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夕》:
进一步得一步的欢喜
《六祖坛经》中有这样的记载:无尽藏尼对六祖惠能说:“我研读《涅槃经》多年,仍有许多不解之处,希望能得到指教。”惠能对她说:“我不识字,请你把经读给我听,这样我或许可以帮你解决一些问题。”无尽藏尼笑着说:“你连字都不识,怎谈得上解经呢?”惠能手指天上的明月对她说道:“真理好比这天上的明月,文字只是指月的手指,手指可以指出明月的所在,但手指并不就是明月,看月也不一定必须透过手指,不是这样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论语》开篇第一句,也是大家最为熟知的句子。华杉老师说,要学好《论语》首先要在这第一句上下足功夫,用心体察。学,觉也、效也。就是效法、模仿的意思。其实,这是“为什么学”的问题。现在经常听到有人说,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国学素养,丰富思想内涵等。但是,如果仅仅为了这样的目的,可能学习的效果会打折扣。就像吃饭夹菜一样,如果压根就不想吃那个菜,夹那么多菜堆面前干什么,最后连自己真正想要吃的饭菜都找不着了。
因为,无论是《论语》还是《道德经》,或者其他传统文化书籍,里面无非是写着些并不新鲜的道理。就如黑格尔说的:孔子只注重道德,或者说是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教训。
从小就听到的“书山有路,学海无涯”,这句话来自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就是说这个世界上知识是无限的,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你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殆己,就会把自己搞死。有点数学常识的都知道,真要这么干就是没脑子。那应该怎么办呢?其实,学习重在切记体察,这一点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如此,要对着先贤的要求认认真真去实践,这样才是真的学习,才真的有所收获。正如程子所言: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孔门论学,虽然范围很广,但离不开内心修养和人格完成两个方面。学《论语》,就是要效法他,照着做。释迦牟尼在圆寂之前曾说: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说一字。在最后,他为了不让弟子们把他讲的经典当成佛道的根本,便告诉大家那是“道”的一个相,叫“文字相”,他是想让弟子们透过文字,契入自己内心的道。这便是心法。
学重在“时习”。这个“时”有三种解释。一是指年岁。古人六岁开始识字,七八岁学习日常洒扫应对的礼节,十岁开始学书写计算,如此递进,时习指的是随着年岁的增长而学习不同的东西;二是指季节,古人春夏秋冬所学的是不一样的内容;三是指一天之内,每天按照不同的时辰学习不同的内容。其实无论是哪种解释,所表达的大体意思都是一样的,都是指不同的时机。“习”的意思要看繁体字,上面是羽,下面是白。习,鸟数飞也。就是小鸟学习飞行,反复练习,终于飞起来了。
学习传统文化,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始终反复照着做。每学到悟到一个道理,就照着圣人说的去做,在实践中发现果然是这样,那就是发自内心的开心。也就是“悦”,心中欣喜的感觉。所以,在学的过程中,既要讲求逐字逐句的思考,更要讲求一言一行的行动。比如,今天你学《论语》中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后,体悟到孝敬的道理,就给远方的父母打了个电话,真心诚意地跟父母聊聊天拉拉家常,发现父母很高兴,挂了电话后,内心感到很快乐。就会感觉《论语》的价值和意义。
因此,“学而时习之”这句话就奠定了我们学习的基础,“学”然后“时习”,让夫子的话在我们的行动中去变为现实,学一句,做一句,进一步,然后得一步的欢喜。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