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下)/熊赳赳遨游哲学王国》:
春秋战国
这是一个距今两千多年,各路英豪纵横驰骋,各种哲学竞相井喷的时代。孔子、老子、庄子、孟子、韩非子、墨子、荀子、惠施、公孙龙、孙子、屈原……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被后人永远牢记,永远继承,永远争议;儒家、法家、道家、兵家、墨家、杂家、阴阳家、纵横家……千奇百怪的观点,被后人永远挖掘,永远争论,永远延伸。“诸子百家”与“百家争鸣”,一个指的是哲人,一个指的是思想,八个字合起来,就是这个时代哲学的最高概括。
这个时期的哲学家们,想象力超群,思辨力喷发,围绕“天”“地”“人”“道”“古”“今”“变”“易”等大问题,无忌地畅想,大胆地猜测,痛快地发问,谁都想说服别人,谁也很难被人说服。没有人被当作权威,结果是很多人成了权威。没有人被当作圣人,结果是好些人成了“圣人”。
这个时期的中国哲学与大致同期的古希腊哲学,是我们这颗星球上公认的“哲学”两大源流之一。“诸子”中的若干“子”,尤其是孔子、老子等,在世界哲学家队伍的排列中,与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等比肩而立。
哲人秒搜
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年),战国末期赵国人,儒家重要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许多哲学思想,尤其对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有着精彩的论述。
哲人快评
荀子曾经是著名的文艺青年。他写出的励志文句,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等,很快就流传开来。据说,他的赋体文章也写得十分漂亮,甚至有人说他是中国文学史上首个使用“赋”名、同时用问答体来写赋的人,以至于同屈原一道享有“辞赋之祖”的美誉。
荀子的哲学思想更是独树一帜。他的“天道自然”观点,体现出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他的“天行有常”观点,强调人当服从客观规律,是鲜明的朴素辩证法;他的“天人相分”观点,内含反对有神论、倡导无神论的思想;他的“制天命而用之”主张,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唯物反映论特征;他的“学至于行之而止”观点,有重视“知”,更强调“行”的现代教育哲学影子;他的“制名以指实”观点,有着形式逻辑思维影子;他的“人性本恶”观点,突出了教育和教化对人的品德的塑造作用。
由于荀子的思想十分活跃,见解非常新鲜,儒家说他不地道,法家说他不正宗。其实呀,他崇奉的是儒家的基本理论,吸纳的是法家的具体主张。比如,他在继承儒家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更强调政法制度的惩罚。正因为这样,当时两位著名的法家人物,一个叫韩非,一个叫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的《劝学》,早已选入中学教材。他的许多名句,是同学们的最爱。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