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之路,先从父母改变自身开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正确参与孩子的成长,成就孩子的未来
生活案例 提供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
八大方法 打破传统教育误区
彩色漫画 亲子共读,建立和谐友爱的亲子关系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以漫画形式呈现了“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通过直观易懂的图画语言,展现了家长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书中强调家长需认识自身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尝试控制情绪,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孩子的成长。同时,书中还提供了有效沟通、建立自信和培养习惯等实用教育方法。事例+漫画+方法的结构,能够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加深教育理念的理解和记忆。本书旨在帮助家长更好地引导孩子成长,让孩子在阅读中收获成长的力量。
如何消除孩子的抵触心理
越来越多的父母感叹:自己明明很爱孩子,对孩子呵护备至,但是得到的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为什么?是现在的孩子比较难管,还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例如,看到孩子在玩手机,怕手机会伤害孩子的眼睛,你会要求孩子:“把手机放下,不许看,再看眼睛都要近视了。”可是得到的却是孩子这样的回应:“我就不,我还没看完呢,我还要看。”
面对如此叛逆的孩子,听着孩子一句句的抵触话语,你可能又会恨铁不成钢般地说孩子太不听话了,接着冲孩子一通吼,最后心力交瘁地叹息道:“我怎么就生出你这么个不听话的孩子。”慢慢地你会发现,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变得既尴尬又紧张。
人们都说,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想要孩子成为怎样的人,父母就要先做好榜样。可是如果父母只是要求孩子怎么做、必须改正什么样的缺点,自己却不起好带头作用,又怎能让孩子心服口服?又谈何让孩子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此时,孩子往往会带着强烈的抵触心理说出顶撞父母的话语,甚至做出反抗父母说教的行为。
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父母注重的是只言不教,不是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会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思想认知产生负面影响。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消除孩子的抵触心理,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
周乐怡的儿子赵天天马上要接受中考的洗礼了。为了鼓励赵天天考个好成绩,周乐怡和丈夫商量后决定,只要儿子中考成绩优异就给儿子买一部手机。赵天天果然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考了不错的成绩。周乐怡和丈夫也履行了承诺给儿子买了一部手机。
不料,本来成绩优异的赵天天升入高中后,在第一次模拟考试中成绩却一落千丈。周乐怡见状自然心里很着急,但是转念一想:或许是儿子刚上高中还不适应,或许是儿子考试失利,没准下次考试成绩就上来了。很快第二次模拟考试的成绩出来了,赵天天的成绩依旧没有提升,而且与第一次相比甚至有下降的趋势。这下周乐怡彻底坐不住了,私下找赵天天的老师聊了好几次。赵天天的老师表示:“赵天天的学习基础还是可以的,就是上课的时候总是走神儿,交上来的作业也是马马虎虎,你们做家长的要时刻监督孩子的学习啊。”
周乐怡有些懵:自己明明在监督孩子学习啊。每天吃完晚饭,周乐怡都会催促儿子回房间学习。可是老师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天晚上周乐怡终于知道了原因。
这天晚上吃完饭,周乐怡像往常一样,催促赵天天回房间学习。因为记着老师的叮嘱,周乐怡准备去儿子房间看看他的学习情况。可是刚走到赵天天的房间门口,就听见他着
急地小声说道:“你们上、上、上,对、对、对,漂亮……”周乐怡一把推开赵天天的房门,果然看到玩游戏玩得正起劲的儿子。
周乐怡怒火中烧,冲着赵天天吼道:“赵天天,你这是在学习吗?爸爸妈妈辛辛苦苦赚钱养家,你就是这样回报我们的吗?”
看着生气的妈妈,赵天天说道:“为什么只有我要学习,你们就可以刷手机、看电视?”
看着顶嘴的赵天天,周乐怡更生气了,对着赵天天就是一顿数落。一旁的周乐怡的丈夫开口想要缓解紧张的局面,可是局面却变得更加紧张。听着周乐怡一句句的说教,赵天天终于爆发了,愤怒地说道:“你们大人就知道说,不知道做。你们不让我玩手机,你们自己还不是每天在玩手机。每天吃完饭,你们就知道催着我回房间写作业,你们呢?不是躺在沙发上追电视剧,就是窝在地毯上玩游戏……”
说到激动的时候,赵天天把周乐怡夫妻赶了出来,“砰”的一声把房间的门关上并反锁了。
周乐怡气急了,在沙发上坐了许久才让心情平静下来,之后脑海里便一直回想着赵天天的话。周乐怡回想之前的所做所为:因为周乐怡是极度的电视迷,每天都会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用手机或者电视机刷电视剧上。周乐怡简直把电视剧当成了“情人”,常常会让这个“情人”陪她到凌晨。每天一吃完晚饭,周乐怡就会迫不及待地催促儿子回房间写作业,然后自己拿起手机尽情刷剧。而周乐怡的丈夫是极度的游戏爱好者,所以周乐怡的丈夫几乎将工作之余的时间都用在了游戏上,对于儿子的学习也只是简单地口头叮嘱一下。
听了赵天天的抱怨后,周乐怡决定做出改变,因为孩子的教育不能仅凭父母说,还要父母做。如果父母都做不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又怎能养出一个听话懂事的孩子呢?
