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瑶草琪花(刘琪画传)/国家京剧院艺术家系列丛书
0.00     定价 ¥ 158.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14245066
  • 作      者:
    王勇,袁慧琴
  • 出 版 社 :
    文化发展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刘琪老师对京剧艺术的热爱始终如一,血脉早已与京剧艺术融为一体,随岁月流转、时光沉淀,她的艺术体悟愈加充盈,人生阅历更为丰富,艺术境界也越来越高。 耄耋之年的刘琪老师,虽一头银发却不失武之英气,依旧是当年的率意轻盈,她的那一份对学生如同母亲对孩子的爱,还有对京剧事业的赤子之心,闻者为之动容。
展开
作者简介
彭维女,汉族,中共党员,中国古代文学硕士,戏剧戏曲学博士。现任国家京剧院创作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剧目生产策划,致力于戏曲理论研究。曾参与50余个重点新创、复排剧目及重大艺术生产项目的策划、论证、立项、申报,并参与部分剧目的制作实施,担任制作人。戏曲理论研究方向为戏剧戏曲史,完成学术论著《国家京剧院剧目研究》及传记著作《济世秋声》。发表艺术评论文章50余篇,分别刊发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艺术评论》《中国京剧》《中国戏剧》《剧本》等文集报刊。负责“国家京剧院口述史”项目,组织完成《难忘的记忆——国家京剧院艺术家口述史》等相关书籍出版。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为《国家京剧院艺术家系列丛书》之一,是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刘琪分册。《国家京剧院艺术家系列丛书》以“描绘国京谱系,书写名家列传,铸就国粹精神,打造文化名片”为宗旨,以对历史文献进行再创作的理念,通过图文并茂的评传形式,呈现出国家京剧院历代京剧艺术家的舞台风光、生平事迹、艺术谱系和人格魅力。刘琪,著名京剧武旦演员,师从邱富棠、马宗慧、赵桐珊,后在王金璐先生的鉴证下又拜豫剧大王陈素真先生为师,毕业后师从"四小名旦"之一的宋德珠先生,学习宋派戏,使她的技艺得到了显著地提高。刘琪是中国京剧领域的杰出代表,她在表演中独具匠心,以强烈的表演风格和深刻的表演技巧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尊崇。她不仅在行当和表演技巧上有着深厚的功底,也对京剧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通过这本画册,我们能够感受到她对京剧独特魅力的挚爱和热情。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节 从科班到戏校 氍毹方寸初露尖尖角
1938年,刘琪出生在山东文登。她家境贫寒,父亲刘友学在外谋生以维持家庭开销,母亲为人做活以补贴家用。在这样的环境下,刘琪与哥哥刘亮从小就非常懂事,帮着家里捡煤炭、拾柴火、生炉子,承担起家庭生活重担。后来,迫于生计压力,刘琪全家迁至辽宁丹东。屋漏偏逢连夜雨,母亲的早逝使得这原本贫寒的家庭雪上加霜。父亲常年在外,根本无暇照顾刘琪与哥哥,因其曾是京剧票友,酷爱京剧艺术,便力主刘琪学戏。1947年12月8日,9岁的刘琪和哥哥刘亮与班主刘兆琪立下“打死勿论”的卖身契,进入“咏风社”科班学戏,艺名刘咏霄、刘咏霖,从此结下了她与京剧的不解之缘。
刘兆琪先是办安成舞台,邀请各地名演登台,收益增加后便开设科班,聘请马宗慧、邢威明、白玉昆等老师教学、演出,科班培养出的演员便给安成舞台当配演、跑龙套。“咏风社”建社时,正值社会大变革之后,学生大多家境贫寒,更有父母不全者。科班生活条件极苦,教学课程也极为紧张。学生们早5点起床,排队到锦江山喊嗓子;上午练功学戏,下午学习并完成各项基本功训练;晚上或观摩大团演出,或学习《天官赐福》等曲牌,或由徐盛达老师讲戏曲故事;夜间11点,待剧场观众散尽后再练一遍武功,直至午夜。当时,安成舞台的演出水平在丹东首屈一指,尽管生活艰苦,但学习条件却是十分难得的。
