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月》与此前出版的《浮日》相互衔接,主题相联,由《岁禾不登》《陵谷沧桑》《图源远流》3个篇章共21章构成,主人公时兹禾从淮河岸边小城蚌山乘火车南下广州,一段崭新的生活即将开始……《悬月》继续讲述一段跨越战火与命运的传奇,进一步展现主人公时兹禾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深刻探讨个人理想与现实、爱情与责任的冲突与抉择。
岁禾不登
南陌
虽说仲夏时节位于淮河南岸蚌山的天气已经开始变热,正午时分若无枝叶繁茂的大树或者造型讲究的房屋挑檐遮阴,只消片刻,人们就会热得大汗淋漓,但一早一晚在家中歇息并不难熬。白天日头的暴烈显然抵不过夜色中淮河之水滚滚奔腾且翻卷不息时掀起的微风带来的些许凉爽,否则何来“浪淘风簸”的说法?夹在淮河与曹山湖之间的蚌山因此就讨来一些便宜——家中门窗敞开,总会不时吹进阵阵小风,裸着上身在屋里纳凉的男人便会如同挠痒般舒畅地感慨一句——“我的个乖乖!”熟悉曹山湖水情的孩子们通常只在近午时分下水嬉戏,个别性子急且贪玩的男孩子一大早跳进湖里摸鱼,刚入水的那一刻还会打个激灵或者起一身鸡皮疙瘩。所谓“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说的就是盛夏之前,再怎么热,也能找到偶然清冽带来的惬意。而入伏之后,无论白日还是黑夜,蚌山人手中的芭蕉扇哪里敢有丝毫懈怠?或许因为津浦铁路相连,蚌山人时常搭乘硬席票车去浦口,晓得浦口更热,热得早,热得狠,热得如同火炉。所以即使再热,想想浦口,蚌山人也就不说什么,至多芭蕉扇挥动得更快些,手膀子更酸些。当然,在酒酣耳热的场合,遇到话赶话的时候,有见识的人便会一边用火柴杆剔着牙花子,一边涨红着脸抬杠:“噫嘻,耶熊吧!广州才叫热,浦口不能比,蚌山更不在话下,马路牙子旁边井盖上可以摊水烙馍,不信你去试试!”刚刚高中毕业的时兹禾乃地道白面儒冠,世面见得不多,知道的事情却不少。和那些爱抬杠的平头百姓相比,他知道岭南属东亚季风气候南部,而北回归线横穿岭南,高温多雨为主要气候特征。时兹禾对那里的高温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但结果还是远超他的预估——他不过就坐了两天两宿的票车,黄昏之时刚刚走出广州大沙头火车站,瞬间就感受到一种海天云蒸般的闷热,与蚌山两重天一般,让他几近透不过气来。但时兹禾还是长舒了一口气,不管怎样,总算平安抵达了广州。蚌山与广州相距甚远,路不好走,无论水路还是陆路。去上海吴淞码头乘船,耗时不说,票价也不便宜,而且并非每天都有班次。最重要的是,广州警校招生广告标明的考试时间早于其他大学,坐船显然来不及,剩下的旅程只能搭乘票车。这可不是一件简单易为之事。蚌山在津浦线中段,广州则在汉粤线南端,从蚌山到广州要经过陇海线与平汉线的连接。时兹禾上高一那年的开学典礼上,蚌山崇正教会学校的校董鲍朴一在给新生训话时讲过他去广州的经历——“我的个乖乖,三天时间倒了四五趟车,”鲍朴一说话时眉飞色舞,“快车上面有睡铺,躺在那儿跟着车厢一起摇晃,倒也自在,而慢车只能干坐着,小半天时间就耗得腰杆子疼。”鲍朴一的本意是吹嘘自己走南闯北,见多识广,但那些话给时兹禾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广州路途遥远,搭票车中途换乘格外麻烦且过程复杂。蚌山崇正教会学校高中毕业的时兹禾,是同届学生中少数几个出过远门的人。时兹禾爹妈虽然都在蚌山,但爷爷时康仁家在苏北,姥姥赵周氏家在上海。老家和姥姥家都在外地,时兹禾假期去,就算出远门。苏北终究是乡下,不提也罢,上海肯定值得夸耀。孩提时一群半大小子玩累了趁歇息工夫闲聊,时兹禾一句“俺妈是上海的”不知引来多少小伙伴羡煞的眼神,他们脑海中马上闪现出高楼林立与车水马龙的景象。时兹禾小时候第一次随母亲赵翠娥回娘家省亲,深感意外,没想到姥姥家坐落在浦东巫家荡———黄浦江东岸一处被滩涂地半围合的小村落,断壁残垣,荒凉满目,穷得叮当响。任谁头一回到巫家荡,肯定失望,白白顶着上海的名头。看着还不如苏北老家,后者至少还有几幢看上去蛮周正的青砖瓦房,时兹禾想。不过也多亏巫家荡属于上海地界,每次与同学提及,时兹禾故意含糊其词,只说上海,并不言及巫家荡。
第一篇 岁禾不登
南陌
猝然
意外
暗合
折向
崎岖
迷蒙
第二篇 陵谷沧桑
果决
异土
天赐
机缘
维此
起色
借势
第三篇 图源远流
博弈
举事
印记
久违
遂愿
微澜
闪念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