于是,周乐怡变了,她不再疯狂刷电视,每天最多看两集电视剧,其余时间会尽可能地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或者辅导儿子写作业。周乐怡的丈夫也变了,不再沉迷游戏,每天除了辅导儿子写作业以外,还会陪儿子下楼打篮球、跑步。
在周乐怡和丈夫身体力行的影响下,赵天天也不再沉迷于手机,他懂得了合理分配学习与娱乐的时间和精力。慢慢地,赵天天的学习成绩有了改善,最终名列前茅。
俗话说:“育人先育德,育儿先育己。”
美国教育家孟禄也曾提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在教育孩子时,父母不只要说,还要做,做到以身作则。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你说了,孩子听到心里”的效果,否则,只能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
只有蹲下身子才能看到孩子眼中的世界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也就是说,父母作为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教师,自然也不能例外,必须蹲下身子才能看到孩子眼中的世界。那么,当父母蹲下身子后,究竟能看到什么呢?
逛超市时,父母看到的是琳琅满目的商品,可是一旦蹲下身子从孩子的角度去看的话,看到的是大人们或快或慢不断迈动的腿。
在私家车里,父母从车窗看到的是路边的风景,可是一旦蹲下身子从孩子的角度去看的话,就会发现车窗外的景色全都看不到,除非趴在车窗上努力向外看。
孩子洗澡时哭闹不止,父母看到的是孩子的不听话,可是一旦蹲下身子询问原因,就会发现孩子哭闹是因为水温过高,或是泡沫进入了眼睛和鼻子。
……
父母只有蹲下身子,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父母蹲下的不只是身子,更是观念与态度的“放低”。只有父母与孩子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真正了解孩子的思想,用孩子的眼光去看世间万物,才会明白孩子为什么快乐,又为什么难过。
试想一下,如果你的孩子顶着一张脏兮兮的小脸,举着刚画完的画兴高采烈地来向你展示的时候,你却从成人的角度来看待这幅画,并批评道:“你这画得都是什么啊?一点都不漂亮……再看看你的衣服还有脸,怎么弄得脏兮兮的!”此时,孩子肯定会非常沮丧。
可是,如果你蹲下身子,接过孩子手中的画仔细端详一番,并佯装看不懂的样子说道:“你这是画得什么呢?”孩子或许会着急,或许会坏坏一笑,然后用稚嫩的语言向你介绍他的得意之作。此时,你在惊讶孩子的想象力如此丰富之余,再告诉孩子“你真棒,不过下次画画的时候,可不能再弄得这么脏喽”,孩子就会愉快地接受你的建议,并继续进行绘画创作。
孩子眼中的世界与父母眼中的世界就像两条不断向外延伸的平行线,父母与孩子看到的是两个不同的世界,父母想要明白孩子的所需、知晓孩子的所想、听懂孩子的所说、了解孩子的兴趣就要蹲下身子。
父母蹲下身子与孩子进行交谈,孩子会感到自己受到了尊重、自我价值得到了肯定。这在无形中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在做事情的时候不再畏首畏尾,因为孩子明白,即使自己做错了事情,爸爸妈妈也不会怪自己,而是会迅速纠正自己的行为。
这在无形中拉近了父母和孩子的心灵距离,能够让孩子更容易打开心扉,更愿意和父母推心置腹地进行交谈。然而,生活中很多父母却经常用“居高临下”的姿态看待孩子,并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希希的妈妈便是如此。
一天,希希的妈妈带着希希下楼玩耍。不知不觉间就到了中午十二点,希希的妈妈便催促希希赶紧回家。希希非常不情愿地跟着妈妈往家走,走着走着却被草丛里的东西吸引住了,只听她说了一声:“妈妈,你等我一下,我马上回来。”接着,希希便悄悄地向草丛靠近。
着急回家的希希妈妈看到希希磨磨蹭蹭的样子,心里的火一下子燃了起来,厉声说道:“你快点,都十二点了,回家还得做饭呢!”希希像是没有听到妈妈说话一般,高兴地对妈妈说道:“妈妈,你快过来看,你快过来啊!”
