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遣悲怀 文学 布面金边文库本,读懂《窄门》的钥匙
0.00     定价 ¥ 64.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59878472
  • 作      者:
    [法]安德烈·纪德
  • 译      者:
    徐丽松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4-01
收藏
作者简介

作者:

安德烈·纪德 (André Gide,1869—1951)

法国作家,194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少年时期对表姐玛德莱娜产生的精神恋慕贯穿其创作生涯,以这段复杂情感为原型创作《帕吕德》《背德者》《窄门》等经典作品。1909年,参与创立《新法兰西评论》,系统推介普鲁斯特、克洛岱尔等作家,塑造20世纪法国文学坐标系。

1951年因肺炎在巴黎病逝,葬于亡妻玛德莱娜墓旁;逝世后,《遣悲怀》据其生前指示出版完整版。1952年,其作品因拆解教条框架,倡导追寻自由天性的全新伦理观,被法国天主教教会列为禁书,直至20世纪60年代才得以解禁。


译者:

徐丽松

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后旅居法国多年,分别于巴黎七大、里昂二大及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攻读语言学及跨文化研究,目前从事英法文学翻译及商务工作。译有《法式诱惑》《父亲的失乐园》《风沙星辰》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我强制自己对自己高度忠诚。我有新的东西要说。”

 

《遣悲怀》献给灵魂伴侣、创作原型玛德莱娜:

“我的所有作品都向她致意;没有任何书写像我的这般源自如此私密的动机。”

写作,是哀悼和丧失最后的救赎,切开自我的所有截面,直面欲望、背叛和愧疚,

也展示懦弱、遗憾和伤痛碾过身体的痕迹,

允许自己越过边界,在道德与现实的鸿沟里反复来去。

 

《纪德日记》则包含了纪德一生创作的核心注脚,横跨人生重大阶段,将自我作为方法,

这种赤诚的袒露在整个二十世纪文学史中都堪称绝无仅有:

“我想以一种更神经质、更尖锐、更干练的方式表达自己。”

这是更真实鲜活的纪德,对自我和时代的透视散落在道德、自由、人性、美学、阅读、政治、欲望的吉光片羽里。


展开
精彩书评

※   铸就少女时代桑塔格的灵魂书写——

“我又沉浸在阅读纪德(的日记)之中,他本人真是无以伦比。

我本该看得慢点的,而且我得一遍又一遍地看——

我和纪德获得了极其完美的智性交流,

对他产生的每个想法,我都体验到那种相应的产前阵痛!”

 

※   传记文学大师、法兰西学院院士兼秘书长安德烈·莫洛亚评价纪德其人

“他整整一生,就是长长一系列介入与解除介入的过程。他一贯忠于的唯一教条,就是拒绝接受任何教条……他只想做一名艺术家,也就是要给思想提供一个完美的形式,做一个以此为唯一职业的人。作者的角色是修建一处住所;而占据这个住所的,则是读者。纪德便是这样的人。”


展开
精彩书摘

八九四年

 

纳沙泰尔,九月

最美的东西从疯狂中呼啸而出,而后用理性书写而成。必须设法处于这两者之间,做梦时冲向疯狂边缘,写作时尽量逼近理性。


我认为《帕吕德》[1] 似乎是一部病人的作品,因为现在要再度提笔写它时,我感觉很痛苦。这从反面证明了我现在的状况很好;创作热情一刻也没有抛弃我,只有这部刻意缩短的作品令我感到特别煎熬。我终于不再为写作的动机而苦恼了;这是一种从墓穴中爬出来的感觉。


纳沙泰尔

即便在这里,秋天依然有其迷人之处。今天傍晚,我爬上了俯瞰小城的树林。我沿着一条大路前行,路的一侧种了成排的红皮椴和胡桃树。胡桃树的叶子几乎掉光了;有人拿着长杆把胡桃打下来,孩子们在地面上把胡桃荚捣开,从中散发出碘化钠的气味。温吞的风吹拂着。树林附近,有人在田间劳动。路人扯着嗓子,相互打着招呼;似乎有孩童的歌声从更远的地方传来。我想起屈韦维尔和拉罗克,此刻没能身在那里令我异常哀伤;在这个时刻,家乡人民应该也在凝视美丽的森林边缘,然后缓步走回家。他们的桌上摆好了台灯、茶,还有别人写的书……


