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江畔古树别样红
0.00     定价 ¥ 58.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67641594
  • 作      者:
    吴云峰
  • 出 版 社 :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6-01
收藏
作者简介
  吴云峰,1972年生,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芜湖市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集《江南风》,中篇小说《浴》《路>,长篇小说《烽火孤鹰》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不论你是不是江南人,也不论你是否了解江南,只要通读了《江畔古树别样红》这本文集,就一定会品味到红杨山水的秀美、底蕴的深厚、文化的多彩,就一定会感受到这个江南古镇无限的生机和诱人的魅力!
  作者写这本书的动因,还是源于对家乡的爱。红杨地处吴头楚尾,是江南典型的枕山带水之地,水陆交通得天独厚,通江达海。红杨还是江南风土人情的缩影,无愧于江南符号。同时,她又以九华佛觉之地、罗汉灯起源之地、龙脉风水之地、兵家必争之地,引得古人为之折腰,今人为之赞叹。
  这本文集可以说是我对红杨山水和江南农耕文化的一个基本总结。我庆幸土生土长于这块热土。她深厚的文化,旖旎的风光,处处有风景,景景有特色。红杨人,崇文重教、淳朴勤劳、坚毅顽强、开放包容,成就了“月上西河”“百家宴”“激情红杨山”等诸多名片……
展开
精彩书摘
  《江畔古树别样红》:
  木匠干的活与人们从生到死的大事有关,如婴儿睡的摇篮、去世的人躺的棺材。旧时,人们对请木匠做棺材的重视程度绝对不亚于盖房子,尤其是乡村人,劳苦大半生,到了五六十岁,就会想着为自己打造一口像样的棺材,准备一个死后安居的小房子。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活着住差一点没啥,死了有一口好棺材才叫福气。于是,西河棺材铺应运而生。西河人称棺材为“寿材”,民国时期,西河下街头寿材铺林立,其中较为出名的有“牛进先”“牛进和”“陈隆昌”“陶湘源”等。这些寿材铺均以精巧的做工、上好的木材享誉四方。此外,“小三样”(俗称“提量子”的小水桶、马桶、脚盆)也是深受人们欢迎。每年九月,宣城金宝圩沿岸的水阳镇、雁翅镇等地都有大批商贩带着船只前来批发,满载而归去赶集。西河寿材之所以深受欢迎,原因有二:一是选用优质的杉木做原料,杉木色质白里透黄,结实耐看。二是可以根据不同需求打出不同的寿材。根据一些老木匠所言,寿材档次一般是根据厚度来定的,质量最好的是“硬两寸”,即棺木从头到尾都是二寸厚;差一点的叫“二一寸”,寿材是一头大一头小,“二一寸”就是大头的二寸,小头的一寸;最差的称作“寸材”,顾名思义,棺木从头到尾都是一寸厚。西河寿材铺总能满足不同需求者,当然,最关键的还是木匠的手艺好。
  西河木匠分工较细,大致有方木匠、圆木匠、弓木匠三类。方木匠是常见的主流木匠,主要从事盖房子、钉木船、打家具、做棺材等。西河人盖房时,破土动工后方木匠就被请进门开始工作,称作“供匠人”,以表敬意。方木匠的工具箱里摆满了墨斗、斧锛、推刨、锯条、凿子、角尺等。西河方木匠只要有这些工具在手里,再不规则的木头,都会成为有用之材。八仙桌、书几、凳子、木床上总能雕镂出精美的图案,由此方木匠派生出另一个专业匠人——木雕匠。
  过去的房子大多为尖顶结构,立柱子、搭屋顶、架大梁都离不开方木匠。大梁必须由有经验的老木匠亲自操斧,用墨斗打出线条,两端做成榫头,上梁后严丝合缝,讲究的是手艺,展现的是技术。大梁架好后,房子就已盖成一半,是可喜可贺的大事,每家都要举行上梁仪式,宴请亲朋好友庆贺一番,主持上梁仪式的人也是方木匠。
  提起西河方木匠,一个叫“范老五”的木匠让当地人没有一个不竖起大拇指,而说起范老五,西河人又都十分怀念两幢木质建筑和一座庙宇——“万年台”“神台”和“吕祖庙”(供奉吕洞宾)。万年台与神台相对,前者用来唱戏,后者用来祭祀。西河人爱看戏,万年台的戏每年都要唱到首次栽秧时才暂停。有时戏班多了,演出场地不够用,神台也做了临时戏台,对台戏更让老戏迷们过足了瘾。据西河老人回忆,出自范老五的木雕是万年台、神台的一绝,无论是山水风光,还是飞禽走兽,抑或是历史人物、民间谚语、神话人物,无不因木生姿,栩栩如生。当时除了范老五外,还有两名方木匠也是大名鼎鼎。一个叫牛进发,这个兼营粮食的手艺人擅长打造木船、风车、水车等大型木器。另一个外号“二老头子”,真名吴而舒,不仅擅长跑马转阁,而且对木工的要求严格,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当年西河周边绝大多数建筑的木工都要请他检验,只有“二老头子”认为符合要求了才算过关。因此,西河老人们口口相传,文昌阁进行翻修时,曾派出轿子抬着“二老头子”到现场验收。
  ……
展开
目录
古风红杨
一棵树的前世今生  / 003
悠悠西河  / 005
老街寻梦   / 009
曲水流觞   / 012
一街七巷 / 016
旱桥通行箩帮打雁  / 023
故事里的老宅   / 025
舌尖上的西河  / 032
能工巧匠   / 036
古镇佛事  / 050
早市夜曲  / 053
人文西河  / 055
珩琅山赋   / 060
佛光塔影   / 062
十景奇闻  / 066
龟蛇共出龙脉地   / 074
古树重生   / 079
芳山厚蕴   / 081
碧水红星  / 087
风水周桥  / 095
“成败皆风水”  / 098
庙供汪皇  / 099
叛臣疑冢  / 102
传奇万村  / 105
杨吴冲筛箕后  / 105
护国寺洗面塘  / 107
烽火侠影  / 108
圣裔兴塘  / 110
名人辈出七甲吴  / 110
紫阳朱村  / 116
大智大勇朱椿孙  / 121

