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我的书架
0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搜索
教育乡村
¥
0.00
定价
¥ 65.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ISBN:
9787202136324
出 版 社 :
河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04-01
收藏
加入书架
畅销推荐
新媒体视野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研究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25
我国教育app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教育
中译出版社
2025
言之有物研究生论文写作全流程拆解(第三版)(新时代学术进阶丛书)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25
现代教育管理路径的多维思考
文化发展出版社
2025
红色文化在思政课程中的创新应用与实践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25
他们需要被看见洞察青少年内心世界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25
校企合作模式与人才培养探究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25
在同构、互融中共生幼儿园公共区域创设与活动指导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25
现代高校书院制建设研究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25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25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展开
作者简介
21世纪教育研究院是以教育公共政策、教育公平和教育创新研究为主的民办非营利性组织,致力于以独立的立场开展教育研究与政策倡导,聚集教育界内外的民间智慧,推动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追求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
展开
内容介绍
乡村,我们祖祖辈辈在这里劳作耕耘,繁衍生息,它蕴含了多少乡音,留下了多少乡愁。乡村,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梦之所萦,魂之所系,根之所在。
乡村教育,是乡村的灵魂,是乡村文化的传承,也是乡村文明的载体。在陶行知先生看来,它不但是“改造社会的中心”,而且是“小的村庄与大的世界沟通的中心”。
乡村教育,它寄托着多少人对乡村的美好愿望与情感,承载着多少人对乡村的温馨回味与记忆!当然,乡村教育,更是乡村孩子与他们家庭的希望,也是乡村以及所有乡村人的希望。
试想一下,在那一片青山环抱之中,能够有一面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在那一片鸡犬相闻的地方,能够清晰地传来琅琅书声;在那阡陌交错的田间地头,能够邂逅一队队背着书包戴着红领巾的活蹦乱跳的学童……整个乡村或许一下就活了,就有生机了,就有梦想了,就有希望了。
乡村的希望在教育,没有乡村教育的发展,就没有乡村文脉的延续与弘扬,就没有精准扶贫的跟进与发力,就没有贫困代际传递的中断与阻止,也就没有教育的真正公平与均衡。
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李泓冰曾经有一段话,对乡村教育的存在价值作了温情却不失深刻的描述:“对遥远的乡村来说,每一个学校,是一堆火;每一个老师,是一盏灯,那灯光虽暗淡,却明明灭灭地闪了几千年,是烛照中国乡村的一线微芒,让人温暖且踏实。”
我以为,现实中的乡村教育,哪怕只有一个学生,依然有它存在的价值,依然可以成为点亮乡村的“庠序灯光”。
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教育的迅猛发展,乡村学校的自然萎缩,当然也包括人为的压缩、盲目的撤并,乡村教育在日渐衰落甚至在有的地方已经走向破败,这既给乡村带来了荒凉与凋敝,又带来了学生大量流失,还给教育带来了诸多的危机与危害。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5》显示,我国义务教育城镇化率从2009年的51.04%快速攀升到2014年的72.55%,随之而来的,是我国乡村小学在校生减少了2605万人。这一方面是因为城镇化自然形成的学龄人口迁移,另一方面却是因为乡村学校的压缩、撤并所造成的学生流失。
展开
精彩书评
展开
精彩书摘
《教育乡村》:
故事的主线是一个女孩出门遇到了狼,被一个勇敢的猎手搭救,姑娘对猎手心生好感,带他回家。部落里有一个喜欢她的小伙子看到后心里不服,两个人通过打猎一较高低。由于小伙子心里生气,出去猎熊闯了祸——敖鲁古雅人口很少,而且居住得很分散,常年都见不到一个人,所以不会出现吵架的情形,但是如果自己心里喜欢的女孩被别人抢走了,心里特别生气,又不知道怎么发泄,就去猎一只熊,不管是不是会有危险,反正证明了我的勇敢——这是非常真实的心理活动。熊是森林里最庞大的野兽,因为它会直立行走,能用掌扇人,并且它咳嗽的声音和老人一样,所以鄂温克人叫熊“额特日肯”(老爷子的尊称)。平时在森林中与熊相遇的时候,猎人们并不会主动攻击熊,偶尔为了自卫猎杀熊之后,要表现出一种郁闷不乐,似有悲痛之意,对任何人都不讲熊是我或我们打死的,而要说“熊睡觉了”。然后还要进行葬熊仪式,要向神灵交代。享用完了熊之后,大家会说是乌鸦把熊吃了,不是人吃的,人们就学乌鸦叫……一系列的生活细节被如实地搬上舞台,艺术化地处理成了打猎舞、祭祀舞、乌鸦舞,故事发展既有冲突,但又自然流畅。
乌热尔图是用汉语写的剧本,但写完之后,乌日娜找到懂敖鲁古雅方言的人把歌词、串词等翻译给像玛丽亚·索这样的老人听,而且由敖鲁古雅的文化人玛尼老师来念对白。乌日娜觉得,这是为敖鲁古雅人做的东西,不论舞台效果怎么样,首先要得到他们的认可,他们喜欢不喜欢才是最重要的。《敖鲁古雅》在海拉尔演出的时候,一共演了60天,玛尼老师去看了40多天。一开始每次看完都哭,后面不哭了,开始留意一些小毛病,谁的腰带掉了,头发散了,衣服穿歪了……俨然成了专家。只有真心认同和喜爱,才会将一部剧看几十遍的吧。
乌日娜本身是声乐专业出身,加上又收集了不同地区的鄂温克民歌,对舞台剧的音乐自然有很高的要求。她一直坚持的就是纯森林的音乐,没有马头琴之类的草原音乐元素,这样才符合敖鲁古雅人的生活环境。鹿哨、口弦琴、木箫、萨满鼓等鄂温克人传统的民间乐器,营造出独特的气息,鄂温克人独创的“喉音发声打拍法”更是让众人惊叹不已。乌日娜介绍,喉音最初就是模仿大自然的声音,鸟叫、驯鹿叫、风声等,是最原生态的音乐,后来慢慢变成节奏,有了独特的称呼。这种唱法和一般唱法的发声位置和气的运用都不相同,听起来就像是干百人在低声吟唱,声音逐渐洪亮、越来越响。
舞台剧中充满民族风情的精美服饰可是费了些心思,其中最精致繁复的就是萨满服。传统的敖鲁古雅萨满服由神帽、神衣(短衣)、神裙、神裤等组成。在双肩及袖子上面、披肩的下部等处,都坠满了各种象征图腾崇拜的饰物,还有人体各关节的造型,如以柳叶形铁片一个接一个地连成链条式长串物的脊柱骨,以及拧成麻花纹的铁条钩圈相扣连接起来的骨髓。乌日娜找到百年以前的纽拉萨满的服装,找巧手的工匠仿制了一件一模一样的。萨满服上缝满了各种颜色的镶布和各种铜铁质地的造型饰物,达到了60斤重!
