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马离了西凉界”
1920年10月16日,正是北京最美的秋天。伴随天边金色的晨曦,李景泉降生在前门东珠市口西湖营李家老宅。
这是一个大家族,家主李文浩,祖居安徽石埭县(今安徽省石台县)。19世纪末,正值国家时局内外交困,民生多艰,李文浩携家逃难至北平,共育有四子六女。为了养家糊口,李文浩学起了裁缝,待收入稍好,就自己做起了店铺买卖,先后开过估衣局子、茶馆、洋车修理铺等。因他诚信善谋,经过多年的勤苦经营,终于买下了东珠市口西湖营9号与23号的两所住宅,一家人就此在北京城里扎下了根。李云山在家中排行老三,李景泉是他的第一个孩子。初为人父,对长子自然寄予了厚望,而李景泉天性纯良,从小就乖巧听话,这让李云山很是欣慰。
转眼,李景泉到了上学的年纪。这天,在上学的路上他不慎将早点摊的一口大砂锅碰倒砸碎了,见自己闯了祸,他吓得只会哭。同行的一位哥哥上前和摊主说了半天,回头安慰他说:“泉子,放心,我和他说好了,咱慢慢赔他的钱,不告诉你爸爸!”李景泉这才战战兢兢地跟人家道歉离开。此后,他都饿着肚子去上学,把父亲给的早点钱省下交给那位哥哥保管“还账”。好多天过去,李云山发现这孩子怎么精神越来越差,身体还越来越瘦,追问之下,李景泉才道出原委。
李云山觉得事有蹊跷,便去找了那位摊主。虽是小买卖人,也不忍心因为损失了一口砂锅去为难一个小孩子,所以从来没有要求过所谓的“慢慢赔”,这么多天的早点钱,早就让那位哥哥买了零食填肚子了。
经过这次“砂锅事件”,李云山有点担心,这孩子,纯良是好,但过于老实了,日后不免要多费些心思引导照拂。
额外照顾的方式之一,就是带着李景泉去看戏。
李文浩和子女们都是戏迷,李云山每次去看戏时,李景泉也,总是闹着要父亲带自己去,于是李家的戏迷队伍里又添了一个小小的身影。一来二去,年幼的李景泉成了广和楼等戏园子的常客,看完戏回到家,不仅能复述剧目的情节,并且连演员的上下场顺序都记得清清楚楚。
不光进戏园子听戏,“聚在一起唱戏”也是这一大家子的家庭娱乐活动。与一般戏迷不同,他们在家中自备了胡琴和戏班常用的打击乐器,李家老小,各有所好、各有所长。李云山不仅擅唱老生、老旦,更能操琴。李景泉的四叔李寿山则学唱老生,韵味醇厚。他的几个姑姑也爱唱青衣,嗓音圆润,婉转柔美。
每到这个时候,李景泉都很高兴。大人们唱戏,他就在一旁听着看着,还不时地凑上去打打鼓。一个六七岁的小娃娃,能把鼓槌儿都落在点儿上,并且节奏准确,这让长辈们都为之惊讶。
P2-3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