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蒙东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乡村发展转型
0.00     定价 ¥ 78.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76832013
  • 作      者:
    斯琴朝克
  • 出 版 社 :
    吉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斯琴朝克图,男,1987年生,蒙古族,博士,内蒙古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农业地理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研究工作。教授本科生“经济地理学”“世界地理”“乡村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等课程。主持并结题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内蒙古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三项,在研内蒙古一流拔尖学科科研经费专项课题、内蒙古财政厅高校人才基金项目、内蒙古师范大学高层次人才基金项目、内蒙古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四项。在《地理科学》《生态学报》《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山地学报》等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共分为七章。
第一章和第二章为理论基础部分,阐述研究背景、拟解决问题、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梳理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第三章为研究区概况,概述蒙东地区自然地理(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与社会经济(人口、产业、城镇化发展等)概况,并进行农牧区域划分。
第四章基于“三生”空间理论,对蒙东地区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归并,分析土地利用数量形态演变过程和格局,探讨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
第五章运用乡村综合发展指标体系评价蒙东地区乡村发展状况,分析乡村发展变化、转型特征与空间格局演化,探讨自然与社会影响因素。
第六章先运用相关分析法分析土地利用变化与乡村发展转型的相互关系,再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乡村综合发展指数与土地利用变化程度的耦合协调关系,最后提出对策建议。
第七章包括结论与讨论,总结主要研究结论,阐述创新点、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根据不同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与乡村发展转型的耦合协调提出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 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框架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
四、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二、城乡一体化理论
三、乡村系统发展理论
四、地域分异理论
五、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
第二节 相关概念分析
一、土地利用形态
二、土地利用转型
三、乡村发展转型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土地利用变化与转型研究进展
二、乡村发展转型研究进展
三、研究进展评述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第一节 自然地理条件
一、地理位置
二、地貌特征
三、气候条件
四、水文
五、植被
六、土壤
第二节 社会经济情况
一、人口情况
二、产业发展情况
三、城镇化发展情况
第三节 农牧区域划分
第四章 蒙东地区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二、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二节 土地利用数量形态演变特征
一、土地利用形态演变总体特征
二、生产用地数量形态演变特征
三、生活用地数量形态演变特征
四、生态用地数量形态演变特征
第三节 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分布特征
一、生产用地空间分布特征
二、生活用地空间分布特征
三、生态用地空间分布特征
第四节 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机制
一、耕地驱动机制分析
二、林地驱动机制分析
三、草地驱动机制分析
四、城镇用地驱动机制分析
五、农村居民点用地驱动机制分析
六、工矿用地驱动机制分析
第五章 蒙东地区乡村发展转型评价及时空格局
第一节 乡村发展评价与方法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二、评价指标计算方法
第二节 乡村发展转型格局特征
一、乡村发展的变化特征
二、乡村发展的转型特征
三、乡村发展的空间特征
第三节 乡村发展转型的驱动因素
一、自然资源因素
二、社会经济因素
第六章 蒙东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乡村发展转型的耦合协调机制
第一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土地利用程度测算
二、耦合协调模型构建
第二节 乡村发展转型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
一、乡村综合发展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
二、乡村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
三、乡村社会发展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
四、乡村生态发展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
第三节 乡村发展转型与土地利用变化的耦合特征分析
一、低水平耦合时期
二、拮抗时期
三、磨合时期
第四节 乡村发展转型与土地利用变化的耦合协调特征分析
一、中度失调时期
二、低度失调时期
三、低度协调时期
第五节 乡村发展模式及对策建议
一、牧区发展模式及对策建议
二、农区发展模式及对策建议
三、半农半牧区发展模式及对策建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研究特色与创新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 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