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黑龙江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资源及生态功能评估
0.00     定价 ¥ 198.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30749383
  • 作      者:
    姜明,等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6-01
收藏
内容介绍
黑龙江三江***自然保护区是以沼泽湿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区,属内陆湿地与水域生态系统类型,是典型的低地高寒湿地,其地貌特征极具原始风貌,主要保护对象是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黑龙江三江***自然保护区湿地资源及生态功能评估》依托2020~2021年作者对保护区的调查,并参考相关文献资料,阐述了保护区的自然概况、资源调查与评估方法、植物多样性及生态功能、湿地水环境及生态功能、土壤性质及碳储量、湿地浮游动植物及生态功能、湿地水生无脊椎动物及生态功能,以及昆虫多样性、鱼类多样性、两栖动物多样性、爬行动物多样性、哺乳动物多样性、鸟类多样性及其栖息地分布和保护区相关生态旅游,*后部分为保护区物种组成的相关附录。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保护区自然概况
  1.1地理位置
  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三江平原的东北部,地跨抚远、同江两市,东靠乌苏里江,西跨鸭绿河进入同江市境内,南与铙河县为邻,北隔黑龙江与俄罗斯毗邻,并以黑龙江、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线与俄罗斯分界,是两江汇合的三角地带,有江心岛23个。保护区核心区面积66050hm2,缓冲区面积27975hm2,实验区面积104075hm2,由黑龙江流域的I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33°39'20〃~134°18'21〃,北纬47°56'26〃~48°23'04〃)和乌苏里江流域的II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34°10'06〃~135°05'20〃,北纬47°26'12〃~48°10'16〃)组成,属内陆湿地与水域生态系统类型,是东北亚鸟类迁徙的重要通道、停歇地和繁衍栖息地,主要保护对象是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其中三江湿地是全球少见的淡水沼泽湿地之一,湿地类型主要为沼泽、湿草甸、河口三角洲等。沼泽为湿地的主要部分,包括漂筏薹草沼泽、毛薹草沼泽、大叶章沼泽和芦苇沼泽等,属低冲积平原沼泽湿地,是典型的低地高寒湿地,其地貌特征极具原始风貌。
  1.2气候
  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东北角,纬度较高,海拔3500~4800m,属寒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是:冬季长而严寒,夏季短而炎热,水量充沛,阳光充足。保护区因江河湖泊很多,且离鄂霍次克海较近,冬季在极地大陆气团控制之下,夏季受副热带海洋气团影响,因此温度年较差比同纬度的内地小,所以具有热时不酷热、寒时不酷寒的海洋性气候特征,四季温度变化显著,冻结期长,降水集中。
  保护区年平均气温3.6°C。*冷月是1月,平均气温-18.57°C,极端*低气温-37.4°C。*热月是7月,平均气温22.6°C,极端*高气温36.0°C。无霜期平均为120天,历年平均日照总量为2304.3h。年均降水量为500~600mm,季节分配不均,春季平均为117.7mm,夏季(3个月)降水集中,平均为318.2mm。保护区近10年气温变化情况如图1-1和图1-2所示。
  1.3水文
  1.3.1地下水
