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闽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区域发展耦合机理及调控
0.00     定价 ¥ 188.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30824356
  • 作      者:
    伍世代,王佳韡,孙阳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6-01
收藏
内容介绍
《闽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区域发展耦合机理及调控》在全面梳理国内外相关理论和研究进展、福建与台湾学者对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的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性构建一个基于闽台特殊相似性与差异性的比较分析框架,以全面系统地揭示闽台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耦合协调与内在机制。《闽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区域发展耦合机理及调控》对深入分析南方山地丘陵地区乃至不同地域的人地互馈关系与交互机理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对如何面对南方山地丘陵地区的人地矛盾,利用闽台同源性的生态文化资源,借鉴闽台差序性的区域发展政策,提高两岸居民的福祉,探索永续性的发展道路,促进闽台资源环境共同体永续发展、两岸社会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以及建立两岸联防联控与互鉴机制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人类世”时代下人地关系面临新挑战
  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经历了重大技术变革,与此同时,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不断蔓延或恶化,在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下,全球资源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严重威胁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的生存,地球终结了过去气候相对稳定、适宜人类生存的全新世时代,进入到了由人类活动驱动的时代——人类世(Anthropocene)。
  人类世的步入意味着人类陷入空前的“生存困境”(姜礼福,2020),人类成为影响地球系统的决定性力量,给地球环境带来不可逆的改变。这样的困境为人类提供了思维重大转变的契机:一方面,人类需要用“全球思维/星球思维”(Global/Planetary Thinking)代替“全球化思维”(Globalization Thinking),通过打破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政治体制、不同资源管理方式等的研究界限,将研究区域视作一个有机生命体,对地球系统进行统筹研究;另一方面,人类需要扩展既有时空视角,统筹过去与未来,兼顾在地性与全球化,深刻理解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和未来命运,厘清全球化和人类世在时空特征上的本质差异。
  总之,人类世的步入要求地理学研究者重新设定研究基点,以地球史为经,以整个地球空间为纬,统筹不同政体、不同民族等的差异,重新思考和审视人地关系。因此,面对新的“生存困境”,如何加强全球治理,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地球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实现全球一体化协调发展和共生共赢,成为当前全人类面临的新挑战。
  1.1.2中国高质量发展对资源环境提出新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经济高速增长和大规模工业化、城市化的辉煌成就,各类资源与空间的开发利用程度不断加深,呈现出高强度的国土空间开发态势,也引发了单位经济产出的资源消耗量过大、国土开发和建设布局无序和混乱等问题。资源环境保护力度与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不相匹配,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
  在这种矛盾下,决策者认识到按照资源环境条件统筹国土空间规划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开始,尤其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科学认知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被逐步推广到越来越多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中,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在国土空间开发、区域发展等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不断被强化。2020年,自然资源部印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以下简称《“双评价”技术指南》),确立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客观评价对国土空间规划、完善空间治理、区域发展等方面的基础支撑地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综合评价已被视为规划决策的重要依据,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国家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工作之重视、需求之迫切,显而易见。
  1.1.3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区域发展方式转变
  20世纪以来,全球经历了工业化的高速发展,但过度粗放的发展模式也加剧了社会矛盾和环境问题,居民福祉持续受到损害。随着对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区域发展不仅是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更是民生福祉的体现。2001年,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启动,正式将生态系统及其服务与人类福祉相联系。
  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一直是中国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的一项重要目标。随着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的逐步推进,中国已从1990年的低人类发展梯队跃升为2015年的高人类发展梯队,人民生活条件和人类福祉都得到明显改善,在享受资源环境惠益的基础上,人民生活水平与幸福感得到极大提升,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当前,提高民生福祉是中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区域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人民福祉。以*小的资源环境消耗实现人类福祉*大化,是提高人类福祉产出绩效的核心内涵,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因此,在中国目前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如何在发展与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从单一的以经济发展作为主线的方针策略转换到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上来,如何以实现高质量为主要抓手,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和缔造高品质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把人民福祉作为区域发展的*终目标等,都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1.1.4国际格局影响下台海区域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
  当前,我国正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区域之间协同、合作的意愿日趋强烈。
