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啼笑人生:张恨水自述
0.00     定价 ¥ 68.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215134478
  • 出 版 社 :
    河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是张恨水自传性文章的汇编,详细记录了张恨水先生的一生。全书根据张恨水年谱,结合张恨水生平、经历,设置极具“自传”特点的章节,方便读者更清晰、明了地了解张恨水。文章围绕儿时、写作生涯、小说创作、妻儿、人生、单纯的日常生活等进行了回忆性的描述,也客观地反映了张恨水一生所经历的重要事件。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文笔生动流畅、平和有趣,亲切而不失幽默,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启发性。
展开
内容介绍
张恨水,原名张心远,字恨水,是中国现代著名的通俗小说家、报人和剧作家。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通俗文学作家之一,尤其以社会言情小说闻名,被誉为“民国第一写手”。
张恨水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早年家境贫寒,但他自幼喜爱文学,勤奋好学。他曾在南昌、上海等地求学,后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和新闻工作。
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尤其擅长描写社会生活和人情世故。他的小说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语言通俗易懂,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除了文学创作,张恨水还长期从事新闻工作。他曾在多家报社担任编辑和记者,撰写过大量新闻评论和时事文章。他的新闻作品以观点鲜明、文笔犀利著称,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洞察和批判。
展开
精彩书摘
看灯有味忆儿时
让我把陆放翁那句诗,青灯有味忆儿时,改去第一个字。为着同时让我把生命史揭过去四十二年。
我穿着一件枣红色的棉袍,外罩着雪青缎子一字琵琶襟背心。头上戴着青缎子瓜皮帽,上面有个酒杯大的红疙瘩,瓜皮帽前面,绽着一块碧玉牌。腰里系着一条湖水色纺绸腰带,在背心下面,拖出了两截。我脚蹬白竹布袜,红缎起乌云头的棉鞋,很潇洒地走向我的砚友傅秋凤家里,目的是邀她看灯去。
我的学堂里,只有三个女同学,那两个人我忘了,我只记得秋凤。她和我同年。瓜子脸,雪白,很大的眼睛。头上一大把辫子,辫子梢扎着一大把红丝线。我也觉得她很好看。她脸上虽有三四颗小碎麻子,抹了粉就看不见。尤其是她在眉毛中间,将胭脂点上几个梅花点,我觉得真够俏的。
我到了傅家,秋风穿着一件蓝布印白花的褂子,齐平了膝盖。外罩着一般长的青缎子大镶大滚,中嵌紫摹本缎大花背心。正提着一只螃蟹灯,和拖兔子灯的小弟弟玩耍。她看见我来了,笑着叫我的学名:“杏渊,你才来,等的我急死了。
……
我做小孩的时候
那时,是满清光绪年间,男人头上,都挂着一条大辫子,女人全是小脚,不用多提,单这么两件事,就恍如在另外一个星球上了。闲话少说,我得提我自己。我六岁的时候,就蓄了辫子啦。在光和尚头左半边,头发养个歪桃儿。头发长了,梳个小辫儿,有那么尺把长,上面用红头绳扎着寸来长的根,下面再用红绳拴着辫梢,拖出来两三寸,和小辫子搭在肩上。现在哪家小孩是这么打扮?人家要不说是马戏班里的小丑,那才怪哩!我穿的衣服呢,总是大领子,就像今天和尚穿的衣服一样,不过没有那样长,只是平磕膝盖儿。袖子四五寸大,腰身挺肥。而且不作兴穿素的,不是有颜色的,就是花的。我脑子里还有个影儿,穿着一件蓝底白印花的褂子,罩在短袄子上,那大圆领还是红绸子做的呢。裤子呢?那时,小孩儿不系裤带,裤腰上前后有四个到八个绊儿,用绳子挂在肩上,倒有些像如今穿西装的背带。四十年前,可没线织袜子,都是白布的,外套各种花鞋。有云头儿、方头儿、老虎头儿多种,左右脚任穿,不分脚。现在哪位小朋友,要这么打扮起来,公园里一溜达,人家不当新稀罕儿看吗?
