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生活发展到今天,我们面临许多新的问题:流量是锦上添花还是一种枷锁?虚拟世界中的我还是我吗?人工智能和人谁更像人?小说试图从现实世界写进虚拟世界去探求答案。虚拟世界如何成就人也摧毁人,如何一步步介入现实、改变现实甚至成为现实?作者借一个“网红”诞生到逃离的故事,全方位扫描互联网时代中的众生相和心理趋势,书写当代中国人的互联网生活史。
*好看是好小说的前提!《世间已无陈金芳》《借命而生》《漂洋过海来送你》作者石一枫,以硬核的讲故事能力、独树一帜的欢脱文风,赢得众多读者青睐,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热门影视剧。
*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授奖词:“石一枫具有敏锐的现实主义品格,同时伴随着浪漫的抒情精神和倔强的青春理想。在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性格和命运中,浓缩社会生活的特定形态,展现着人的道德困境和精神坚守。”
一对北京“宅男”父子,父亲是网络技术“大神”,却沉迷虚拟世界不能自拔;儿子是当下的“躺平”一族,却因为一次直播事故莫名成了顶流网红。儿子一心只想躲避众人之眼,父亲却在这时主动“暴露”,试图借儿子的流量寻找失散在虚拟世界的知己“老神”。父子俩由此闹翻,儿子负气出走躲避风头,这注定是一段“成也流量,败也流量”的旅途,让他体味到诸种不同的人生况味。在经历多番起伏之后,一段家庭的伤痛往事竟被揭开,而父亲沉迷网络世界、与“老神”的交往都源于此……
鲁迅文学奖、年度中国好书得主石一枫长篇小说新作,以硬核现实主义,书写当代中国人的互联网生活史。
这时山下的声响更大了,连味道都飘了上来——有炸面筋,有铁板鱿鱼,还有本地特色烤羊肉,看来是带动起了一个早市,都来赶顶流这拨儿生意。再一转眼,先头部队已经到了观景台下,把民宿团团包围。胡莘瓯痴痴愣愣的,只好跟着四舅往院门里走,但他边走边看四舅那永远鞠躬的背影,心里忽然一动,停了下来。
四舅回头:“别怕,我给你断后。”
胡莘瓯却问:“都说我是顶流,现在到底流量多少?”
四舅一愣,没料到胡莘瓯会问起这个。但看胡莘瓯没有动窝儿的意思,他只好掏出手机划了一划:“好多家的数据,一时半会儿也算不清楚。不过按照抖音上的排名,就在昨天,你的热度超过了‘强哥’。”
胡莘瓯“嚯”了一声:“那就是真顶流了?”
四舅保持严谨:“也只维持了一天,今天‘强哥’又把你给反超了。人家是专业的,咱们比不了……”
胡莘瓯却嘿嘿一声:“一天顶流也是顶流,这名头不算冤枉我。”
说完转身,往观景台走。四舅在身后叫他,他也不理,只在经过关公时说:“既然家伙什儿都备好了,你也别愣着。”
关公低声道:“末将有愧于你,来日定当……”
胡莘瓯又哼哼了一声:“您省省吧。”
说时爬上观景台。几个台阶,他一步一哆嗦,差点儿再翻下去。终于走到舞台中央,他长身而立,面对山路上的灯火。他的脸上又浮现了经典的表情,欲哭无泪。这就是“求管哥”了,如假包换。前面的灯火定住了,中间的慢下来,后面的仍在聚集、蠕动。灯火下燃烧着眼睛,比灯火本身还要炽烈,盯着胡莘瓯,只是看,只是看。
这当然令胡莘瓯害怕。他是因为怕才跑的,不是吗?但现在,他把自己放在那些眼皮子底下了。他还从关公手里接过话筒:
“你们好,我是——”
漫山遍野静了。那静让胡莘瓯更怕。目光汇聚成风,兜面而来,像拳头一样猛击着他。然而胡莘瓯勒令自己说话。怎么自我介绍才好呢?
顿了一顿,他说:“我是我。”
这是一句准确的废话:顶流不需要任何头衔,连个代号也用不着。融汇了无数目光,他就是不证自明的“我”。
漫山遍野欢呼起来:“真是你——”
还欢呼:“可算见着你啦——”
又欢呼:“再来一段——”
来一段就来一段,胡莘瓯重复了他的台词。无非那么两句:“谁来管管我——我该怎么是好哇——”
他并非敷衍,说得恳切而真诚。眼睛们如愿以偿。让干吗就干吗,多好的一个娃娃。“求管哥”,我们没有错爱你,有人说你耍大牌,那纯粹是泼脏水,你仍然是咱老百姓的顶流。音乐起,来自村里的大喇叭,也来自移动摊位上的小喇叭。原来他的那两句经典对白还被配上了鼓点,谱成了神曲,奏响在从城市到村镇的无数个广场、车站、街心公园。有人叉腰跳跃,有人提臀抖腿,有人太空步,有人社会摇:“药,药,切克闹——”
自拍杆推拉摇移,热油锅煎炒烹炸。这是流动的盛宴,是不固定的节日。胡莘瓯是多么能让人开心,而开心又是多么宝贵呀。但作为开心的源泉,他却再也撑不住了。他怕得簌簌发抖,出现了幻觉:无数眼睛盘旋交错,融合成了一双眼睛。那是一双抽象的眼睛,具有一切眼睛的特点但又不同于一切眼睛,永远看着他。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你可以相信石一枫,相信他对小说的理解与众没有什么不同。小说就该是一次事件、一场危机,是你没想到的东西突然水落石出、白刃相见,由此,小说成为了震惊和冒险、觉悟和召唤。
——李敬泽
石一枫正是通过一个顶流的故事形象描述了在中国的大地上一个图像时代是怎么形成的。当他一步步把主人公推到顶流的位置后,他的嬉笑怒骂不拘一格的后现代式叙述风格就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演绎了一场主人公不愿成为顶流的既荒诞又现实、既好笑又辛酸的逃遁传奇,从而揭露出图像时代的资本与消费内幕。然而他也非常明白,逃遁并不能解决时代的问题,还需要我们以打破砂锅的认真态度去寻觅。于是,石一枫让逃遁到孤岛上的主人公开启了寻觅之旅。在这条路径上,我们看到了数字化的巨大威力。
——贺绍俊
看到石一枫就看到了当下文学的最新景观。他从关注监控技术的《地球之眼》,到电竞青年人生际遇的《入魂枪》,再到“流量”与自我价值如何配置的《一日顶流》,通过科技变革,构建了数字智能时代的万象人间。通过他构置的小说世界,我们从一个方面感受到了身份和处境的变化,同时也狐疑,我们和AI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人类的主体身份是否还具备?或者说,我们能够和这个不可限量未来的机器人和谐共处,建立起人机合一的生活美学吗?
——孟繁华
石一枫的小说总会弥漫一种近乎天真的道德热情,执着地将其貌不扬的普通人刻画成那些“扑在尘土里也身上带光的人”,并赋予他们的故事某种“史诗”光环。因此他的作品往往会用表面的嬉笑怒骂、玩世不恭的“痞劲”,来掩护文本内在深沉的理想主义情怀。在他们这里,总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升腾的力量与向上的激情,这或许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些。
——徐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