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跨文化视角下的德语教学研究
0.00     定价 ¥ 63.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17076841
  • 作      者:
    马珊珊
  • 出 版 社 :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6-01
收藏
内容介绍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对外交往日益频繁,跨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广泛。德语是对外交流的重要工具,德语教学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因此跨文化交际成为德语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
  《跨文化视角下的德语教学研究》主要站在跨文化的视角下,对德语教学进行系统的分析。首先,从语言与文化人手,对跨文化交际与德语教学的理论进行阐述;其次,通过德语教学的语用、方法、翻译、语言对比、文化语境等阐述跨文化与德语教学;最后介绍的是跨文化能力的培养问题。
  《跨文化视角下的德语教学研究》紧跟时代、视角独特,可作为德语专业本科生的参考资料,也可供从事文化与德语研究的工作人员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跨文化视角下的德语教学研究》:
  (三)21世纪以来的蓬勃发展
  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的基础上,国内德语教学界在进入21世纪后对跨文化德语教学开展了更加广泛的研究。在2004年举办的中德跨文化交际国际研讨会上,来自中国和德国的德语教学研究者共同探讨了跨文化德语词汇学习、跨文化专业德语学习及德语课上的跨文化交际等。此外,中国德语界对跨文化德语教学目标的认识也有了新的发展。跨文化教学的目标逐渐与超出外语基本能力的其他能力结合起来,使德语教学在目标层面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杨建培主张通过德语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他从跨文化能力的内涵讨论出发,以跨文化交际过程为基础,分析了跨文化能力的组成要素,指出跨文化能力是跨文化交际中最核心和最根本的能力,它保障个人社会能力在跨文化情景下能够得到良好发挥,并且探讨了融人式和并行式的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于雪梅从中国学生在德国留学的语言、学习和生活三方面存在的问题出发,主张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行动能力,跨文化能力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共同成为跨文化行动能力的组成部分。无论是跨文化能力还是跨文化行动能力,两者均强调了德语教学目标中的新能力要素,这不仅能够从实践上促进跨文化德语课程的开设与实施,还能从理论上促进德语界对跨文化德语教学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这一时期,跨文化德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内容是更多德语教学研究者和教师的研究重点。大部分研究者从语言文化的角度出发,通过跨文化的德汉语言对比,分析了两种语言在语用学、语义学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如“汉德委婉语”“德汉熟语”“动物成语”“色彩词语”“数词文化意义”等。于雪梅认为他们把跨文化对比研究与跨文化研究等同起来了,因为他们认为,如果知道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人们就可以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于是教师努力在课堂上传授有关风俗习惯、词汇含义、行为规则的知识。不少教材编写者也把教材开发的重点放在跨文化差异上。许多学者甚至呼吁,组织外语教师进行跨文化对比研究,以便获得更多的跨文化差异知识并且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基于跨文化交际理论和跨文化外语教学理论在德语教学界相对滞后的发展事实,这是中国跨文化德语教学研究发展中的一个必然过程,单纯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必将在今后的发展中不断得到多维度、多视角的扩展。此外,中国德语学习者的文化认知及德国人的自我认知研究也在这一时期展开,如“中国德语学习者心目中的德国人及德国”等。
  在德语教学的课程设置和实施方面,以跨文化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跨文化德语课程得到了理论探讨。李媛把跨文化能力列入《整合国情学》中,与其他外语能力一起作为德语教学的培养目标。刘方把跨文化能力培养列入经济德语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于雪梅从“平等对待、成见批判和多视角”三个方面对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和德国跨文化德语教材进行了跨文化分析,为国内研发新的跨文化德语教材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在经济德语教学领域,Balve提出把跨文化能力作为重要培养目标,因为只有通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恰当的行为能力才能推动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发展。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克服交际障碍、成功交际的先决条件。他提出了9个跨文化能力层面①,通过传授知识,训练灵活性和创造性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
  在跨文化德语教学实践领域,国内许多德语教学单位都组织和实施了各种跨文化德语课程。同济大学留德预备部开设的跨文化培训课程采用模块式教学,以中国学生留德的学习和生活为主要内容,传授跨文化交际方法和技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青岛大学与德国拜罗依特大学共同设置了跨文化日耳曼学专业,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行动能力为重点。青岛大学的新教学模式中包含了各种跨文化元素,并且增设了许多以跨文化能力培养为重点内容的课程,如文化相遇——文化接触,中德文化行为,德国19、20世纪社会史,国际文化政策等。这些课程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有助于他们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其他高校也开设了类似的包括跨文化训练内容的中德合作课程,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
  尽管跨文化外语教学研究和实践在这一时期有了更大的发展,但发展中产生的各种问题也不容忽视,如刘德章指出:“我们还处在开始阶段,我们对跨文化能力和如何获得跨文化能力还知道的很少”。原因是:“中国高校专业中对跨文化交际以及跨文化行动能力重视得还很少,这不符合不断发展扩大的国际合作的需求”。同样的问题也反映在德语文学领域,Hernig在中国八所高校德语系调查研究了“跨文化日耳曼学”在中国的发展,发现在涉及“跨文化性”和“跨文化日耳曼学”的问题上,有着不同的理解,如“德国研究”“中德文化交流研究”等。无论是“德国研究”还是“中德跨文化交流研究”,都反映出跨文化德语教学研究在国内还处在初级阶段,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学科体系。
  综上所述,21世纪以来的跨文化德语教学研究相比以前,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仅研究者的队伍在不断壮大,而且研究的内容也涉及跨文化德语教学的众多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由单一语言学研究到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的转变。跨文化德语教学领域中的目标确定、课程设置、教材分析等在这一时期的研究中都有所涉及,展现出了多维度的研究发展趋势。研究方法上也经历了从对比研究到交叉研究的扩展,呈现出方法多样化的研究格局。虽然这些研究还未能在德语教学领域形成科学的系统的研究体系,但它们反映出跨文化交际研究与德语教学研究有着多种有机结合方式,预示着德语教学研究可以在跨学科,跨专业领域走得更远,拓展出更大的发展空间。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语言与文化
第一节 语言
第二节 文化
第三节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第二章 跨文化交际理论
第一节 差异与冲突的理论
第二节 适应与通融的理论
第三节 身份与认同的理论
第四节 权力与合法性的理论

第三章 跨文化德语教学概述
第一节 国内跨文化德语教学研究
第二节 德语教学的理论
第三节 跨文化德语教学模式
第四节 德语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第四章 跨文化视角下的语用分析
第一节 语用学概述
第二节 语用交际能力
第三节 中德文化差异下的语用失误

第五章 跨文化视角下汉德语言对比
第一节 汉德语音与音位对比
第二节 汉德语素与词的对比
第三节 汉德句法对比
第四节 汉德语篇对比

第六章 跨文化视角下德语教学的新方法
第一节 情景教学法
第二节 任务型教学法
第三节 翻转课堂教学
第四节 项目教学法

第七章 跨文化视角下德语翻译教学
第一节 翻译理论
第二节 翻译教学法
第三节 翻译课程的宏观设计
第四节 翻译课程的微观设计

第八章 跨文化视角下德语多媒体与网络教学
第一节 德语多媒体教学
第二节 德语网络教学

第九章 德语教学中的文化语境教学
第一节 语境与文化语境
第二节 运用文学作品进行语境化教学
第三节 运用电影进行语境化教学

第十章 德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第一节 跨文化能力
第二节 德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原则
第三节 德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方法与融入方式
第四节 强化德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