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现代舞基础理论与实践
0.00     定价 ¥ 98.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65855214
  • 作      者:
    李权
  • 出 版 社 :
    汕头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李权,中国共产党党员,博士研究生,毕业于韩国祥明大学现代舞专业,现任岭南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舞蹈学系专任教师、教工第二党支部书记,韩国祥明大学舞蹈艺术学院特聘教授,韩国国际舞蹈艺术协会理事,广东省舞蹈家协会会员,湛江市舞蹈家协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现代舞、非遗舞蹈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现代舞基础理论与实践》被划分为六个主章,每一章都有具体的子节,详细地探讨了从现代舞的历史背景到具体的创作实践各个方面。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围绕现代舞的历史发展进行阐述,分别从西方和中国的角度出发,详细描述了现代舞的起源、发展奠基者以及在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第三章探讨了现代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主要讨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文化符号与意象的转化与再现、身体表达与文化身份的构建,以及舞台艺术与文化叙事的结合。第四章深入探讨了现代舞与身体美学之间的交互,包括现代舞的肢体表达与审美实践、主体间性与意识,以及自然悖论与审美逻辑。第五章是关于现代舞作品的赏析与解读,包括对作品进行赏析的双重途径、心理过程和层次性,以及对西方和中国现代舞作品的赏析。第六章则是关于现代舞的创作与实践,包括创作手法与创作思维、题材的选取与转化、结构与动作设计,以及现代舞创作的时间与空间构成,最后探讨现代舞创作的发展趋势。整个目录结构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从理论到实践,从历史到现代的全面视角,有助于读者理解现代舞的多维度特性和深层次影响。这种详细的分章节安排使得读者可以系统地了解现代舞的各个方面。
  该书在内容上紧跟现代舞的新发展动态,融合了前沿的理论研究成果和丰富的实践案例。通过对西方与中国现代舞的深入分析,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到现代舞在全球范围内的创新和演变。从历史脉络到当下的实践创新,该书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视角。该书在结构上进行了精心设计,从现代舞的历史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到身体美学的碰撞和具体作品的赏析,再到实践创作的各个阶段,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循序渐进地掌握现代舞的多方面知识。
  《现代舞基础理论与实践》是现代舞领域从事研究、教学、创作和表演的专业人士必备的参考资料。
展开
精彩书摘
  《现代舞基础理论与实践》:
  自现代舞引入中国以来,围绕它的争论就未曾停歇。争论的焦点从最初的是否引进现代舞,到后来的如何发展现代舞,再到今天关于本土化与国际化的讨论。在这些持续的讨论中,现代舞在中国已经走过了数十年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舞的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在于平衡“走向本土”与“国际接轨”的双重诉求。走向本土,意味着深耕本土文化,提升对外来文化的选择性吸收与内化能力。国际接轨,则要求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民族文化品牌,促使中国现代舞融入全球艺术潮流。走向本土是对本土文化的肯定,体现了对传统的现代转译。这一方向的核心在于挖掘并呈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使之在现代舞艺术形式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此举有助于增强本土观众的文化自信,也能够为国际舞台上的表现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国际接轨的过程则要求舞蹈家不断提升作品的普遍价值与艺术表现力,确保作品能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产生共鸣。国际认可的获得,不只是艺术形式上的认同,更是文化深度与艺术创新的全球肯定。中国现代舞的发展应立足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与品格,在追求国际接轨的同时,必须警惕文化同质化的风险,保持创作的原创性和文化的多样性,不为迎合任何单一文化评价标准而妥协,要在坚持“走向本土”的基础上,通过文化的原创性和创新性,逐步与国际舞台接轨。
