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古城巷歌 陈博 长篇小说
0.00     定价 ¥ 98.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17150589
  • 作      者:
    陈博
  • 出 版 社 :
    中国言实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5-01
收藏
编辑推荐
《古城巷歌》是陈博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带你走进一段尘封往事。 故事始于抗战初期,以黄潇凤、杨淑贞等女性的避难经历为主线,串联起众多外省逃难者在陕西关中小镇的生活。她们在银宫街和柳坞巷落脚,历经困苦坎坷,却英勇顽强,与黑暗势力斗争,最终迎来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后,居民们经历土改、合作化运动,生活安定。“文革”时青年上山下乡,恢复高考后部分知青实现理想。改革开放让城乡面貌巨变,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书中人物形象鲜明,情节丰富,不仅展现了小人物在大时代中的挣扎与奋斗,也反映了中国社会从抗战到改革开放的沧桑巨变。打开这本书,跟随作者的笔触,感受古城小巷里的人间烟火与时代风云,领略平凡人生中的不平凡。
展开
作者简介
陈博
笔名凯复,1998年6月毕业于陕西省林业学校,一直从事林业工作至今。
业余爱好文学创作,以创作生态散文而见长。自2006年以来,先后在《西安日报》《绿色时报》《陕西林业》等报刊发表散文数百篇,其中部分散文分别获省、市、县多家报刊媒体征文奖。
展开
内容介绍
《古城巷歌》是一部长篇小说。抗战初期,以国民党两个军官的家眷黄潇凤、杨淑贞携年幼子女从山西前线回陕避难为主线,以从南京辗转流亡到重庆,经重庆回陕的国民党军官遗孀柳夫人、从河西走廊逃难的红军女战士向川花为辅线,她们在陕西关中小镇五云镇银宫街和毗邻的柳坞巷落脚,在此相识相知相伴,经历了无数的困苦和坎坷,她们英勇顽强,不向命运低头,敢于同黑暗势力做斗争,最终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参加了合作化运动,过上了幸福生活。
展开
精彩书摘

先从燕桂春说起,他自小老实敦厚,还有一个兄弟燕桂清,两个妹妹,一个妹妹叫桂元,一个叫蛾子。父亲早亡,他们随母亲生活;兄弟俩住在柳坞巷东起第二家,宅后有两孔窑洞。燕桂春在族里排行老六,燕桂清排行老七。1929年陕西大旱,饥民到处都是,恰逢当地有人招兵,十五岁的燕桂春为了给家里换取三块银圆报名投军,后来跟部队转战在外省。中原大战时,在一次战斗中他所在的部队被打散,燕桂春随一群溃兵流落到了山西省城太原的街头,无以为生。当时,燕桂春举目无亲,有一天被饿昏在太原街头,遇到了一个恩人杨师傅,将他领回家,从此他成了杨家的伙计。
杨家原是北京一户平民,在八国联军入侵时为避祸举家流落到太原,以卖炸酱面为生。杨家夫妇只有两个女儿,自幼都没有缠脚。长女淑贞十八岁待字闺中,因为大脚的缘故,在当地找不到合适的婆家,只能在家给父母帮忙;次女淑琴十六岁。燕桂春勤劳朴实,模样清秀,进了杨家后深受一家人喜欢。1931年,十七岁,经老两口撮合,燕桂春与淑贞喜结良缘,成为杨家的上门女婿,后来生下汾花、汾兰两个女儿,靠做小生意勉强度日。