  当下福建承担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和重大政治责任。福建省先后出台《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福建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福建省“十四五”自然资源规划》《福建省“十四五”生态省建设专项规划》等文件,提出“探索闽台生态环境领域标准共通”“研究共通制约因素与政策瓶颈”“推进闽台在灾害预警、防范、营救等方面合作”“加强生态环境科研交流”“深化闽台区域合作”“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等多领域“深化闽台生态环境协同保护”,以及“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两岸同胞*普惠的福祉”。
  闽台隔海相望,同根同源,协同发展是促进两岸合作共赢的基础。在以上挑战与机遇之下,将福建与台湾进行对比,探讨闽台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影响因素,构建闽台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耦合机制,深化闽台生态环境协同保护,能够在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建立闽台环境污染联防联控合作机制,通过维持较高水平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区域发展层面与土地、矿产、海洋等自然资源层面的刚性需求,探索台海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径。
  1.2研究区域
  福建与台湾均毗邻南海,占据“五缘”优势。两省“地缘”相近,一衣带水、隔海相望;“血缘”相亲,据调查台湾的汉族人口中,福建移民占83%,福建移民到达台湾后,福建的语言文化流入了台湾,全台湾约有75%的人讲闽南话;“文缘”相近,福建的儒家思想、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也广泛传播于台湾各地,随着两岸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海峡两岸逐渐形成一个共同的文化区域;“商缘”相广,两省商业贸易往来密切、频繁;“法缘”悠久,在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期,台湾属于福建管辖范围。“五缘”优势的存在,成为闽台在资源环境、区域发展等多方面交流互往的基础。
  1.2.1闽台自然环境同源
  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隔海相望。两地具有相似的地理、环境、资源:闽台同属于暖热多雨的亚热带(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具有同样为多山地少平原的地貌结构;河流水文条件相似,表现为流程短、水流急;植被群落以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为主,植物种类繁多;土壤资源以富铝化土壤为主,两地的自然地理特征相似。
  相似的自然地理特征导致闽台两地人地矛盾同样也具有相似性:两地同属于南方红壤区(南方山地丘陵区),该区域资源紧约束性、生态环境优势与生态脆弱叠加性,导致该区域人地矛盾具有特异性,闽台部分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区同时为生态功能保育区与生态敏感脆弱区,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少,农业开发程度高,山丘区坡耕地以及经济林和速生丰产林林下水土流失严重,局部地区存在侵蚀劣地和崩岗,水网地区存在河岸坍塌、河道淤积,以及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所面临的人地问题类同,且矛盾同样突出。
  1.2.2闽台在区域发展方式与发展水平上具有差异性
  闽台区域发展阶段具有差异性。福建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而台湾已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2010~2019年,福建GDP经过十年的追赶,已经在2019年与台湾实现持平,但是在人均GDP上闽台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图1-1和图1-2)。
  图1-12010~2019年闽台GDP
  图1-22010~2019年闽台人均GDP
  闽台区域发展动力具有差异性(表1-1)。福建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电子信息业、石化工业、机械工业为福建主导产业。台湾为海岛型社会,资源和市场都十分有限,有限的资源与市场使得台湾经济发展动力较大依赖制造业的“出口导向”,外需是影响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表1-1闽台区域发展方式与发展水平对比项目福建台湾区域发展阶段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后工业化发展阶段区域发展动力工业电子信息产业等制造业的出口导向社会经济体制政府在宏观领域发挥主导作用“计划”在形式上依然存在,但其功能已式微
  闽台社会经济体制具有差异性。台湾与福建在发展过程中都经历了与赶超型发展战略相依存的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但*终闽台走向了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体制。福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视发展商品经济,以市场为主导,同时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政府发挥作用范围主要是在宏观领域,市场发挥作用范围主要是在微观领域,打造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效能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台湾自1986年提出“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的经济发展战略后,经济体制开始大幅度改革,当前演变为发展意义上以自由化为主旨的、民间和政府共同推动的市场化经济体制,台湾经济发展中的“计划”虽然在形式上依然存在,但其功能已式微。
  综上所述,闽台天然具有同源性的生态文化资源,与差异化的区域发展阶段、发展动力、社会经济体制,这使得闽台成为人文-自然复合系统的演化研究的典型区域。通过对比闽台资源环境系统与区域发展系统耦合协调过程中各因子影响机制,凝练共同特征、对比差异特性,取长补短,互惠互鉴,*终实现提高两岸居民福祉、探索台海两岸永续性发展的*终目标。
展开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绪论1
1.1研究背景1
1.2研究区域3
第2章相关概念、理论与研究进展7
2.1概念界定7
2.2理论基础16
2.3国内外研究进展29
2.4研究述评50
第3章资源环境耦合诊断的理论分析框架53
3.1研究分析思路53
3.2研究方法58
第4章福建资源环境系统与区域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分析79
4.1福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79
4.2福建区域发展水平评价93
4.3福建资源环境系统与区域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度时空分异96
4.4福建资源环境系统与区域发展系统耦合影响因素识别103
第5章台湾资源环境系统与区域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分析127
5.1台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127
5.2台湾区域发展水平评价136
5.3台湾资源环境系统与区域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度时空分异141
5.4台湾资源环境系统与区域发展系统耦合影响因素识别150
第6章闽台资源环境系统与区域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对比179
6.1闽台资源环境系统与区域发展系统耦合时空对比179
6.2闽台资源环境系统与区域发展系统耦合影响因子分区对比183
6.3闽台不同地域功能资源环境系统与区域发展系统耦合
机制及对比203
第7章政策启示:闽台分区优化与联防联控策略212
7.1协调区优化策略212
7.2失调区调控策略214
7.3闽台联防联控策略与互鉴预警机制216
第8章结论与讨论219
8.1主要研究结论219
8.2研究特色与创新点221
8.3研究不足与后续研究方向222
参考文献22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