  现代舞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自产生之日起便因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前卫特性而受到广泛关注,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逐渐提升,不仅因为其艺术的创新性,更因为它能深刻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内在世界和普遍情感。现代舞不单单追求艺术形式的新颖,更注重对民族和人类普遍问题的探讨。“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观念强调,只有根植于深厚民族文化的艺术,才能够触及更广泛的全球观众的心弦。这种艺术的普遍性和深度是其获得国际认可的关键。在文化交流的平台上,舞蹈家通过现代舞展示了各自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及其普适价值,促进了文化的相互尊重和理解。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明确本土文化的定位有助于保持文化的原始性和独立性,也是艺术与国际接轨的基础。通过良好的文化自我定位,现代舞能够在不牺牲自身文化特色的前提下,与其他文化建立起交流和对话的桥梁。现代舞的国际化不应被视为文化同质化的过程,而应被看作一种文化多样性的展示。
  现代舞在中国的发展初期,受到广泛关注的几部作品曾因新颖性获得赞誉。然而,一些作品却简单模仿西方现代舞的形式。随着时间的积累和不断的艺术实践,许多舞蹈家开始逐步摆脱简单模仿的局限,逐渐形成具有独立特色的艺术风格。这些舞蹈家转而注重回归本土文化,深入探索并挖掘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力求在作品中体现民族情感、古典文化的精髓及当代的时代精神。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也开始有意识地处理传统与外来文化的融合问题,试图在尊重传统的同时吸纳外来的艺术表达方式,使作品既具有民族特色,又不失世界性的艺术价值。当新的身体语言融入传统表达形式时,并非削弱了传统,而是丰富了民族文化的表现力。这种融合为民族经验和情感的多维阐释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手段。接受外来文化,实际上是探索走向本土化的新途径,是对本土定位的一种创新方法。在接受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判断、选择、修正和改造。这一过程不仅是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更是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入梳理。在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中国式现代舞艺术得以积极构建,体现了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善于“中国化”的能力。中国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保持着对外来文化的开放态度,从唐朝的“胡舞”到当下的现代舞,都反映了这种文化的包容性。这种开放性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也是其维护生存的精神表现。面对外来文化的输入,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充分理解本土文化的深层结构,才能将外来文化有效地整合进本土文化体系中,使其既不失原有的风貌,又能增添新的元素,从而丰富民族文化的内涵。走向本土的过程,是在寻找与创造适合中国情境的现代舞艺术形式和内容。
  中国现代舞在其发展过程中,旨在展示中华民族的特征与气质,并表达中国人民的审美观念。这种艺术形式的创作与建构涉及两个基本方向:“守”与“破”。尊重并传承传统的美学习惯体现了“守”的精神,而挑战并突破传统限制的做法则是“破”的体现。这一过程要求舞蹈家在维持传统价值与引入创新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对现代舞舞者而言,拿捏这一尺度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任务。他们需要在保持文化传统的同时,不断探索与实验新的表达方式,确保作品既有文化深度也符合现代审美。本书倾向于支持李泽厚先生的“转化性的创造”理念。相较于林生教授的“创造性的转化”,它更强调从中国自身的文化传统出发,通过创新实现文化的再生。“创造性的转化”倾向于采纳西方的舞蹈模式,将其作为发展的方向与准绳,通过在这一框架内进行创新来实现艺术的转化。这种方式虽然可以快速带来国际的认同,但是在某种程度上缺乏了对本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表达。相对而言,“转化性的创造”更加强调从中国的历史传统和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和创造新的现代舞艺术形式。这种方法致力融合本土文化的根基与现代表达的需求,通过深度的文化自省和创新实践,形成独特的现代舞语言和表现形式。这一过程可能更为漫长和充满挑战,涉及不断的试验、错误的修正乃至面对失败的风险。然而,正是这种勇于探索和承受失败的过程,构建了更为深厚的文化价值和艺术真实性。这种创新不以西方的艺术标准为参照,也不追求符合当前主流艺术的认可,而是致力发展一种能够真正代表中国现代性和文化特色的现代舞表达方式——本土化。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西方现代舞发展史
第一节 西方现代舞的起源
第二节 西方现代舞的奠基
第三节 美国新先锋派的兴起
第四节 欧洲舞蹈剧场的发展

第二章 中国现代舞发展史
第一节 中国现代舞的起始
第二节 中国现代舞的抉择
第三节 中国现代舞的发展

第三章 现代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第二节 文化符号与意象的转化与再现
第三节 身体表达与文化身份的建构
第四节 舞台艺术与文化叙事的结合

第四章 现代舞与身体美学的碰撞
第一节 现代舞中的肢体表达与审美实践
第二节 现代舞中的主体间性与意识
第三节 现代舞中的自然悖论与审美逻辑

第五章 现代舞作品赏析
第一节 现代舞作品赏析的双重途径、心理过程和层次性
第二节 西方现代舞作品赏析
第三节 中国现代舞作品赏析

第六章 现代舞的创作
第一节 现代舞创作手法与创作思维
第二节 现代舞创作的题材选取与转化
第三节 现代舞创作的结构与动作设计
第四节 现代舞创作的时间与空间构成
第五节 现代舞创作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