全国抗战爆发之后,华北局势紧张。彼时汾花六岁,汾兰四岁。在抗日救亡运动的号召下,当时太原民众抗日情绪高涨,适龄青年纷纷投军报国,燕桂春心怀报国志,说服家人报名入伍。参军后,由于作战勇敢,屡建战功,受到上级的嘉奖。
太原保卫战前夕,日寇频繁轰炸太原,燕桂春的岳父岳母在一次轰炸中不幸身亡,小两口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草草安葬亲人后,燕桂春将妻女暂时安置在城内一处简陋的瓦房内避难。当时战事吃紧,日寇频繁轰炸山西各地,前线失利的消息接踵而至,百姓人心惶惶,不少人携家逃往河南、陕西等地。
燕桂春的营长越树熊心急如焚。他是河南省获嘉县人,妻女都在太原。妻子黄潇凤相貌姣好,身材微胖且行事干净利落。她原是大户人家的女儿,自幼习武,性格果敢。初中毕业后,被当地一个军阀看上,受到威逼利诱,为了逃婚,她毅然离家出走,独自在外闯荡。离家之后,她在饭店当过店员,在杂技团做过演员,后来与越树熊结婚,育有两个女儿,溪云和溪芹,分别六岁和四岁。
太原危在旦夕,军内中上层军官纷纷将家眷转移到后方避难,引起随军家眷的恐慌。黄潇凤焦急万分,经过与丈夫商量决定,她带孩子撤到后方。做好决定后,开始考虑行动方案。起初打算回老家获嘉县,但考虑到老家离晋南地区太近,一旦晋南沦陷,老家也不安全。经过再三斟酌后,最后决定撤到陕西。
经过打听,越树熊得知下属燕桂春祖籍在陕西关中腹地农村,此人很实诚,可以信赖。夫妻合计之后,备下酒菜,请燕桂春吃了一顿饭,说明了情况,并提议由燕桂春护送两家家眷到陕西避难,安顿好之后再返回部队。燕桂春听后连声说好,心想这样顺便能将妻女送回陕西,解决自己的一桩心事。饭后,燕桂春回家将此事告诉了杨淑贞,杨淑贞立即开始收拾东西。由燕桂春一人护送越树熊又觉不太放心,遇到意外情况,应付不过来,但前线吃紧,于是派了自己贴身勤务兵李敢为和他一起护送。
1937年10月8日清晨,黄潇凤和杨淑贞女扮男装,各穿一身灰色中山装、戴着灰色学生帽,安抚好孩子们,等候出发时刻的到来。燕桂春和李敢为雇来一辆马车。车夫老孟是一个中年人,他的车厢有雨棚,棚里靠边摆着数个木凳,中间铺着洗净的旧床单,床单下面垫着麦草。二人穿着黑色便衣,头戴礼帽,带着短枪,各骑一匹战马护送两家人匆匆上路。
临行前,越树熊百感交集,他骑马将他们送到路口,眼看他们渐渐远去,直到看不见了才返回营地。分手后,黄潇凤数次回头张望,看见丈夫一直站在路口不肯走,心里十分难过。当时正值兵荒马乱,沿途难民随处可见。从太原出发之后,枪炮声渐渐远去,他们直奔晋陕交界处。这天到达黄河岸边的永济县城。一路劳顿不说,还难以找到渡船。黄潇凤便提出先找个旅馆休息一晚,杨淑贞表示赞同。由于人心惶惶,街上店铺大都关门歇业,李敢为找了半天,才找到一家愿意营业的旅馆,于是他们在此安顿下来。旅馆提供饭菜,但勉强可以充饥。
吃过晚饭后,燕桂春给车夫付了车钱,打发他回家。车夫走后,他和李敢为又来到渡口。
深秋季节的黄河浊浪滔天。站在河边,夹杂着泥腥味的河风迎面袭来,寒气逼人。这时,河边的渡口聚集了许多衣衫褴褛的难民,其中还有许多孩子。岸边停靠了两只旧木船,水面有三只木船在浪尖上颠簸。燕桂春打听了一下包船的费用,送到对岸最少需要六块银圆。他嘱咐李敢为不要考虑价钱,尽量租用一只新一点的木船。吩咐完之后,他转身离开。没走多远,他发现一个十一二岁蓬头垢面的姑娘远远地尾随着他。他心生好奇,却没多问。到了住处,他把这事告诉了淑贞,淑贞非常惊讶,立即出去请那姑娘进来。姑娘洗完脸,大家发现小姑娘明眸皓齿,谈吐不俗。
经询问,姑娘名叫俞叶梅,是北平的一名初中生,在逃难途中与家人走散多日,想去西安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