初到科班,首先培养的就是吃苦好学的品质。刘琪回忆,科班硬件条件极差,一年四季不见油水,一日三餐都是成菜、清水煮白菜帮子加混合面蒸糕。晚上睡觉两个学生一条被子,打通腿儿,冬天被子经常和墙壁粘冻在一起。每日天不亮就随老师到山上喊嗓,回来接着练功、排戏,晚上演完戏打扫剧场。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由于睡眠不足,学生们常常似醒非醒地走路。
但这些还不是最辛苦的。科班历来有“不打不成才”的授艺准则,主课教师徐盛达将富连成靠打骂管理学生的方法原封不动搬到了“咏风社”。在这里,“打通堂”是家常便饭;劈腿、搬腰、拿顶、跌扑翻打、唱念做打,每项都需吃苦受罪。小刘琪经历了一番脱胎换骨的改造与锤炼,却由于疲劳过度和缺乏营养,多次休克倒地。这种残酷的训练方法对于孩子来说是不仁慈的,但它有时候又恰是造就一代名角所必需的——把艺术技艺从小“打”进演员的肌筋骨肉之中,让人永生弃之不舍。
刘琪第一次登台演出《五花洞》的红蛇大仙时,台下掌声不绝——自此她便着魔似地爱上了京剧。忆及《五花洞》,刘琪提到了自己9岁入“咏风社”时的第一位老师马宗慧。这位东北的名演员艺名白牡丹,刘琪的第一出开蒙戏《五花洞》就是跟随马老师学习的。在马宗慧看来,年幼的刘琪不仅是他的学生,更是自己的孩子。一次学习中,刘琪发烧了,马宗慧的妻子便把她抱回房里,给她盖上被子,还喂她姜糖水喝,这让年幼的刘琪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马老师将其精湛的技艺悉数传授给她,令刘琪终身受益。
刘琪在科班时,由于身形娇小、性格活泼,敢出怪样,不惧扮丑,因此在舞台上经常以彩旦、武旦应工。她在与马宗慧同台表演的《孔雀东南飞》中以彩旦应工,在《能仁寺》中饰演赛西施。演出《大溪皇庄·十美跑车》时,彩旦扮相的刘琪最后一个出场,报名“还有我,小不点儿”时,引得全场观众哄堂大笑,掌声不断,老师和观众都对她喜爱有加。
1948年8月,时任中共辽东省委宣传部部长刘芝明委派仇戴天、崔碧云接管“咏风社”,着力改善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教学体制改为半工半读、边学边演,观摩学习与舞台实践结合,慰问解放军和营业演出并行。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更名为东北实验戏曲学校(以下简称“东北戏校”),学生大多来自“咏风社”科班。刘琪回忆:“那时起,我们好像进了天堂,发统一服装,戴八角帽、红领巾,很神气,吃的住的全由国家供给。我们这些苦孩子只有一心好好学、好好练,才能报答党的恩情。”
在科班和学校期间,刘琪掌握了《小放牛》《打焦赞》《春香闹学》《扈家庄》《三击掌》《宇宙锋》《奇双会》《金山寺·断桥》等剧目,文武昆乱不挡,实现了全面发展,进入了她学生生涯的黄金时代。梅派弟子李香匀教会她《霸王别姬》《凤还巢》《三击掌》(《奇双会》等一些正工青衣戏,萧连芳传授她昆曲《断桥》和《小放牛》等一些偏重做打的戏,赵桐珊(芙蓉草)向她传艺刀马戏,如《悦来店》《穆天王》等。这些使得她日后演出(《扈家庄》《小放牛》《小上坟》等剧目时,无论是舞枪弄棒、圆场疾飞,还是闪展腾挪、演唱道白,始终轻松自如。
学习的同时,学校每周还要举办两至三次的夜间实习响排、彩排以及对外的公开演出。有时要招待外宾,有时要在剧场售票,有时还要到外地巡演,这些都为刘琪的舞台实践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基础。刘琪饰演《四杰村》里的鲍金花时,虽不是主要角色,却将人物塑造得鲜明亮丽,很有特色。袁世海、李少春当年去东北看戏,观看她的演出后说:“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求艺问道
第二章 代表剧目
第三章 文化交流
第四章 传道授业
第五章 硕果累累
附录 刘琪大事年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