承家风 继往开来
勤俭方能长远——给家人的嘱咐
结交须胜己
张载生平及其对宜川的影响
为民族立生命,为万世开太平——对宜川县历史的礼赞
宜川县耕读传统暨兴教办学简况
回忆与祝贺
成如容易却艰辛——我对云岩中学的回忆
宜川人文简史
师生情谊忘不了——在宜川中学建校50周年校庆大会上的贺词
古稀之年 壮心不已
感人的尊师活动
但开风气不为师——对壶口文化研究会的回忆
高原良医 杏林典范
古镇和风 名医流芳
云岩河的知青歌
对在交里工作的回忆
回忆宜川县老蒲剧团
宜川地名之浅见
一位老共产党员的高尚精神
强天星的永生
环子表姐和兴子表兄
写给病中的表妹
还原历史 纠正错误——对宜川明代刘翱氏的考证
对宜川葬礼词中“扶伏”的辨析
把根留住——《宜川旧事》序言
编村志是好事
关于腊八的传说
对写墓碑铭文的一点看法
仕望河是哪条河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