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价值探索
0.00     定价 ¥ 72.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16670361
  • 作      者:
    姚菁
  • 出 版 社 :
    新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姚菁,安徽师范大学美术教育专业毕业,学士学位;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修;南京大学艺术学专业毕业,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美术类非遗研究及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与实践研究。在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多次参加省、市级展览并获奖。现为湖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黄石市美术家协会会员,黄石市“社科飞燕”成员,教育部学位评审专家,黄石市西塞山区政协委员,黄石市古琴协会副会长。
  曾获教育部第五届全国数字技术技能大赛一等奖、全国高校美术教育专业教师基本功大赛三等奖、微课单项奖;第五届全国大艺节美育创新案例二等奖、艺术工作坊二等奖;湖北省教育创新论文评选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一项;校级教学成果三等奖;指导学生多次获国家、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获省级“挑战杯”铜奖、湖北省高校非遗展示和知识竞赛二等奖两项、优秀研究生毕业论文四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价值探索》共分为五章。首章为中华传统文化概述,分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定义和产生、中华传统文化的演变、中华传统文化的类型与特点三节;第二章主要阐述传统哲学的传承与价值,包括三部分:中华传统哲学概述、中华传统哲学的传承价值、中华传统哲学的当代传承策略;第三章主要阐述传统艺术的传承与价值,包括三部分:中华传统艺术概述、中华传统艺术的传承价值、中华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策略;第四章的论述重点是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分为三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的目的、意义与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当代文化繁荣与多样化;第五章的主题是信息时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探索,由基于新媒体的传统文化传承、基于数字化技术的传统文化传承、基于科技赋能的传统文化传承三节构成。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价值探索》:
  (三)上古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40万-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已经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制造的工具有木器、骨器,而更多的是石器。北京人开始使用火,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因为火的使用标志着人与动物的最后诀别。正如恩格斯所言:“就世界性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火是一种化学反应现象,虽然不同于石器、木器、骨器等一般的工具,但是作为猿人进行物质生活的重要手段,火的使用从本质上讲也属于工具的范围。
  北京猿人的主要生计方式是狩猎和采集,在共同劳动的过程中,产生了语言。距今约10万年的丁村人、距今约18000年的山顶洞人等将原始文化向前推进了一步。原始社会末期的炎黄时代,中国文化的主体和核心——华夏文化形成。一统中国的华夏文化对之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炎黄时代是中国文化的开端。
  基于炎帝和黄帝时代对中国文化产生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我们以炎黄时代文化为代表,来分析上古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粟和稻是中国史前农耕文化的主要谷物品种。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地区,主要谷物是粟,据说是炎帝亲自从野生植物狗尾巴草培育出来的,适于干旱的黄土地带生长;秦岭、淮河以南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谷物是稻。稻是野生稻培育出来的,适于温暖、湿润、水源充足的南方种植。
  渔猎是那时仅次于农业的生计方式,先民们使用的渔猎工具有弓箭、石矛、鱼叉、鱼钩、渔网等。作为副业的家畜饲养在炎黄时代有了很大发展,各地都饲养猪、狗、牛、羊、马和鸡等。猪和狗是中国史前驯养的主要家畜,而猪的驯养最多。
  在炎黄时代,与农业生产相关联的农具也有了大的发展。炎帝发明的农具有耒和耜。炎黄时代还出现了陶刀、加工工具石碾。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农具共7种128件,农具有石、蚌、陶、木多种质料,最多的是石质生产工具,木质农具数量也不少。
  炎帝还发明了医药。炎帝遍尝百草,寻找为人治病的药物。相传他尝百草曾“一日而遇七十毒”“一日百生百死”,仍矢志不渝,表现了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他发现了很多种草药,为人治病。后人将中药学经典取名为《神农百草经》,以纪念炎帝始创医药的功德。
  炎帝还是陶器的发明者。炎黄时代的陶器和玉器,不仅满足了生活的需要,而且还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例如,黄河流域出土的尖底瓶、山东一带出土的像现代高脚杯样的器物等。有些陶器的造型直接取之于动植物,例如,黄河流域的葫芦瓶、山东一带的兽型器等,把动物的神态模仿得惟妙惟肖。
  彩陶的出现更反映了当时制陶技术的提高。彩陶纹饰动物图案的出现反映了原始宗教的图腾崇拜。例如,华山周围一代出现的鸟和鱼结合的纹样,极有可能是仰韶文化的图腾。玉器主要是礼器,反映了当时的原始宗教观念。玉器中的礼器类主要有璧、琮、璜等,都是举行祭祀仪式的用品。
  黄帝部落的发明也很多,除物质文明以外,还延伸到了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遍及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古代文献记载,黄帝之史仓颉发明了文字。还有记载上古“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黄帝发明了冠冕,具有文明教化的意义。黄帝还设立了“七辅”“六相”“三公”“四史”“百官”等官吏,是中国行政制度的滥觞。黄帝还“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则具有财产制度的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该观念在炎黄时代就已有了萌芽。后人称炎帝之时“渐革庖牺之朴,辨文物之用”,又说“神农教耕而王天下,师其智也”。“文”乃文明,“智”乃智慧,“文”“智”二字准确地说明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开端。
  中华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人文精神,其根源可以追溯到远古的炎黄时代。通过对早期历史文献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炎黄时代的故事是关于人的故事,充满了对人的尊重和对人的肯定。炎帝、黄帝并非神话中的人物,而是有着自己的父母和子女,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人。他们的成就,无论是发明还是创造,都不是依靠神力,而是依靠他们自身的努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这种对人的力量充满信心,相信只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就能为社会、为他人带来利益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不畏艰难、不怕困苦、勇往直前,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四)殷商西周——从神本文化到人本文化
  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着手制造了一些生产过程中和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工具。随着原始人类的思维方式不断地发展和进步,他们开始敬畏自然,对图腾和祖先也有了崇拜之情,这些情感逐渐形成了早期的宗教观念。然而,这些观念还没有达到系统化和理论化的程度,其主要还是基于人类对自然和生活的直观感受和理解。然而,到了殷商西周时期,我国的文化形态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国的文化和宗教观念开始逐步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文化体系。
  在夏商西周时期,从文字的发明到青铜器具的使用,从宗法、礼乐制度的创建到人本精神的确立,中国文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为之后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中华传统文化概述
第一节 中华传统文化的定义和产生
第二节 中华传统文化的演变
第三节 中华传统文化的类型与特点

第二章 传统哲学的传承与价值
第一节 中华传统哲学概述
第二节 中华传统哲学的传承价值
第三节 中华传统哲学的当代传承策略

第三章 传统艺术的传承与价值
第一节 中华传统艺术概述
第二节 中华传统艺术的传承价值
第三节 中华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策略

第四章 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第一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的目的、意义与途径
第二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
第三节 当代文化繁荣与多样化

第五章 信息时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探索
第一节 基于新媒体的传统文化传承
第二节 基于数字化技术的传统文化传承
第三节 基于科技赋能的传统文化传承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