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北城繁花
0.00     定价 ¥ 89.8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30690178
  • 作      者:
    俞运康
  • 出 版 社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3-01
收藏
编辑推荐
《北城繁花》是俞运康创作的一部展现改革开放时代风貌的长篇小说。该书以独特视角,通过主人公金荷的经商历程,展现了荷花池等市场从起步到转型发展的全过程,反映了时代进步与城市变迁,凸显了浓厚的金牛元素。 小说以金荷为主线,情节丰富,真实呈现了商圈百态,既体现了商业的复杂,更着重刻画了商圈人的全面生活状态,将人性的善良、包容与时代的正能量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丰富且形象鲜明的人物设置,如女主人公金荷和配角郝志和等,为故事增色不少。
展开
作者简介
俞运康,重庆人,现居成都。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金牛区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区作协副主席)。坚持文学创作四十多年,有近三百篇(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评论发表于国家及省市区级报刊,一百万余字。部分作品被选入相关文集出版。曾获国家及省市区级奖励二十余项。其中小说《老家那些人那些事》获《小说选刊》全国小说笔会短篇二等奖,中篇小说《漂师》获中国作家网2022年度文学内刊优秀作品奖三等奖。
小说《北城繁花》,系作者第一部长篇作品,是“新金牛三部曲”系列的第二部,由中共金牛区委宣传部策划推出。
展开
内容介绍
小说描写了改革开放时期,在成都市城北荷花池市场演绎的商贸故事,以展现时代的进步,城市的变化和发展。
主人公金荷是城北郊区一位农村姑娘。改革春风吹来的时候,她顺应时代的潮流,从做小买卖经商开始,走进了风起云涌的市场经济之中,从而见证了荷花池市场从起步、兴隆、鼎盛,到华丽转型发展的全过程。同时,她也在商贸市场的奋斗中,以女性的善良、坚强、宽容、敏慧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和人生。
展开
精彩书摘
金家有女
金荷七岁了,应该上小学了。
往年这个时候,正是开学的时候,也是新生入学的时候。新生金荷应该会和其他新生一样,进入学校高高兴兴地坐在教室里。可是,今年不一样了,学校都停课了。老师和学生都搞运动去了,都不上课了,也没有招收新生入学。当然,金荷也读不成书了。
金荷不能去学校读书,倒也不是多大的难事。金荷的父亲金志豪本来就是老师,他想,女儿在学校读不成书,就在家里自己教吧。学校都不上课了,他也闲在家里,闲着也是闲着。金志豪有了这个打算,就在家里当起了女儿的老师。
说来,金家教书也是有传统的。
金志豪的父亲金伯儒,一生都以教书为业,从清末开始,他便是私塾先生。科举被取消后,原想以读书进入仕途的金伯儒,已觉无望,就在祖辈世家留下的几间房屋里,隔出两间,开了一个私塾教馆。教馆招收居家附近的农家男童入学,只收取微薄的资费。即使有的家境穷困,一时拿不出铜板的,也可以用粮食、蔬菜代替。金伯儒一家便以此维持住生计,算不上富裕,却每年小有结余。
金伯儒原来也是独苗一棵,人到中年,才喜得儿子金志豪,一脉单传留住了香火。金志豪童蒙时,也由金伯儒自己教他读书识字。金志豪成人后,上了成都县里的中学,一边自己努力学习功课,闲暇时也在家协助父亲执教私塾。
