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你回来诉说远处的风景
曹文轩
我们中国人的感情,是很含蓄的。即便是孩子,也依旧如此。
我们很少说“盼望你回来,我很想见你”,我们只是去谈论巴山的秋雨和相见后的长夜。
打开《我爸爸收》,最触动我的是第一幅图:一个丢了很多纸团的废纸篓。可以想象,这个给爸爸写信的孩子,是怎样压制住内心流动不止的思念,是怎样小心翼翼地把“爸爸你快回来吧”换成“我只是希望合影里有你”。
故事采用蒙太奇式的叙事方法,从散落在地的纸团讲起,一直讲到这个写信的孩子——小尼眼中的各种各样的父子(女)关系。
很久没有见过父亲,小尼甚至忘记了父亲的样子,我们也只能跟着他,从镜子里的面庞开始,和他一起寻找父亲。他通过观察周围的父子(女)之间的相处方式,来幻想自己有爸爸的生活:爸爸也许是高大的、健壮的,能把“我”扛在肩头;爸爸也许是以“我”为傲的,会毫不吝啬地夸“我”;爸爸也许是包容的,会批评“我”,也会买很多很多“我”爱吃的东西..信写到最后,小尼甚至已经不在乎爸爸到底会是什么样了,只要爸爸回来,只要合影里是三个人,他就心满意足了。
对于孩子而言,成人世界的功名利禄,是遥远又难以理解的东西。孩子珍视的,只是父母的陪伴,只是“在一起”。故事里的小尼是男孩子,对于男孩子而言,“父亲”的存在和认可,更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
尽管人们常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而在我们的实际生活里,却常常是相反的。母亲如同温厚静默的大山,一年四季,任时光流淌,任阳光和风雨在她身上染下不同的色泽,她却岿然不动地守护着孩子们,给我们温暖,让我们依赖。父亲则更像
是水,是河流,是我们生命神秘的起源。也许是现实原因,也许是男性骨子里的不羁,父亲的形象常常是来去匆匆,和子女有距离,好像隔着一些东西。我们依偎在青山的怀抱里,任由那奔腾的水去追逐远方,只盼着它回来时向我们诉说远处的风景。
我本以为,故事的最后,会是小尼父亲推门而入,父子相拥的大团圆,然而,并没有。整个故事的叙事自始至终都是含蓄而克制的。
故事的最后一张图,是隔着一片汪洋之外的父亲,也和小尼一样凝望着镜子——镜子里那张和自己非常相似的、小小的面庞,清晰如同昨日刚刚相见。这正好与故事开始的时候,小尼看着镜子里的面庞,思念着在记忆里逐渐模糊的父亲形成呼应。
这样的克制,给故事带来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小尼的父亲,并没有如期归来,作为军人的他,注定是一个会常常失约的父亲。可是,他对小尼的思念,从未失约。作为一名父亲,一名有时会在孩子生活中缺位的父亲,我深知为何即使多日不见,孩子的面庞却依旧清晰。因为日日夜夜的思念,因为无时无刻的牵挂。所以,这样的克制,让人的心疼,总觉得这个世界欠了这个孩子什么。
合上书,居然惊喜地发现封底是一张小尼盼望已久的“有我,有妈妈,有爸爸”的合影时,顿时让读者那颗一直揪着的心得到了安慰。
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高明,这样一波三折的情感体验,让人感动,让人流泪,让人温暖。
这个故事,和契诃夫的小说《凡卡》有异曲同工之处:凡卡寄给爷爷的信,没有贴邮票,是一封注定不会被收到的信,而小尼的信,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执行任务的海军尼克,也许可以在每一处港口为儿子收集不同的贝壳,默默攒下要对儿子讲述的种种故事,却不能保证自己一定可以收到这封饱含期盼的信。
阅读绘本的孩子们,也许会想到这个问题。这正是他们思考亲情、思考成人世界、思考爱的开端。
……
展开
对于孩子而言,成人世界的功名利禄,是遥远又难以理解的东西。孩子珍视的,只是父母的陪伴,只是“在一起”。故事里的小尼是男孩子,对于男孩子而言,“父亲”的存在和认可,更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
——曹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