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个与共和国齐成长的老军工
实施三线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备战。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局势发生了变化,三线企业提供的军工产品供大于求,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由生产军用产品改为民用产品。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组
长丰集团,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三一九工厂”(简称“七三一九工厂”),隶属原广州军区,是一家团级保障性军工单位,属于三线二类军工企业。七三一九工厂位于湘桂粤三省接壤的一个山区小城,在今天的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镇,毗邻湘江之畔。此处风景优美,但是交通闭塞,经济比较落后。
企业规模不大,从企业厂房到人员装备,都是部队制式,呈现浓厚的军绿色彩。每天早晨,工厂内都会奏响嘹亮的军号,让人肃然起敬。
始于南都的美好回忆
七三一九工厂历史久远,几乎与共和国同成长。
1950年6月,广州市刚刚解放,战争的炮火在这座海滨城市留下了黑色的印痕,街道上仍见一些残垣断壁。但战后城市重建的生机开始出现,来往人群比较多,有些繁忙。
在市区小土桔村(现广州沙河附近)来了20多名身着绿色军装的战士,驻扎在村落附近的一个遗弃工厂旧址上。他们开始对房屋进行修缮,还搬来了一些机器,一个小工厂便成雏形,这就是七三一九工厂的最早起源。当时,这个工厂被命名为“广东军区后勤部军械修理所”,所里的工人,是广州解放时国民党八〇兵工厂的投诚人员,机器设备也是国民党兵工厂来不及搬走的旧设备,一个军械修理所就这样诞生了。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组建不久的军械修理所开始投入紧张的工作,他们的任务是修理前线返回的步枪、机枪、迫击炮、六〇炮等武器,为前线提供坚实保障。
陈美林是从朝鲜战场胜利归来的战斗英雄,立过一等功。10多年后,一个偶然机会,他转业到七三一九工厂,突然发现当年他在硝烟弥漫中痛击敌人的卡宾枪就是这个工厂维修好的。他曾在职工大会上感慨地说:“山区的小工厂干着保家卫国的大事,了不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党的领导下和军令传递中,工厂的师傅和战士们修理各种枪械,高山峻岭、江河之滨,军事战壕,等等,都留下军工战士们忙碌的身影,印记着他们追寻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足迹。
备战北迁的艰苦岁月
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加快三线建设,处于中心城市的武器生产、兵器修理等军工企业要迁入边远山区。根据上级指示,广州军区一些军械机构进行了相应调整,“广东军区后勤部军械修理所”的番号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2工厂”(简称“202工厂”)。
在全国军工企业大规模外迁的背景下,搬迁的步伐也临近这家工厂。一天,东方的太阳刚刚露出笑脸,公路边的木棉树上长满了含苞欲放的花蕾,车间机床的声音清晰地传过来,工人师傅们正在加工枪炮的金属部件,这时,工厂接到了北迁的指示。1965年7月18日,202工厂第一批干部职工踏上北上火车,带上一些机器、用具或用品,开拔湖南,一个位于湘南名为冷水滩的小镇。此地正如诗句“苕水滩行浅,潜州路渐深”所描述的那样,山势绵延,偏僻荒芜,属于都庞岭—阳明山余脉所在地。从这个地方逆水而上8千米处,有一个叫苹岛的小岛屿,潇水与湘水在那里交汇,中国地理学上称其为“湘江”。湘江一路向东南方流去,成为我国最长河流——长江的主要水系。
军魂闪耀,一路向前。
面对恶劣的环境,工厂的工人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当时工厂的职工基本是部队转业军官或战士,他们身上烙印着部队熔炉的坚强意志。这家工厂有不少部队英雄或模范,如工厂政委是当年抗美援朝的战斗英雄,还有老厂长是当年在王震359旅开垦“南泥湾”的先进模范,以及广州军区的生产标兵,等等,他们都是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的英雄战士。在搬迁过程中,军人的钢铁意志被完美地体现出来,他们身上传承了许多优良传统,如不怕困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这些精神影响着身边的人,成为早期企业文化的基本因子。
时至今日,难以想象,一个工厂搬迁面临人力、物力、财力等非常有限的条件。当时,交通运输工具匮乏,没有高速公路,也没有大型装卸车、吊车,完全凭借简陋的工具和原始的体力重建一个新工厂,其重建过程无疑异常艰苦。
P7-10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