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京东专享签章】存在主义及其他 学者陈嘉映四十年哲学译作精选集
0.00     定价 ¥ 78.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222231535
  • 作      者:
    陈嘉映
  • 出 版 社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7-01
收藏
编辑推荐

 哲学学者陈嘉映四十年哲学译作精选集。从事哲学研究五十余年,哲学学者陈嘉映始终将读经典著作、翻译文本作为通达哲学的一种重要路径。20世纪80年代,他对《存在与时间》的首次译介成为标志性的文化事件,并由此在中国掀起了一股海德格尔热潮。在他看来,做西方思想,翻译是绕不过去的一步。这是因为,当我们用汉语思考哲学问题时,总是通过翻译的文本才能用汉语思考。翻译也是一种思维训练。

★ 从费希特、海德格尔到麦金太尔,不同时代哲学家回应其身处其中的问题。德国古典哲学代表费希特如何看法国大革命以及国家对经济的调控;存在主义哲学创始人海德格尔亲身讲述如何走向现象学,进而关注“存在”本身;道德哲学代表人物麦金太尔详论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萨特等的存在主义,进而提出存在主义的课题。由不同时期哲学家的经典论作看哲学家如何在时代的问题中思考,看到哲学天生就有的贯通一面。

★ 哲学、语言、命运、存在与真理,从哲学的基本任务开始。哲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梳理基本概念之间的联系。在一个新词不断生造的当下,论理成了明星登台式的“自我表现”。陈嘉映先生精研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思想,尤其注重对概念的辨析,力图写得明白,做具体而微的讨论,进而达到“活得明白”,本书正是这种思想痕迹的清晰体现。

★ 连着原作者的思路,找到进入哲学的另一种路径。哲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点在于,它是我们自身在追求观念上的合理性、一贯性、统一性,连着原作者的思路去琢磨其用词及背后的思想意蕴,找到进入哲学的另一种路径,进而以哲学的眼光看清自己身在其中的世界。

★ “理解永远是不彻底的,重要的事情是发现中介”。理解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读经典之作,理解得极肤浅与理解错了有时难以分辨。理解不是和我无关的“知道”,而是和我有关、有血有肉的“消化”。只有连着我们自身去修炼、去体会,才能获得真正的理解。

★ 抬起头,将眼光投往内心,将感受和现实对质。作为“当下中国最接近‘哲学家’称号的人”,陈嘉映先生的哲学思考总是连着“人应该怎样生活”。在现代所谓“平民社会”,每个人都在追问“我是谁”,通过哲学思考,把眼光转向内心,看到只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将感受和现实对质,“在中心的时候有力量,在边缘的时候有意义”。


展开
内容介绍

费希特问:国家的目的是什么?

海德格尔问:什么叫存在?

尼采问:我们为什么要真理?

麦金太尔问:什么是存在主义?

 

这是不同时期哲学家在追问的问题,也是陈嘉映先生一直在追问的问题。他从种种概念的辨析入手,尝试通达哲学的根本问题:“人应该怎样生活?”

在本书中,我们跟随作者回到研究的源头处,从德国古典哲学的文化及历史背景、海德格尔讲述如何走向现象学、麦金太尔论存在主义到尼采对善和恶、真与美、心灵与肉体的思考,探索如何连着这些先哲的思想去思考问题。


展开
精彩书评

人类生活的前提始终是理性在这世界上健行不息。

——黑格尔

从不中止对异乎寻常之事去经验,去看、去听、去怀疑、去希望和梦想,这个人就是哲学家。

——尼采

林中有许多路。这些路多半突然断绝在人迹不到之处。这些路叫作林中路。每条路各行其是,但都在同一林中。常常看来一条路和另一条一样。然而只不过看来如此而已。伐木人和管林人认得这些路。他们懂得什么叫走在林中路上。

——海德格尔

 

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我由之获得自身身份的共同体的故事之中。

——麦金太尔

 

近代一个很突出的特点是,对人文的思考往往是理论化的,但也有一些重要的哲学家,特别反对把人文学做成理论,我

最喜欢的几个哲学家,如尼采、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威廉斯,都反对把伦理学做成理论。我个人也属于这一路。

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反思,这些反思互相之间是有呼应的,在这个意义上是系统的反思,但是达不到要做成一个理论的

程度。

——陈嘉映

    

展开
精彩书摘

1909—1910 年那个冬季,我开始在弗赖堡大学学习神学。主要课业是神学,却也余下足够的时间让我攻读哲学。当时的神学专业本来也包含哲学课程。反正从第一个学期起,在我神学研究班的课堂上,胡塞尔的两卷《逻辑研究》一直摆在那里。书是从大学图书馆借来的。一次又一次地续借倒也不难,看来这部著作没什么学生对它感兴趣。也不知它怎么被弄到这么个不相干的环境里来的。

我此前就从一些哲学期刊中了解到胡塞尔的思想是由弗朗兹·布伦塔诺(Franz Brentano)决定的。早自1907 年起,布伦塔诺的论文《论“存在者”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的多重意义》