  保护区所在的抚远市地下水资源储量丰富,主要类型有:北部低山丘陵区古生界至中生界基岩裂隙水,平原地区第四系更新统、全新统含水组。平原地区的边缘含水层浅薄,到中部逐渐深厚,具有储水盆地的构造特征。平原边缘的第四系含水层厚度多为10~20m,过渡带为50~150m。各含水层之间无隔水层,而是一个含水整体,透水性好,富水性强。保护区内地下水除高漫滩水质较差外,其余地区水质良好,无色、无味、透明,矿化度、硬度、主要离子(铁、碘)含量都较低。
  1.3.2地表水
  保护区内河流纵横,沼泽遍布。地表水的电导率、氯离子、氨氮等环境因子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氯离子、浊度、全氮等环境因子高于其他季节,硝酸根、全磷、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则明显低于其他季节;秋季pH高于其他季节,叶绿素明显高于其他季节。保护区内蓄水量极其丰富,沼泽和沼泽化草甸蓄水率较高,且土壤和沼泽可以有效控制洪水量。主要河流属黑龙江、乌苏里江两大水系,黑龙江流经保护区30km,乌苏里江流经保护区115km。黑龙江流域及乌苏里江流域2个区域的保护区水质时间变化有较大的差异,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成分主要为氨氮和磷,受周围农田影响较大。保护区内共有大小河流57条,湖泡210多个,三大主要支流分别为鸭绿河、别拉洪河和浓江。其中,鸭绿河流经清水河保护管理站辖区核心区,浓江从清水河保护管理站实验区边缘流过,别拉洪河流经海青保护管理站辖区缓冲区边缘。保护区内河流上游多为湿地,无明显河槽,中游多为平原沼泽性河流,下游比较陡,有明显河槽。每年汛期,主要河流受黑龙江、乌苏里江顶托,回水距离为25~30km,*长可达70km。同时由于洪水顶托,抬高了河流的承泄水位,使两岸排水更为困难,促进了沼泽形成。
  1.4土壤
  保护区以沼泽湿地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湿度大,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土壤有着不同的发育方向。成土母质多数是黏土以及亚黏土,形成的土壤土类丰富,主要包括白浆土、草甸土、沼泽土、泥炭土等,是十分宝贵的黑土分布区,大多保持着原始自然状态。北部为低山丘陵地貌,是暗棕壤分布区;中部是低漫坡平原区,为低山与平原过渡地带,成土母质为冲积物,是潜育白浆土集中分布区。低平原区土壤多为低地潜育白浆土,其次为白浆化草甸土和洼地沼泽土;沿江地带土壤多为泛滥地草甸土和沼泽化草甸土及泥炭土。保护区各类型土壤的理化性质差异较大,其中暗棕壤表层厚,通透性强,易热潮,养分转化快,易受干旱影响;全钾含量(2.52%)*高,全氮(0.39%)和全磷(0.17%)含量*低。草甸土土质疏松,有效养分释放很慢,水分充足;有机质含量(8.88%)*低,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分别为0.43%、0.25%和2.44%。沼泽土养分丰富,冷湿,质地较黏;全磷含量(0.42%)*高,有机质、全氮和全钾含量分别为22.79%、1.07%和2.16%。泥炭土松软,冷湿;有机质(25.56%)和全氮(1.26%)含量*高,而全钾含量*低(1.58%)。白浆土质地黏重,表层多为壤土,地表水难以下渗,地下水也难以上升至地表;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分别为9.80%、0.44%、0.20%和2.39%。土壤理化性质总体上表现为:黑龙江流域的含水量、全磷、全氮、有机碳、碳氮比和氮磷比在不同深度上均高于乌苏里江流域,而乌苏里江流域的容重和pH在不同深度上均高于黑龙江流域。总体而言黑龙江流域的湿地土壤质量优于乌苏里江流域,且各流域的湿地土壤质量指数自深到浅逐渐降低。
  1.5植被
  保护区植被长势较好,覆盖度高,种类多样,以森林、灌丛、草甸、沼泽、水生植被为主,其中森林植被主要为两大类: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混交林。植物组成较丰富,科、属、种多样,且属于温带性质;同时成分复杂,地理联系广泛,深受周边植物成分影响。保护区共有湿地种子植物56科141属251种,分布有野大豆soja)、莲iNelumbo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还有多种可药用、观赏以及作为原材料的野生植物,因此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1.6社会经济概况
