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卫生害虫
白纹伊蚊
白纹伊蚊是双翅目蚊科伊蚊属的一种。又称亚洲虎蚊、花斑蚊等。
地理分布
白纹伊蚊在中国广泛分布;在国际上,遍布东南亚,已扩散至除南极洲外的其他各大洲。
形态特征
白纹伊蚊的体表有明显的白色条纹,其拉丁本名来源于“alb”,意为“白的”,因此被称为白纹伊蚊。白纹伊蚊是小型到中型蚊虫,头鳞典型,喙比前股略长,暗褐色。盾片有中央银白纵条,翅基前有一银白宽鳞簇;后跗节1~4基部有白环,跗节5白色。腹节背板黑色,节I侧背片覆盖白鳞,节Ⅰ~Ⅶ有基白带和侧白斑,基带两端加宽但不和侧斑相连。腹板节Ⅱ~Ⅲ全部或大部分白色,节Ⅳ~Ⅴ基白带宽,节Ⅵ有亚基白带,节VII腹板黑色而仅有少数侧白斑。雄蚊尾器腹节IX背板山峰状,有1个不同程度的中央凸起,侧叶远离,各具4~8根刚毛。抱肢基节长约为宽的2.5倍,背基内区有1片刚毛,约10根。抱肢端节比基节略短,末端略为膨大有细刚毛。小抱器发达具很多刚毛。幼虫栉齿基部具细缝,尾鞍不完全,腹毛1-VII通常分4枝,2-VII通常单枝。
生物学习性
白纹伊蚊的幼虫在竹林、橡胶林、容器积水及废弃轮胎蓄水等生境中大量滋生,成蚊昼行性,雌蚊具有强的攻击性和吸血能力,卵具有抗逆境和越冬能力,发育周期短,卵孵化后,条件适宜7~8天可完成羽化。种群数量随温度变化明显,夏季是种群爆发期,中国南方爆发期要长于北方。
危害
白纹伊蚊是重要的媒介昆虫,是东南亚登革热(denguefever)和奇昆古尼亚热(Chikungunyafever)等疾病的重要传播媒介。对人们的骚扰也很大,影响生产作业。
防治措施
搞好环境卫生,消灭滋生水源场所是防治白纹伊蚊的基本措施,白纹伊蚊主要为卵越冬,春季杀灭效果更佳。
臭虫
臭虫是有一对臭腺,能分泌异常臭液的寄生虫。在人居室内繁殖,嗜吸人血。古时又称床虱、壁虱。臭虫的臭腺有防御天敌和促进交配之用。臭虫爬过的地方,都留下难闻的臭气,故名臭虫。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