就是我哲学思考的主要帮助和引导。当然,我在哲学方面的那些最初努力是够笨拙的。当时我最关切的问题还相当模糊。它大概是这样的:如果说人们是在多种含义上言及存在者的,那么哪种含义是起主导作用的根本含义呢?什么叫存在?在文科学校的最后一年,我偶然见到当时在弗赖堡大学讲神学教义的卡尔· 勃莱格(Carl Braig)教授所写的《论存在:存在论提纲》。这书是1896 年他还在弗赖堡大学神学系当讲师时出版的。这本书每一大节末都有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和苏亚雷斯(Francisco Suárez)的大段引文,同时还附着存在论基本概念的词源解说。

我当时期望胡塞尔的《逻辑研究》能为布伦塔诺那篇论文激引起的问题提供决定性的助益。然而我却在白费力,因为我的路子走得不对头,而这一点是我很久以后才明白的。不过胡塞尔那本书还是让我着迷;在那几年里,我把它读了又读,虽然仍不很清楚到底是什么让我着迷。这本书的魔力甚至延伸到句子结构和扉页这些外表的东西上。在扉页上,我见到出版者马克斯·尼埃梅尔(Max Niemeyer)的名字。我现在还能生动地回忆起那扉页当时看上去是什么样子的。尼埃梅尔的名字和“现象学”的名字联在一起。“现象学”这个名词印在第二卷的副题上,不过当时对我还是陌生的。我那几年对“现象学”这个术语的理解和我对出版者尼埃梅尔及其工作的了解差不多一样又少又不确定。不过尼埃梅尔出版社和现象学这两个名字怎么会连到一处的,这不久就变得比较清楚了。

四个学期以后,我放弃了神学研习而专致于哲学,虽然我1911 年以后几年仍然去听勃莱格所授的神学教义课。因为我对思辨神学很有兴趣,尤其因为这位教师每一堂课上都具体而微地展露出入木三分的思想力量。有时他允我与他一同散步,这时我才了解到谢林和黑格尔在思辨神学中的重要性,而思辨神学与经验派教义体系是不同的。从而,存在论与思辨神学在形而上学结构方面的离合进入了我从事探索的眼界。

不过这一领域时而退后而让位给李凯尔特(Heinrich Rickert)的研究班。李凯尔特的一个学生爱弥尔· 腊斯克(Emil Lask)1915 年作为一个普通士兵战死在加里西亚前线。当时在研究班研讨的就是腊斯克的两篇文章。李凯尔特把自己大大修改过的第三版《认识的对象:先验哲学导论》题献“给我亲爱的友人”。这第三版也出版于1915年,人们认为这一版的题献证实了李凯尔特从他的这位学生那里受益匪浅。另一方面,腊斯克的两篇文章——《哲学逻辑与范畴学说:关于逻辑形式统辖领域的一项研究》和《逻辑形式主要领域的研究》——都十分明白地表现出胡塞尔《逻辑研究》的影响。

这些情况迫使我再一次钻进胡塞尔的著作。不过,这一次开头仍不让人满意,因为有一个主要困难我克服不了。造成这困难的是个挺简单的问题:称为“现象学”的这种思想方式如何行进、展开。这个问题使我不安之处来自胡塞尔的著作本身,因为初看上去这部著作有某种暧昧不明的东西。

这部著作1900年发表的第一卷表明,思想和认识的学说不能奠基于心理学,从而对逻辑学中的心理主义提出反驳。翌年发表的第二卷有第一卷的三倍厚。这一卷描述了对认识建构起本质作用的意识行为。那么说到底它自己也是一种心理学。第五篇涉及“布伦塔诺对‘心灵现象’界说的意义”;这一篇的第9节读上去不是心理学又是什么呢?于是胡塞尔对意识现象的现象学描述就落入了他自己刚反驳过的心理主义窠臼。但若胡塞尔竟会弄出这样粗笨的错误来,那么意识行为的现象学描述本身还有什么意思?如果现象学既非逻辑又非心理学,那么现象学的内核究竟何在?莫非这里出现了哲学的一个新学科,甚至还是特别优

越的一个?

我解不开这些疑问,不知何去何从。就连这些问题本身,我当时也无法像这里这样一清二楚地表达出来。

1913 年带来了回答。胡塞尔主编的《哲学与现象学研究年鉴》(以下简称《年鉴》)由尼埃梅尔出版。第一卷始于胡塞尔的论文《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诸观念》(以下简称《观念》)。

“纯粹现象学”是哲学的“基础科学”,而哲学本身则打着现象学的印记,“纯粹”意指先验现象学。而认识着的、行动着的、估价着的主体的主体性则被设为“先验的”。“主体性”和“先验”两个术语表明,“现象学”有意地、决然地移向传统近代哲学。不过,“先验主体性”通过现象学取得了更原始、更普遍的规定性。现象学仍然把“意识体验”保留为自己的专题领域,不过现在以系统计划和具有保障的方式来研究体验行为的结构以及就对象性来研究在体验行为中所体验到的客体。


展开
目录

为纠正公众对法国革命的判断进一言  /费希特

封闭的商业国 /费希特

什么是黑格尔主义 /拉 松

我如何走向现象学 /海德格尔

尼 采 /阿瑟·丹托

存在主义 /麦金太尔

西方大观念之哲学

西方大观念之语言

西方大观念之命运

 

附录

哲学概念翻译的几个问题

Sorge 及其翻译

汤潮、范光棣《哲学研究》译本的问题

谈《思想方式》及其中译本

漫谈翻译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