那时,方圆几里地的孩童,大多都在金家教馆里,或多或少地读过几年书。金志豪自己读书也很用功,后来,考上了城里的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城里的一所中学教书。几十年下来,金家父子不与世争,只为教书育人,很得这一方农家们的尊重。
几十年如一挥之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搞起了土地改革。
金家地处城市近郊北荷池,北荷池又归肖家村管辖,属农村住户。土改那年划定家庭成分,金伯儒以私塾为生,没有一分土地,农会给他家先定了一个“乡村私塾先生”的成分家庭。后来农会想来想去,又觉得不伦不类。金家虽然没有一分土地,却有几间瓦屋和学馆,比没有土地只有一两间破草屋的贫农强一些,就按下中农处理,给他家定了成分。
贫农和下中农,是农会和农村土改的依靠对象,农会要分给他家一块土地。这下,却让金家有些犯难,一辈子都未曾种过庄稼,拿土地来做什么?农会来人与金伯儒商量过来,讨论过去,一时定不下来。后来,还是金伯儒说:“要不这样,就把屋前的这块荷花池塘分给我家吧。”农会经过协商,最后作出决定,把他家门前的那块荷塘,分给了金家。
说来也很巧,土改那年金志豪也读完大学,娶了媳妇。他家分到一片荷花池塘时,他们的儿子也刚好出生了。双喜临门,金伯儒就给孙子取了名字,叫作金池,意即金家的荷花池塘。
金家拿到荷塘,也不会管理,就由那些荷藕长在塘里,不收也不种,年年就看荷花自开自谢,任由其自生自灭。村里有人来摘莲子,挖荷藕,只要打个招呼,也任由摘挖,只是保证荷塘里年年有花开就行了。金家还是办自己的私塾学堂,收点微薄的学费度日。
这年,政府要改学校,金家的私塾教馆就要关门了。政府找到金家父子,让金伯儒去乡村小学校当老师,每年以粮食折算工资,用以养家。金家父子也开明,捆倒绑倒都是一样,只要能养家糊口就行。于是,金伯儒成了村里小学的教师,金志豪还是做着中学的教师。
几年后,农村搞合作社,搞互助种植,金家没田没地不好参与。那块荷塘还是定在金家户下,任由它一年一度地周而复始,花开花谢。
一直到了公社化时,一切田土均收归公社,当然也包括那片荷塘。对此,金伯儒也不计较,仍然当着农村小学的教师。荷塘收为集体所有,又搬不走,每年的荷花依旧在家前照样地开,照样地谢,金家却省去了那份与村民就收莲子和塘藕协商的闲心,金伯儒父子依旧做着教师的本职。
那天,金志豪的老婆又要生产了,接生的陈婆婆一早就来到金家。左等右等,等了一天,老婆都没有临盆的样子。陈婆婆就只好留在金家,一边观察,一边做着接生的准备。
金志豪的老婆这次已经是第二胎生育了。第一胎生了个儿子,金家有了血脉的传承,这次老婆又怀上了,金伯儒、金志豪父子就想要一个女孩。都说女孩乖巧,好养,长大了又顾家。再则,金家已两代没有女孩,所以这次全家人一心都盼望着金志豪的老婆早日生产,而且最好是个女孩。
陈婆婆是附近一带出了名的接生婆,都说她接生的孩子长得好看,男孩英俊,女孩漂亮。远近的人家要生孩子,一般都不会去医院,说医院花钱多,人也不熟,还不如找大家都信得过的陈婆婆。金志豪的儿子,也是陈婆婆接生的。
这天到了临产的晚上,似乎还没有动静。陈婆婆就吩咐金志豪,到堂屋里去对付一夜。她说:“男人是不能看女人生娃儿的,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规矩。”虽然她没有说是为什么,但既然是祖宗留下的规矩,就得照办。屋里就由陈婆婆和临时请来的帮手张妈守在内室里,随时准备接生。
好在天气已过了立夏多日,金志豪在堂屋里的椅子上和衣半躺着,盖一床
展开
目录
引子
金家有女
投石问路
商海试水
夜遇不测
涉足商圈
第一桶金
拓展业务
一次探监
喜迎新婚
新铺开业
另谋生计
商务生变
公司成立
品牌立名
乔迁新居
海岛巧遇
新的世纪
商标事件
纳股扩资
儿女成长
地震扶难
羌乡支教
商情动荡
股权风波
齐心协力
助力“北改”
市场整合
后继有人
郝爽接班
更上层楼
尾声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