……
旧年怀旧
予虽幼读线装书,稍长则笃信科学,不知何者为鬼神与吉凶,而有一事,令予当时不能无凶兆之念者,其事至今犹在目前也。宣统三年,先君宦南昌。阴历元旦,例须上院。上院前,应举行出行。吾乡旧俗,子刻迎年拜祖,继则出行。出行为一年行动之始,未可忽也。时先君着补服冠戴已,令仆燃长爆竹,率予开门出行。予虽鄙此俗,以先君心慈,而家规则严,不得不从。既出门,倒应向四方拱揖。先君向南方一揖,有声沙沙然,出于脚下。视之,胸前朝珠,断线落了满地矣。予色变,噤不能声。先君强于笑,执烛自为寻觅归而缀之。黎明,欣然乘肩舆上院去。予以为此岁先君必遭大变,数月不忘怀,然事后卒无恙,至年底始干一把汗也。
故乡菜圃中,有蜡梅一树,高过丈许,丛枝杂出,大则数围。每旧历岁除,即为黄金灿烂,奇香绕屋之时,辄于春酒后,徘徊其下,以消遣浅醉,十年久别此花,恐垂垂尽矣。
……
展开
目录
第一辑 岁月与回忆
看灯有味忆儿时
我做小孩的时候
我家不换春联
旧年怀旧



旧岁怀旧
我与《晶报》
我与丹翁
湖山怀旧录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三十一
三十二
三十三
三十四
三十五
三十六
三十七
三十八
三十九
四十
四十一
四十二
四十三
山城回忆录
上下难分屋是楼
出门无处不爬坡
摇曳空箩下市人
不堪风雨吊楼居
夜半呼声炒米糖
安步胜车
望龙门缆车
茶肆卧饮之趣
机器水供应站
担担面
排班候车
山城回忆录补编
让我回忆一下
飞机响着过去
五五早起书怀
洞谊
洋楼外之露尸
隔江商女对什么
穷人有谁管
路旁的刺激
螃蟹每只四千元
街头卖旧衣
拦街一索是关城
临江门火灾后
野菊瓶供
赶场的人
槐荫呓语——沱茶好
忆重庆碧桃
海棠溪之路
晚香玉花下
三六九处处 二五八家家
焦大流亚之言
文稿千字最低血本
陈独秀之新夫人
别矣海棠溪
夜宿綦江
由东溪到松坎
去年今日别巴山
给重庆朋友
第二辑 谈谈创作
写作生涯回忆
一 序言
二 我没有遇到好老师
三 跌进小说圈
四 礼拜六派的坯子
五 我的无名处女作
六 躐等的进修
七 第一次投稿
八 第一部长篇
九 失学之后
十 一节流浪小史
十一 写作出版之始
十二 北京的初期
十三 新闻工作的苦力
十四 通讯文字收入甚丰
十五 关于《春明外史》(一)
十六 关于《春明外史》(二)
十七 关于《春明外史》(三)
十八 《金粉世家》的背景
十九 《金粉世家》的出路
二十 《啼笑因缘》的跃出
二十一 北平两部半书
二十二 《斯人记》
二十三 《春明新史》
二十四 世界书局的契约
二十五 加油
二十六 武侠小说的我见
二十七 忙的苦恼
二十八 《新闻报》的续约
二十九 太平花
三十 抗日的方向
三十一 《东北四连长》
三十二 《啼笑因缘》的尾声
三十三 二次加油
三十四 西北行
三十五 西北回来
三十六 参加《立报》
三十七 办《南京人报》
三十八 被腰斩的一篇
三十九 在南京苦撑的一页
四十 入川第一篇小说
四十一 《游击队》
四十二 抗战小说
四十三 《八十一梦》
四十四 生活材料
四十五 茅屋风光
四十六 《上下古今谈》
四十七 散文
四十八 斗米千字运动
四十九 夜生活
五十 意外的救星
五十一 土纸书
五十二 榨出来的油
五十三 胜利后的作品
五十四 伪书
五十五 我死了
五十六 故事的利用
底稿·尾声
我的小说创作过程
我的创作和生活
一 十三岁仿作武侠小说
二 上了经馆和学堂
三 从垦殖学堂出来,去演话剧
四 和郝耕仁去卖药
五 到芜湖当报馆编辑
六 到北京去
七 《春明外史》问世
八 《金粉世家》在《世界日报》上发表
九 从《啼笑因缘》起决心赶上时代
十 卖版税和办美术学校
十一 两度去西北
十二 抗日战争前后
十三 回到了北平
十四 新中国成立后
我写小说的道路
小说考微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谈长篇小说
长篇与短篇


短篇之起法
小说与事实
小小说的作法
小说也当信实
武侠小说在下层社会
《儿女英雄传》背景
小说的关节炎
章回小说的变迁
从自己的著作谈起
关于读小说
作小说须知
章与回
剪裁
总答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