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蒂古丽的作品通过少数民族作家的身份和视角,对民族(家族)历史,世俗人情、文明礼仪以及宗教信仰等,进行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描摹与书写,并进一步探究生命个体在现实与精神双重层面的思虑、挣扎及升华。她以礼敬自豪的态度书写民族文化,以开放包容的胸襟,锐意探索既有民族特色又饱含时代气息的表现方式,既呈现出了其民族的精神史、文明史,又努力实现了民族情感的艺术视野的升华。
混血的大梁坡
一
“大梁坡像鸡蛋,两头尖尖鼓中间,中间窝个大坑湾。”这是大梁坡小孩子们的几句顺口溜。大梁坡是一个蛋形的村庄,我家就住在大梁坡东南角最高的坡顶上,这个位置就是蛋尖,我家后边连着哈萨克族人的羊圈,前边隔着条小渠沟就是回族庄子。
一条大河坝把我家和对面的海子湾隔开了。积雪融化的时候,河坝里我沿着河左奔右突,很难找到可以过河的地方。老河坝很深,从这边走下去,再从那边走上去,得一袋烟的工夫。
河坝里水浅的地方是沼泽,只能没脚,深的地方深不可测。老河坝根本没有底,水是从河坝底里的泉眼里,咕嘟咕嘟冒出来的,河坝的水颜色发黑,味道很咸,连驴都不太情愿喝。
河坝边上,正对着我家院子的是我家的那片葵花地,被六棵白杨树静静地护卫着。房屋的后面是羊圈,矮矮的栅栏门,是用柳条编的,羊粪高高地堆在门口,好像就等着谁来铲走它们,然后运送到庄稼地里。
越过羊圈是那片低洼处的大菜地,像一个大坑,坑周围是一户一户蘑菇一样低矮的人家。我家的地势最高,像是在一座孤岛上。房子周围向任何方向走,都是下坡路,院子的地也朝外倾斜着。从门口泼的水,都会流向四面八方,一滴也不会积在墙根。到我们家做客的人,都得仰着脖子往上看,连苍蝇、蚊子都要学会斜着往上飞。
河坝两边的杂草很茂盛,芦苇、车前子、红柳、苦豆子、芨芨草、骆驼刺、胖婆娘、蒲公英,一丛一丛的,从河坝底里一路翻腾着往上涌,密实得连土都看不见半把。最高的芦苇有一房多高,可以直接用来盖房子。草丛里躲着一堆一堆的刺猬,那是蛇的对手。
河坝对岸,夏天躺满了晒太阳的花蛇,盘得像一盘子一盘子的拉条子,有的像马缰绳那么粗,有的像鞭子那么细。到了中午,除了我们这些瞒着午睡的大人偷西瓜吃的孩子,谁也不会到对岸打搅这些精灵。
看见轻手轻脚的我们,蛇并不惊慌,自顾在太阳下懒洋洋地做它的美梦。偶尔有几条还没睡熟的懒蛇,在暖暖的沙子上半闭着眼,慢吞吞地挪一挪身子,给我们光着的小脚丫让出一拃羊肠小道,然后又蠕动着身子,蜷缩成一团睡过去了。
到了冬天,河坝两岸就变成了白茫茫的一片。有月亮的夜里,能听见狐狸和狼的叫声。而附近的兔子都被猎人的狗赶到了更远的地方。
目录
混血的大梁坡 1
在稻谷上睡了一个冬天 9
稻谷躺在冰床上 10
稻谷睡在大炕上 12
我们睡在稻谷上 14
稻谷来到了春天 16
老弟,我给你挖个坑吧 18
你腾个地方给老弟吧 19
别欺负不会动的人 21
一直睡在那个坑里 23
玛丽亚:一年一年又一年隆起的肚子 26
司马义:他的老婆每天都拴在裤裆里 29
跟羊儿分享的秘密 33
影子在时间里行走 37
疯长的红柳林 42
凋零的古丽 46
怒放的古丽 49
含苞待放的古丽 52
不像驴的大黑驴 59
繁密的西红柿 67
马和驴生的,是骡子 70
殁了的大舅 74
姑姑来了,姑姑走了 77
生命是一场散失 85
父亲的骂声 93
致命的愧疚 97
来自天国的棉花 100
散失的母亲 108
牛虱·刀子·绳子 123
肉与铁的对峙 128
牛·笼头 134
马·嚼子 136
变种者 138
图尔逊 152
亚 森 155
尤 尤 161
马 圈 169
气 味 173
混血的日子 184
小 姨 191
诵经声里的外婆 195
麦草褥子 199
高处的声音 201
一堵墙用裂缝说话 205
殁了的姐姐 208
葬 埋 210
隐秘的事情 215
老河坝 221
妹 妹 226
失散的弟弟 232
大梁坡上的生活 246
大梁坡的狗 249
回家路上的谜 251
修 改 253
记忆的侵犯 255
爬 犁 257
语言的弹坑 260
光线的重量 262
雪变成满天的鸽子 264
消失的人物 267
父亲的车架子 270
彩虹发辫 272
火热的炕 274
父亲的印记 277
墙上的风洞 279
包裹在图案里的童年 283
胎 记 287
伤痕累累的葫芦 292
疼痛的施与受 296
被语言争夺的舌头 299
思念的重量 309
词语带我回到喀什噶尔 327
模仿者的生活 334
苏醒的第六根手指 347
一种隐蔽的“战争” 360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