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园花寂寞红
0.00     定价 ¥ 39.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47314616
  • 作      者:
    季羡林
  • 出 版 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出版日期:
    2019-07-01
收藏
编辑推荐

此散文集是编者对季羡林散文的精心编选,辑封配以齐白石之作,以期呈现季羡林人生中陪伴他的亲朋、爱宠,与之邂逅的绿植、四季,还原其豁达又蕴含寂寞底色的人生。


展开
作者简介

季羡林,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散文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1911年生于山东清平(今临清)官庄村。1917年投奔济南叔父家开始读书。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1946年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主持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78年后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展开
内容介绍

恬淡、平易,温厚、隽永,是季羡林先生散文的两大特点,也是其散文的独特风格。本书选收季羡林先生的50余篇生活美文,分雪猫扑影、藤影荷声、春宵轻梦、馨爱市井、似水流年、人间真情六辑。这些散文无论咏物、忆旧,还是叙事、写景,表现出作家观察事物、认识世事的独特眼光和深刻思想,抒发其真情实感,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感悟哲理和诗意,给人以深刻启迪。


展开
精彩书摘
  《园花寂寞红》:
  我是乡下人。小时候在乡下住过几年。乡下,树多,鸟多,树上的鸟窝多。秋冬之际,树上的叶子落光,抬头就能看到高树顶上的许多鸟窝,宛如一个个的黑色蘑菇。
  但是,我同许多乡下人一样,对鸟并不特别感兴趣。我感兴趣的是昆虫中的知了(我们那里读如jie liu,也就是蝉),在水族中是虾。夏天晚上,在场院里乘凉,在大柳树下,用麦秸点上一把火。赤脚爬上树去,用力一摇晃,知了便像雨点似的纷纷落下。如果嫌热,就跳到苇坑里,在苇丛中伸手一摸,就能摸到一些个儿不小的虾,带着双夹,齐白石画的就是这一种虾。
  鸟却不能带给我这样的快乐,我有时甚至还感到厌烦。麻雀整天喳喳乱叫,还偷吃庄稼。乌鸦穿一身黑色的晚礼服,名声一向不好,乡下人总把他同死亡联系起来,“哇!哇!”两声,叫得人身上起鸡皮疙瘩。只有喜鹊沾了“喜”字的光,至少不引起人们的反感。那时候,乡下人饿着肚皮,又不是诗人,哪里会有什么闲情雅兴来欣赏鸟的鸣声呢?连喜鹊“喳,喳”的叫声也不例外。我虽然只有几岁,乡下人的偏见我都具备。只有一件事现在回想起来还能聊以自慰:我从来没有爬上树去掏喜鹊的窝。  后来我到了城里,变成了城里人。初到的时候,我简直像是进入迷宫。这么多人,这么多车,这么多商店,这么多大街小巷。我吃惊得目瞪口呆。有一年,母亲在乡下去世了,我回家奔丧。小时候的大娘、大婶见了我就问:
  “寻(读若xin)了媳妇没有?”
  这问题好回答。我敬谨答日:
  “寻了。”
  “是一个庄上的吗?”
  我一时语塞,知道乡下人没有进过城,他们不知道城里不是村庄。想解释一下,又怕三言两语说不清楚,最终还是弄一个“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一时灵机一动,采用了鲁迅先生的办法,含糊答日:
  “唔!唔!”
  谁也不知道“唔,唔”是什么意思。妙就妙在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乡下的大娘、大婶不是哲学家,不懂什么逻辑思维,她们不“打破砂锅问到底”。我的口试就算及了格。
  这一件小事虽小,它却充分说明了乡下人和城里人的思维和情趣是多么不同。回头再谈鸟儿。城里不是鸟的天堂。除了麻雀以外,别的鸟很少见到。常言道:物以稀为贵。于是城里的鸟就“贵”起来了,城里一些人对鸟也就有了感情。如果碰巧能看到高树顶端上的鸟窝,那简直是一件稀罕事儿。小孩子会在树下面拍手欢跳。
  中国古代的诗人,虽然有的出生在乡下,但是科举,当官一定是在城里。既然是诗人,感情定是十分细腻。这种细腻表现在方方面面,也表现在对鸟,特别是对鸟鸣的喜爱上。这样的诗句,用不着去查书,一回想就能够想到一大堆。“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等等,用不着再多举了。中国古代诗人对鸟和鸟鸣感情之深概可想见了。
  只有陶渊明的一句诗,我觉得有点怪。“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鸡飞上树去高声呜叫,我确实没有见过。“鸡呜桑树颠”,这一句话颇为突兀。难道晋朝江西的鸡真有飞到桑树顶上去高叫的脾气吗?
  不管怎样,中国古代诗人对鸟及其鸣声特别敏感,已是一个彰明昭著的事实。再看一看西方文学,不能不感到其间的差别。西方诗歌中,除了云雀和夜莺外,其他的鸟及其鸣声似乎很少受诗人的垂青。这里面是否也含有很深的审美情趣的差别呢?是否也含有东西方诗人,再扩而大之是一般人之间对大自然的关系的差别呢?姑妄言之。
  我绕弯子说了半天,无非是想说中国的城里人对鸟比较有感情而已。我这个由乡下人变为城里人的人,也逐渐爱起鸟来。可惜我半辈子始终是在大城市里转,在中国是如此,在德国和瑞士仍然是如此。空有爱鸟之心,爱的对象却难找到,在心灵深处难免感到惆怅。
  ……
展开
目录

壹 雪猫扑影

喜鹊窝

兔子

一条老狗

咪咪

老猫

鳄鱼湖

一只小猴

贰 藤影荷声

园花寂寞红

石榴花

美人松

海棠花

五样松抒情

芝兰之室

从南极带来的植物

一朵红色石竹花

叁 春宵轻梦

寂寞

晨趣

黄昏

听雨

火车上观日出

大觉寺

山中逸趣

春归燕园

肆 馨爱市井

上海菜市场

黎明前的北京

我爱北京的小胡同

难忘那件军衣

爽朗的笑声

一个影子似的孩子

老人

母与子

两个乞丐

伍 似水流年

回忆

我的童年

我的中学时代

我和北大

当时只道是寻常

寸草心

寻梦

怀念母亲

忆念荷姐

官庄记行

陆 人间真情

我和济南

别稻香楼

三个小女孩

塔什干的一个男孩子

Wala

我的女房东

别哥廷根

附录:漫谈散文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