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伦理挑战及其应对研究
郝宇青
摘要:基于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传统城镇化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而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并按照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要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一系列重大历史性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的矛盾和问题。其中,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伦理挑战,就是较为突出的问题。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伦理挑战主要表现为:政治伦理层面表现为政府作为公共产品提供者的自利化、效率化倾向而导致的公平伦理的缺失;经济伦理层面表现为资本操控下的社会责任伦理的缺失;社会伦理表现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背后的身份模糊与价值迷失;生态伦理层面表现为追逐“物本”而导致空间正义的缺失;技术伦理层面表现为技术依赖而造成“人本”的缺失。坚持党的领导为根本遵循、坚持以人为本为基本理念、坚持以效率与公平并重原则为行动准则、坚持以发展文化软实力为核心动力、坚持以化解社会主要矛盾为根本价值取向,则构成化解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伦理挑战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当代中国,伦理挑战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这意味着我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的一次重大调整。应当说,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我国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确立并不断完善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国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得以稳步推进,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性成就。例如,在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完善城镇化空间布局、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因而城乡面貌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为改观,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大为提升。
毫无疑问,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实践取得的成就可圈可点,堪称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的奇迹。面对历史性的成就,我们感到骄傲与自豪。但是,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要继续前行,就不能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更不能得意忘形、自我陶醉,躺在已经取得的成就之上“守成”,而是要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进行深刻的反思,充分认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风险与偏颇之处。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才能保障我国新型城镇化不误人歧途,进而才能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顺利推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当今中国,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彼此相辅相成。”这表明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关乎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系统工程,它是打破中国原有的城乡结构的深刻的社会转型,通过城乡公共资源重新配置、要素交换重新调整、利益分配重新构造等措施,以构建起新型的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格局。说其深刻,是因为它是在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的关键时刻而提出有别于以往的发展战略,也因为在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过程中,不仅意味着资源、要素、利益、空间等物质意义领域的重构,更意味着城乡社会伦理、社会规范等精神意义领域的适应性的更新。物质意义领域的调整与变革,必然需要精神意义领域的适应性的跟进甚至超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顺利实施。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的进程中,我们却陷入了“物质上的跃迁、精神上的滞后”的尴尬局面。这可以说是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进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有鉴于此,笔者将从伦理的角度探讨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所遭遇的精神层面的危机,分析我们面临什么样的伦理挑战,并尝试提出化解伦理挑战的策略。或许,这是“准确研判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妥善应对城镇化面临的风险挑战”的伦理准备。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