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里的自然历史课》以农耕文明为出发点,借由小主人公丫丫的视角行文,场景式代入,问题式行进,为3-12岁孩子打造一套兼具人文关怀和自然通识教育的历史科普绘本。
这里不仅仅有农艺的改进、治水灌溉、桑蚕养殖的种种智慧,小读者也会从中知道番茄为什么曾经叫“狼桃”、“黄瓜”为什么是翠绿翠绿的、小小的桑蚕、细细的蚕丝这样编写出享誉世界的“丝绸之路”……不但能引导小读者对科普知识产生兴趣,树立实证思维,培养他们深入探究的能力;也能帮助小读者从种植蔬菜、采收瓜果等农耕文明的细节中收获珍贵的人生体验,体味难得的田园童趣。
整套绘本采用了多种图画表现形式,还设计了一些类似笔记、手账的知识点延伸,既丰富了内容知识量,也更加符合孩子们的视角和认知。“用人物讲故事,用故事讲知识,用知识讲文明”这样以小见大的层次递进,可以让生活在城市高楼中的孩子们从一幅幅图画中体验到别样的田园乐趣,在趣味中唤起内心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自信。
展开
—— 全国政协委员、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学咨询小组副主席 闵庆文
《田野里的自然历史课》既能帮助孩子们学到中华民族领先于世界的发明创造及思想理念,还可以唤起孩子们对于土地母亲的内心热爱和对祖国悠久文明的自豪。
—— 中国农业博物馆馆长 刘北桦
这是一套特别美好的书,打开来,会感受到阳光和煦,小河流淌,五谷生长,泥土馨香……农耕时代的生活场景和常识呈现在眼前,让人耳目一新,心生感动。
—— 百万级畅销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教育学者 尹建莉
《田野里的自然历史课》巧妙地从小小的视角透视大大的历史,从一把锄头、一碗饭、一渠水、一束丝还有节气歌切入,让小读者了解丰富的农耕文化。更别致的是将历史学习与自然教育相融合,贯穿了当下所倡导跨学科大语文的概念。
—— 北京晚报阅读周刊资深编辑,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 李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