文化红杨
记住乡愁  / 127
民俗纷呈   / 129
传统婚俗情趣多  / 130
礼敬高歌退轿神   / 135
一年四祭   / 137
秧田耙耙开秧门   / 143
上梁大吉   / 146
冬至酿来米酒甜   / 150
红杨年味  / 153
杀猪过年自有经   / 156
做年糖  / 160
喜气洋洋步步糕   / 163
掸尘   / 166
磨流琼液汤滚雪花  / 169
贴财神   / 174
送春   / 178
乡村杂技罗汉灯  / 181
人马合一闹新春   / 185
人妖相戏瓦块灯   / 190
气壮山河板龙灯  / 193
即兴颂歌旱船灯  / 196
载歌载舞采茶灯   / 200
木腿擎人高脚灯  / 204
狮舞西河   / 207
百家盛宴   / 210
盏盏河灯送吉祥  / 211
戏曲流芳   / 214
一唱众和帮腔戏   / 215
家喻户晓倒倒戏   / 217
诙谐叫苦盲人戏  / 221
阳腔广调目连戏  / 225
刚柔相济大鼓书  / 228
激情红杨山   / 231
方言拾趣   / 233

生态红杨
水秀山清    / 239
桃花时节桃花雨     / 240
陌上槐花香     / 244
百鸟之声    / 246
红杨山    / 249
佛山多锦绣     / 253
余香袅袅玫瑰谷    / 255
谷雨常见采茶人    / 258
鹿鸣珩琅山    / 261
鳄吼湖塘人赏风光    / 264
艳艳秋色生态园     / 266
檐下经典岭上秋    / 269
三春不忘香椿头    / 271
五月艾草气如熏    / 275
微风柔波瓦块多     / 277
痛痛快快采菱角    / 279
秋风一阵人猴欢    / 282
白脸蒿草作青团    / 284
白露未见霜多闻栗子香   / 288
香菜压坛又一冬     / 291
脚踩千里香    / 294
翔龙山庄寻美味  / 297
凉山明珠    / 298
小山野趣亲子家  / 301
怡龙风情关不住  / 303

红色红杨
英雄红杨树    / 307
完胜红杨树  / 307
智取芳山    / 310
芳山大捷    / 311
英雄丰碑    / 311
后  记    / 31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