希希妈妈吼道:“看什么看?我和你说话呢,你没听见吗?快点!回家了!”希希看了一眼妈妈,又将视线落在草丛里。希希妈妈彻底怒了,喊道:“我回家了,你不回家,你就在这里待着,找不到妈妈你别哭!”希希看着妈妈生气的脸,终于起身,一脸不高兴地低着头跟着妈妈回家了。中午吃饭的时候,希希仍是一脸不高兴的样子,睡午觉的时候情绪依然很低落。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希希的妈妈每次都会斥责孩子,认为孩子拖拖拉拉、不听话,所以本来应该是一件愉快或者值得纪念的事情,最后往往以不欢而散告终。
后来,希希妈妈和好朋友的一次对话,让她改变了与孩子交流的态度。
那天,希希妈妈去朋友家拿东西,她发现朋友在和孩子对话时,都会先蹲下身子再和孩子说话。希希妈妈好奇地问道:“在和孩子说话时,你为什么总是蹲下身子,不累吗?”朋友回答:“一点也不累啊。”
希希妈妈笑了一下,反问道:“真的不累吗?我看你每次起身的时候都很费劲。”朋友一脸幸福地看着自己的女儿说:“即便真的有点累我也愿意,因为只有我蹲下来才能看到孩子眼中的世界。”
在回家的路上,希希妈妈的脑海里一直不断回放着那句话“只有我蹲下来才能看到孩子眼中的世界”。希希妈妈恍然大悟,从此开始改变了自己对希希的说话态度。
例如,虽然着急回家,但是当孩子好奇地蹲在草丛边目不转睛地看着什么的时候,希希妈妈不再催促,而是走到希希旁边,陪希希一起蹲在草丛边并往草丛里看,然后好奇地问希希:“你在看什么啊?”此时希希就会叙述她的发现,然后兴奋地拉住妈妈的手,眉飞色舞地说着她的感受。希希妈妈会认真地听着,时不时地发出“是吗”“原来是这啊”“你
真棒”的感叹。而希希也会回以“是啊”“对啊”“我是个棒宝宝”这样的回答。
这时,希希妈妈再说:“那以后你再发现好玩、有趣的事情也和妈妈说好不好?不过现在已经很晚了,我们需要先回家,好不好?”希希会开心地说:“好。”然后希希拉住妈妈的手,主动向家走去。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父母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不但拉近了与孩子的物理距离,更拉近了与孩子的心理距离。它体现了父母对孩子民主、平等的态度和对孩子的尊重,从而使孩子更愿意听从父母的教诲,接受父母的忠告。”
所以,当作为父母的你总是呵斥孩子“你怎么那么不懂事”,当孩子总是抱怨“为什么你就是不理解我”的时候,身为父母的你不妨先反省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 你有没有“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
一个简单的“蹲下来”的动作能拉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才是既有温度又有力量的教育。
第一章
身份改变:从父子/母子到成长伙伴
1.1 只有蹲下身子才能看到孩子眼中的世界 /002
1.2 平等身份更容易听到心声 /007
1.3 有效教育的第一步:填平代沟 /011
1.4 以成长伙伴的身份拉近距离 /015
1.5 切忌成为孩子的“兄弟”“哥们儿” /019
第二章
观念改变:从监督/催促到培养习惯
2.1 一百遍催促不如一个好习惯 /024
2.2 从今天起,不再陪读 /028
2.3 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目标 /032
2.4 先从生活习惯着手 /037
2.5 贵在坚持,再坚持 /041
第三章
行为改变:从指指点点到以身作则
3.1 如何消除孩子的抵触心理 /046
3.2 做给孩子看,而不是指给孩子看 /051
3.3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054
3.4 让孩子对你产生敬畏感 /059
3.5 以身作则,事半功倍 /063
第四章
言语改变:从只说不听到多听少说
4.1 “别人家的父母”是什么样 /068
4.2 你和孩子的沟通有效吗 /072
4.3 为什么孩子不肯说,因为说了也白说 /075
4.4 请保持安静,打开你的耳朵 /081
4.5 多听,孩子才想说;少说,孩子才愿听 /084
第五章
思维改变:从我想怎样到他想怎样
5.1 包办的父母最失败 /088
5.2 你给的往往不是孩子想要的 /092
5.3 不要把想法强加给孩子 /096
5.4 让孩子的成长自由一些 /100
5.5 放手不等于放纵 /103
第六章
方式改变:从注重分数到注重品格
6.1 考不到100分又怎样 /108
6.2 60分的孩子都是坏孩子吗 /113
6.3 失去品格的高分等于零 /118
6.4 让孩子通过品格创造成就 /123
6.5 注重全面发展 /129
第七章
习惯改变:从“刷手机”到“刷图书”
7.1 如何增加孩子的阅读量 /134
7.2 从你停止刷手机开始 /138
7.3 带着孩子每天阅读一小时 /144
7.4 养成阅读习惯,受益终生 /150
7.5 多读书,读好书 /155
第八章
家庭改变:从争吵不休到和谐温馨
8.1 有问题的家庭养育有问题的孩子 /162
8.2 问题父母造就问题家庭 /167
8.3 父亲不能缺席孩子的成长与教育 /172
8.4 最好的教育离不开家庭和睦 /177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