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散文集中真实记录了作者年少时的人生经历,与中年时的旅途见闻,能够引起具有相似生活背景的60年代生人的共鸣。书中多数散文都描写了作者家乡浙江一带——嘉兴、湖州、绍兴、丽水、台州、温州等地的风土民俗。这其中,作者又侧重于追溯、记录小镇、乡村的风光与生活,向读者展示了社会变革中南方村镇的种种变化与现状,具有知识性与美学性。在文字之外,本稿配有十五幅手绘插图,清新雅致,与文字风格相配,富有生活趣味。
本书为散文集,共23篇。既有童年视角对往昔的追忆,又有海内外的游历和沉思。作者从琐碎的时光里品味岁月,勘察时间的脚步;童年趣味的生活、小镇弥漫的风情以及故土炽热的情怀,都**流露于笔端。作者又从文化的差异里感受人文的魅力,从高山、大海到各种文明,作者进行了近距离观察与思考。《那么远,那么近》看似记得很杂,其实却有清晰路径,书稿中的远与近,既指时间,也指地理,更指情感。作者通过文字串起村庄与世界,在过去与现实的交织中,玩味世界的丰富与奇丽。
小年夜,天晴,多灰,我驱车前往老家五泾。
去的路上,一直在纠结,要不要去濮院。听说古镇已改造许久,里面的人都将搬走,要彻底清空,然后老店新开。一直想去看看,但一直起不了一个兴。车头方向一变,瞄向濮院方向。我想,还是去看看吧。毕竟,我在那里生活过六年。那是一段青春岁月。
濮院与我在时的那个濮院完全不同。老镇外又新建了一个镇,镇子热闹非凡,是中国羊毛衫之乡。有几回,我路经此地,没有下车,看到的都是人,还有许许多多的车。拉毛衫的,运货的,载人的,摆小摊的,红绿灯前挤满了横穿马路的行人。320国道像肠子一样穿镇而过,高大的集装箱车发出粗重的刹车声,还有此起彼伏的汽车喇叭声。总之,会听到很多嘈杂的声音,伴着灰尘的飞扬,一起一伏。那里生机盎然,又充斥着混乱和拥挤。这天却不一样,或许是过年了,镇上没有原先这般闹腾,但车很多,豪车也不时从旁擦过。
靠近老镇,我把车停下。老镇已躲在角落里,在一群高楼的后面。一条弄堂直直地通向前方,前方拆得只剩一地瓦砾了,碎砖和断瓦一片凋闭。我踩着零乱的砖堆和尘土,朝老镇走去。弄已经不认识,即使以前熟悉,现在也是满眼陌生。墙倒了,电杆上只有断的电线在风里飘荡。一个妇女走在我前面,低着头,帽子罩住整个脸。她脚步匆匆,好像有什么急事。镇子像是清空了,外圈也被围住,此时,没有其他人,只有我和她。她走在前面,瞬间就消失。现在老镇上只剩我一个孤独的影子。
走了几十米,满眼更荒凉。人走房空,窗户大开,门也不见踪影。垃圾就在脚边,塑料袋红的,白的,还散出臭味。旧的方型灯箱,露出里面扭曲的钢丝,瘫在地上,像个垂死的老人。一只红色的破沙发,异常夺目。地上还有药瓶、树叶、烧过的木头、废的水瓶、马桶垫盖、饼干罐子,还有许多扔弃的木材、木框。一块蓝色的彩钢板在路口斜着,仿佛随时会倾倒下来。我问自己,这是我以前待过的镇吗?地上已长起了芦花,在废墟里顽强地生长,它们在屋边,墙角,甚至垃圾堆的缝隙里破土而出,在风里摇着、晃着,好像在酸楚地欢迎着我这个远道而来的人。
一块路牌倾斜着,像受了伤一样。我走到跟前,看到“大有桥街”几个字。现在,记忆里的街景在一点点复活,它们与眼前这条破街,对比着、参照着、重叠着。在我面前是一个十字路口,电线零乱地垂着,与冬日里枯败的树枝缠绕在了一起。阳光是惨白的,无力地伏在路上。这块三角地是老镇以前的中心,最热闹的地方。对面是一幢20世纪6、70年代造的楼房,灰暗的青色水泥墙面,底下是店面,一扇扇木框做的玻璃门,现在有的玻璃还在,有的则只剩下一个空框。楼上还有两层,靠外是水泥栏杆,栏杆完好,泛着旧杂色,斑驳里长了好多青苔。栏杆外,有竹竿零星地绑着,还有广告喷绘布无奈地塌落在一旁。
不远处,就是我表姑妈工作的小百货店。当年,我常会走到这里,有事没事会和表姑妈说话。她是店里的营业员。我表姑夫工作的店就在对面,是家五金店,卖自行车,卖电线、锤子、插头、磁带和收录机。现在,街上一片空旷,没有一个行人,连风也感受不到。一切仿佛静止了,那些半开的门窗,一直敞露着,主人走的时候是什么样,现在也是什么样。
街面灰暗,梧桐树的枝丫无力地伸在半空,没有灯泡的路灯直挺挺地瞧着我。表姑妈的店前是厚厚的尘土,能踩出脚印子来,还有很高的枯树叶堆成一团。但我的眼前却又分明回到了以前,回到了三十年前。
三十年前,这里是何等热闹啊……
1,空城记
2,我的小学
3,公社大院
4,捉捕记
5,湖地寻根记
6,雁山学堂
7,草木居
8,双山白鹭飞
9,与车子对话
10,康堤湖畔
11,空中之城
12,高棉的微笑
13,鸡场街
14,米诺克斯迷路记
15,一个人的高雄
16,我的冰雪之旅
17,龙泉山的夜晚和白天
18,云和观日
19,去昌溪
20,紫草村的一个中午
21,婉约的海
22,东极那一晚
23,白象塔上
24,后记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