假使道德不容许也不传授如何以最伟大、最美丽、最自由的方式运用及发展我们的力量,那么我再也不想了解这种道德。


十月十三日

我的灵魂:一座演习场。

美德与罪恶较劲。当个林叩斯吧。

过去的历史,就是人类传递的所有真理的历史。

担负起尽可能多的人性。这是准则。


一九○二年


三月二十七日

但愿有朝一日,某个跟现在的我年龄相仿、价值观相似的年轻人在翻阅拙作时会受到触动,就像我三十岁时读到司汤达的《自我主义者的回忆》时那样,感觉自己被重塑。除此之外,我没有其他野心。当我在读那样的作品时,我是这样想的。


一九二一年


七月二十一日

如果不是因为我坚信着,未来的人们会在我的作品中发现一些我确知自己用心植入,今天的人们却刻意视而不见的东西,我恐怕在很久以前就停止写作了。


十二月十日

这种停滞不前的状态对我造成毒害。风平浪静会让我感到窒息。我就像鳟鱼一样,喜欢逆流而上。


十二月十五日

“纪德先生连代表某个文学流派都称不上,甚至无法代表他主持的那本杂志。他的作品是二十世纪最逍遥法外的智识及道德丑闻。”这是我在阿尔居斯公司今早寄给我的《法兰西评论》上看到的。文章作者是记者勒内·若阿内。

这是二○八号剪报的内容(我六周前就结清了账单)。除了一堆广告以外,我收到的尽是些抨击我的文字。


十二月二十六日

长期失眠。我从来不曾感觉思维如此活跃。昨天夜里,要是我身边有个秘书,我绝对可以口述出四分之一本书的内容。我的思考一下就有了具体成果,比过去容易而清晰得多。我相信,假如让我出现在能让我感觉到足够善意的听众面前,我一定可以“滔滔不绝”地即兴演讲。


舞台的艺术是一种具有连续性的展演。相反地,朗诵的艺术必须让听者的想象力享有自由,就算不是完全的自由,至少也要能相信它是自由的。


有人说我在追逐青春。这是真的,而且不仅仅是我自己的青春。青春比美丽更吸引我:那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吸引力。我相信真理存在于青春之中,我相信青春总是比我们有道理。我相信,并不是我们要去教化青春,而是我们这些前辈应该从青春身上寻求教导。我当然很清楚年轻人可能犯错;我知道我们的职责是尽可能防止这种事发生。但我相信,当我们想要维护青春时,我们却总是在阻碍它。我相信,每一代新人的到来都是为了传递信息,必须像分娩一样把这个讯息“生”给我们;我们的角色则是协助分娩顺利完成。我相信我们称为“经验”的东西往往不过是不愿承认的疲惫,一种挫败感,一种听天由命的心态。诗人阿尔弗雷德·德·维尼说过一句经常被引述的话:“一个美好的人生,就是青春的思想在成熟时得到实现。”我可能是在过度解读,但我认为这句话太真切了,真实得令人心痛。甚至有可能德·维尼自己都无法看出我赋予它的全部意涵,但这不要紧,我已经让这个句子成为我自己的了。

与我同时代的人中,很少有人能维持对青春的忠实。几乎所有人都妥协了。这就是他们口中的“让人生教导自己”。他们身上原本存在着真理,但他们把它否决了。我们紧紧抓着的都是些从别处借来的真理,而且因为它们与我们的内心世界格格不入,所以我们抓得更紧了。比起加入或声援某个已经形成的派系,传递自己的讯息需要更加审慎和大胆,更如履薄冰。这就是为什么有人会指责我犹豫不决、举棋不定;正是因为我一直坚信,忠于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拾遗


我认为一本书的结构是最重要的,而且我相信,正是由于结构不佳,当今大多数艺术作品都存在不足。


艺术家通过结构为作品赋予深度。倘若没有结构,艺术作品就只能呈现出肤浅的美。

这既是充分条件,也是必要条件。在艺术作品里……任何没有用处的元素都有害。


对我来说,我随时随地都感觉到自己的各种优点在彼此伤害。它们很复杂,很麻烦。


我假装一切尽在掌握。某种焦虑伴随着这样的欲求。


我怎么可能轻松表达?我有新的东西要说。

展开
目录

遣悲怀——就此长存你心

献给玛德莱娜的日记——如果能为她带来些许幸福

纪德日记选——灵魂是座演习场

安德烈·纪德主要创作年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