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希先生是津派文学代表性作家,他的小说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市井人情事故,犹如清明上河图般复原了近代天津的城市文化和市民生活,树立了津派文学的书写典范。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直到新世纪的当下,林希先生依然不改本色、不变故土情结,即使远在海外仍笔耕不辍地坚持津味小说创作。《梧桐庭院》延续林希“津味小说”的写作风格,以天津方言为基础,以天津人的言说特点来确立自己的叙述特点,以天津人的语言风格表现天津城市的精神内涵,巧妙地运用了当地的俚语和口头禅,细腻描摹了时代转型下天津市井平民的生活状态,生动地讲述了天津的人情事理,展现天津这座城市独具特色的精神气质和人格魅力,充分展现津沽市井的文化张力,具有较强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感染力,塑造了地地道道的老天津民俗百态,蕴含着弥足珍贵的亲历式的老天津记忆。
《梧桐庭院》以天津大户余家三代人的命运浮沉来勾勒天津卫在晚清、民国纷乱局势中的情势,具有强烈的天津地域文化特色,作品富含商界、帮派等元素,是一部集大成的、充分体现林希叙述风格与成就的长篇小说。小说刻画了余家三代人一系列鲜活生动、性格各异的人物群像,运用极具特色的天津方言,讲述天津的人情事理,细腻描摹二十世纪初期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天津世情转型的独特历史风貌,充分展现津沽市井的文化张力,借助讲述余家故事,融汇近代以来天津租界历史的多元文化思潮,深刻映照天津的时代变迁,彰显人们在追求自由、平等历程中的挣扎与坚守。
第一章 星移斗转
公元一九一二年,皇帝退位,民国建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没过多少日子,又听说袁世凯在北京接替孙中山成了中华民国大总统。
对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中国老百姓来说,这一年除了种粮吃饭、生儿育女,也感觉着似是发生了一桩什么大事。
天塌下来了。
新历二月十二日,皇帝退位。大清朝寿终正寝,改朝换代了。天津人见多识广,听到皇帝退位的消息,没有人捶胸顿足,没有人投河悬梁,更没有人问,皇上没有了,这日后的日子可咋过呀?皇帝退位就退位吧,不就是把黄龙旗摘下来,换上红黄蓝白黑的五色旗吗?花花旗子见得多了,海河大光明码头停靠的万国大轮船,挂什么旗子的都有,哪个旗子都比黄龙旗花哨。
清帝退位,民国肇始,对于刚刚经历拳民之乱和联军之祸的天津人来说,和吃一套煎饼馃子一样,小事一桩。只有子牙河一带的天津百姓,竟发觉今年春节将至和往年春节将至的气氛大不一样了。
子牙河从天津西南方向的大王庙流入天津,与海河汇合,在南运河与大清河交汇的地方拐了个小弯,出现了一处叫大红桥的地方。天津人依水而居,有水就有码头,有码头就有舟船,日日夜夜,子牙河、大运河将河北、山东的粮食、蔬菜、瓜果运到天津。一类河船有一类的码头,运粮食来的,停靠在义和斗店;运河鲜的停靠在鲜鱼码头;运蔬菜瓜果的,停靠在双庙码头。每天天时未明,各处码头人头攒动,成千上万的天津苦力一起走下河堤,把舟船运来的货物搬下来。初次见识这阵仗的,立时眼睛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越过这一片码头,子牙河畔开发出一片堂皇的民居大院。那里原来就是几处码头老头子的宅院,河霸坐镇自家码头,坐吃钱财,你舟船停靠我家码头,卸下一件货物,缴纳一份税银,土地爷开饭馆,吃饭不吃饭都得掏钱。正是这几十位河霸,在距离码头不远的地方,建起了堂皇的民居。因是子牙河风水好,随后不久,许多名门大户想建宅,也都来子牙河边圈地。
日本三井洋行中国掌柜余隆泰家的恢弘大院,就建在子牙河畔一处叫五槐桥的地界。余家大院规模不亚于租界地的庆王府,正院、南院、东院,院连着院,房套着房,在余家大院转一圈,至少得一个时辰。
余家大院建成之后,日本三井洋行中国掌柜余隆泰老爷子发现门外子牙河上只有一座窄窄的老木桥,也就是天津人说的大红桥———子牙河两岸百姓,过来过去,都挤在这座老木桥上,老木桥年久失修,几十个人拉着一辆地牛从桥上过,老木桥吱呀吱呀直摇晃。余隆泰大人一想:自己办了几年洋行,钱财不计其数,何不修路筑桥,做下一桩善事?于是余隆泰大人请来德国工程师,招来几千名劳工,用一年多时间,筑成了一座大铁桥。桥建成,子牙河两岸民众在余家大院门前燃放烟火,唱戏致谢,更有人发动捐款为余姓人家建了一座善人牌坊。善人牌坊上面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明德惟馨”四个大字。
大桥建成,善人牌坊也立了起来,择定吉日开通。只是大桥要有个名字呀。余隆泰大人将几个儿子唤来,让儿子们集思广益,给即将通行的大桥起个好名字。
上
第一章 星移斗转 003
第二章 天作良缘 028
第三章 国事家事 052
第四章 兄弟手足 081
中
第五章 浊浪滔天 101
第六章 亲仇似流 161
第七章 白云苍狗 135
第八章 风水宝地 161
下
第九章 物竞天择 179
第十章 兵荒马乱 200
第十一章 风云变幻 216
第十二章 爆竹声里 239
附记 253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