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中庄笔记:科研人的黄土地牧歌
0.00     定价 ¥ 30.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100185097
  • 作      者:
    马璠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20-07-01
收藏
作者简介

马璠,1982年生,四川江油人。农学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水土保持、土壤学、生态修复等领域的研究工作。现为宁夏农林科学院荒漠化治理研究所水土保持研究室主任,宁夏第十届青联委员。

展开
精彩书摘

遇见沟壑中的人

 

我和晏师傅初识的那天,他差点闪了腰。

那是我刚来中庄不久,课题组要在一块苜蓿地里打土钻取土样,于是雇了晏师傅和他侄子打钻。我负责把土从钻头上敲下来,装在袋子里。

土钻呈“T”字形,横杆用于转动,竖杆依据实验的要求可以加长至数米,其顶端安装钻头,钻头主要有筒状的和麻花状的两种,还有一种就是考古或者盗墓小说爱好者很熟悉的“洛阳铲”。土钻是很适合黄土区的取土工具,因为黄土质地上下细腻均一,基本上没什么石头,所以钻头在土层里不会遇到什么阻碍,当然前提是打钻的人得有把子力气。这一把子力气不光是要用于把土钻往下打,更重要的是要能把土钻从洞里提起来。黄土区土层深厚,有条件把钻打得深一点,以获取更多的数据。不过在黄土区亲自打过深层土钻的人都知道,往下钻不是难事,往起提才考验体力。

主要是腰力。

当土钻打到3米以下深度后,每次往上提钻,都需要晏师傅和他侄子两人一起弓着腰使劲往上抬横杆。两人一旦配合不好,力道就不均匀绵密,一人用劲过大先把钻提了起来的话,另一人的腰力就有可能突然释放,结果就是闪了腰。

晏师傅对那次打钻印象也十分深刻,在回忆和我相识的那个场景时说道:

“好几次差点就把腰闪咧!”

不过这么多年以来,我对那次打钻印象最深的倒不是晏师傅差点闪了腰,因为我“手无提钻之力”,连闪腰的资格都没有,自然体会不到提钻的闪腰风险。晏师傅当时也没有说。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山上的晒。

盛夏时节,梯田里无遮无挡,似乎都能听见阳光打在土坷垃上的崩裂声。苜蓿和杂草那会儿肯定也被晒得蔫耷耷的,发生了光抑制,也就是被晒得连光合作用都懒得进行了。地里的一切都吸足了热力,同时把热力传导给正在给大地钻孔的我们几个。我后来回忆起那个场景,很难相信自己居然能在大太阳底下,跟在烤箱里一样坐上大半天,身体也没有什么不适之感。

我那时还年轻。

晏师傅那时也才四十一二,正值壮年,但顶着一个明晃晃的日头,大半天里不停地下钻、上提,好像整个取土过程中从未停歇,他的侄子也是一样。

即使是铁打的人,也会被晒软吧!

在那之前,“吃苦耐劳”仅仅是我头脑中的一个词汇而已,那之后,便成了鲜活无比的心理印记。

后来我在晏师傅家窑洞里住着的那段时间里,天只要一亮,就能听见晏师傅赶着羊上了山,等羊吃饱了回来,他才洗漱吃早饭。接下来是一整天不停的劳作:割草、粉碎、喂牛、摘山桃、修蹦蹦车、拉麦子磨面、挑水、再度放羊……等歇下来的时候肯定是夜幕降临以后。

我曾经傻乎乎地问晏师傅:“你们成天这么干活,不累吗?”

“习惯咧。”晏师傅笑道。

我曾经以为自己也已经习惯了起早贪黑的实验,自诩能够吃苦耐劳,但我的实验工作和山里的这些劳作相比,还是显得太养尊处优了。

在五年的研究生生涯中,我也曾夜以继日地进行实验。因为是室外降雨,需要从清晨五六点无风的时段开始,而这无疑是大家比较困倦的时刻。那些实验需要我们一群小伙子扛降雨机、接水倒水、洗泥烘干,等等,一忙活就是一整天,这都是常规的活。有时候还要从校园西头的试验地里把几十棵玉米小心翼翼地擎回水保实验室,插在我和师弟小波设计的奇形怪状的器具上,测定植株对降雨的再分配。降完雨之后,再把植株的叶子剪下来测量叶面积,往往一干就到晚上九十点了,第二天清晨还得照样早起降雨,要坚持整整一个暑假。

我回想起的这些实验工作的辛苦程度,其实远远比不上晏师傅他们一天接一天地与干旱土地相依为命的抗争。晏师傅他们的劳作直接关系着生存,而我的那些所谓的工作只是生活之余的自娱自乐,再辛苦也只是娱乐而已。

 

我想试着把研究工作暂时“去娱乐化”,实实在在体验一下山里人的生活,于是住进了晏师傅家的窑洞。

但住到晏师傅家的最初原因还不是体验生活,只是觉得来往县城和中庄太不方便,想节约时间和精力而已。中庄在彭阳县城东北方向,从县城出发要先沿着203省道走大约14公里,从崾岘路口下来之后再沿着刘崾公路走大概7公里。路倒不算远,但那时候我还没开车下乡,只能坐班车。每天下午两点半,从县城东边的三岔路口会发一班到刘塬的绿皮中巴车,途径中庄。班车的乘客都是沿途的居民,他们早上坐这同一辆中巴车到县城办事,下午再回家,所以班车一路上都要不断地上下乘客,运行很慢。而且那几年的203省道被来往的拉煤大车压得全是大坑,所有的车都只能慢腾腾地绕来绕去。我到那时才知道为什么考驾照有个场地科目是“绕饼子”。

从小到大,我对黄土高原的第一印象是缺水。早年的各种信息渠道对黄土高原艰难民生的介绍,似乎都是从缺水开始的,比如说一盆水先洗脸,再洗土豆,稍微沉淀一下再喂牛什么的。上大学时也听老师说他们在淳化泥河沟蹲点搞研究时,只能喝水窖里的水,水里会有一些小虫,当然得过滤掉烧开才能喝,但窖水矿化度太高,苦咸味是少不了的。晏师傅家当时也是用窖水,里面会有小虫吗?我是带着这样的忐忑住到晏师傅家的。

晏师傅给我的水杯里倒满了开水,我把杯子举到眼睛跟前,对着灯光看了看。水里除了硬水烧开之后都有的白色矿物质沉淀,没有其他我害怕的东西。

“原来这窖水还挺干净啊。”我舒了一口气。

“现在有蹦蹦,能到崾岘机井拉水,你喝的不是雨水。要是雨水,那苦的厉害!”晏师傅解释道。

即使是这样,我也不愿像在家里那样随便用水。我对晏师傅说,每天只要一暖壶开水就行了,一半喝,一半洗脚。

“总还要些水洗脸吧?”晏师傅问道。

“脸就不要了。”我笑着,从包里拿出湿巾,“用这个擦一下就对咧。”

晏师傅大笑着,从此认为我是个幽默的人。


展开
目录

爱让我们勇敢善良(代序)...............i

 

堵在山坳中的车...............1

第一个基金项目...............12

自娱自乐试验站...............43

遇见沟壑中的人...............60

遇见梁上的草木...............76

莫愁前路无知己...............88

竹杖芒鞋轻胜马...............100

夜阑风静縠纹平...............112

第二个基金项目...............128

料峭春风吹酒醒...............157

后记...............17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