……
展开
目录
总序 迈向新时代第三次乡村复兴/ 1
导论 把乡愁化为力量/1
一 一个教授的乡村教育实验 伏羲班/ 5
(一)三到甘谷,土桥小学办起了伏羲班/ 6
(二)真情动人,伏羲班在诚信中启航/ 11
(三)大道至简,教育改革在常态条件下进行/ 14
(四)被迫应试,伏羲班一考定军心/ 18
(五)完美收官,伏羲班成功的原因何在/ 21
(六)功成身退,伏羲班给教育改革留下了什么/ 26
二 让乡村孩子回家的学校 河北南陈村小学/ 29
(一)外面的世界每天在变,南陈村小学“渐行渐远”/ 30
(二)校长牵头,公益助力,南陈村小学“峰回路转”/ 34
(三)教师、课程与课堂,南陈村小学开始探索内涵发展道路/ 40
(四)信息时代,互联网助力乡村学校的教学与管理/ 44
(五)乡村孩子“用脚投票”,区域学校协同发展/ 51
三 60 年坚持为“三农”服务 山西风陵渡中学/ 54
(一)艰难初创:从劳动与教学并重,到教育带动农业生产/ 55
(二)确立定位:为乡村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的学校/ 56
(三)适机调整:实行普教、职教、成教“三教融合”/ 58
(四)建立“校、村、户”三联网,使学校成为农业科技的推广中心/ 61
(五)新世纪的使命:培养“爱农村、爱农民、爱农科”的学生/ 62
四 传承文明根脉的乡村儿童启蒙教育 华夏“三亲”教育/ 69
(一)缘起:两位50 年代人的乡村启蒙教育改革梦/ 69
(二)背景:“三去教育”与乡村的凋敝使6000 万乡村儿童面临失管、失教的危机/ 72
(三)探索:志愿者与合作社成为乡村教育的践行者/ 76
(四)模式:为中华文明播种扎根的“三亲”教育/ 83
(五)合作:打通一切空间开放办学/ 98
(六)收获:老师、孩子、家长、项目、乡村的共同成长/ 102
五 祖先智慧传承中的文化创新与教育创新 “吉祥妈妈”乌日娜/ 106
(一)初试:从“吉祥三宝”到“五彩传说”/ 106
(二)抢救:《敖鲁古雅》舞台剧还原真实生活/ 115
(三)延伸:“被迫”成立小鹿艺术团/ 124
(四)深耕:帮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130
六 乡土教材让阿坝的学生有了根 天下溪/ 136
(一)以好看、好玩、亲切的课本传承祖先智慧/ 139
(二)乡土教材如何走进课堂/ 143
(三)天下溪乡土教材的原则、内容与形式/ 151
(四)乡土文化教育促进教师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155
(五)乡土教材的文化功能与教育功能/ 156
(六)尾声:黑虎寨的故事/ 161
七 让西部乡村儿童获得更好的教育 西部阳光/ 164
(一)从行走到行动/ 166
(二)从草根到基金会/ 167
(三)深耕细作的个五年/ 168
(四)转型调整的第二个五年/ 170
(五)今天的“西阳”/ 172
(六)“西阳”的明天/ 176
八 “外引内活”的乡村教育突围之路 甘肃宕昌/ 177
(一)序曲:困境中突围的智慧——“外引内活”/ 177
(二)外引之一:打造“高效课堂”——从“跨越式”教学做起/ 180
(三)外引之二: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以“千千树”项目提升/ 186
(四)外引之三: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借力“担当者行动”,大力推动儿童阅读/ 192
(五)内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探索创新教研新模式/ 200
(六)尾声:改革增活力创新出效益——宕昌路径/ 206
九 做朴素而幸福的乡村教育 四川阆中/ 208
(一)肇始于“劳动实践基地”的乡村味道/ 210
(二)虔诚于“朴素而又美好”的乡村教育/ 215
(三)办一所“留得住孩子心”的乡村学校/ 220
(四)做一个“有职业幸福感”的乡村教育者/ 226
(五)还留守儿童一个“精心呵护”的童年/ 229
(六)十年磨剑,一方教育生态的根本性改变/ 23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继续借书
去结算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
3
)
发表书评
取消
发表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登录
新手上路
快速入门
购物指南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支付方式
配送方式
快递送货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特色服务
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