  保护区涉及抚远市、同江市5个乡镇的26个村,现有在岗职工159人,常住人口11255人,其中核心区无常住人口,缓冲区有常住人口3532人,实验区有常住人口7723人,以汉族为主,还有赫哲族、俄罗斯族、朝鲜族等13个少数民族,附近的居民大多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保护区地处华夏东极、两江交汇处、中俄交界,地理位置得天*厚,且抚远市是全国少有的同时拥有铁路、机场、深水港、高速公路立体化交通网络的市县,从哈尔滨、佳木斯到抚远有航路、公路、铁路、水路,但保护区内部交通以边防公路、乡村道路为主。
  第2章保护区资源调查及评估方法
  2.1植物调查方法
  2.1.1调查时间
  根据保护区湿地的特点,分别在2020年春季的5月29日至6月5日、夏季的7月27日至8月3日及2021年的春季对湿地植被进行了3次野外调查。
  2.1.2样地布设
  (1)典型性和代表性:使有限的调查面积能够较好地反映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2)自然性:人为干扰和动物活动影响相对较少的地点,并且较长时间不受流水冲刷、风蚀沙埋、过度放牧或开垦等破坏。
  (3)可操作性:易于调查和取样的地段,避开危险地段。
  (4)样地形状一般采用方形,也可采用矩形、圆形或带状,面积不小于400m2。
  (5)在保护区湿地植被典型分布区域设计20mx20m的样地36个,样地受干扰较少,且植被类型单一。样地经纬度分布见表2-1。
  (6)样地描述记录按表2-2填写。
  2.1.3样方设置
  (1)主林层为乔木层,每个样地设置1个乔木群落调查样方;主林层为其他层片,每个样地随机设置5个调查样方。
  (2)乔木群落:样方面积为400m2(平均高度5m)。灌木群落:平均高度^3m样方面积为16m2(4mx4m),平均高度为1~3m样方面积为4m2(2mx2m),平均高度<1m样方面积为1m2(1mx1m)。草本群落:平均高度》2m样方面积为4m2(2mx2m),平均高度<2m样方面积为1m2(1mx1m)。
  (3)样方调查记录按照表2-3~表2-5填写。植物名称统一参考网站http://www.iplant.cn。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1章 保护区自然概况 1
1.1 地理位置 1
1.2 气候 1
1.3 水文 2
1.4 土壤 3
1.5 植被 4
1.6 社会经济概况 4
第2章 保护区资源调查及评估方法 5
2.1 植物调查方法 5
2.2 水质调查方法 9
2.3 土壤调查方法 14
2.4 物种多样性指数计算方法 17
2.5 浮游动植物调查方法 18
2.6 水生无脊椎动物调查方法 20
2.7 昆虫调查方法 22
2.8 鱼类调查方法 23
2.9 两栖和爬行动物调查方法 24
2.10 哺乳动物调查方法 24
2.11 鸟类调查方法 27
第3章 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及生态功能 30
3.1 湿地植物分析 30
3.2 湿地植物物种多样性 34
3.3 退耕还湿地植被恢复状况 42
3.4 森林植被特征及群落结构 45
第4章 保护区湿地水环境及生态功能 47
4.1 水质分析 47
4.2 水质净化功能 58
4.3 水源涵养功能 60
4.4 湿地水环境及生态功能总结 61
第5章 保护区土壤性质及碳储量 62
5.1 土壤元素分析 62
5.2 土壤碳储量分析 65
5.3 评价及管理对策 66
5.4 土壤性质及碳储量总结 67
第6章 保护区湿地浮游动植物及生态功能 68
6.1 浮游植物分析 68
6.2 浮游动物分析 71
6.3 浮游生物及生态功能分析 74
6.4 浮游生物分析及生态功能总结和建议 78
第7章 保护区湿地水生无脊椎动物及生态功能 79
7.1 水生无脊椎动物多样性 79
7.2 生态功能评估 85
第8章 保护区昆虫多样性 91
8.1 昆虫分析 91
8.2 总结 96
8.3 建议 97
第9章 保护区鱼类多样性 99
9.1 鱼类分析 99
9.2 总结 131
9.3 建议 131
第10章 保护区两栖动物多样性 132
10.1 种类组成 132
10.2 生物学特征 132
第11章 保护区爬行动物多样性 141
11.1 种类组成 141
11.2 生物学特征 141
第12章 保护区哺乳动物多样性 146
12.1 哺乳动物分析 146
12.2 重点保护野生哺乳动物及“三有”保护哺乳动物 148
第13章 保护区鸟类多样性及栖息地分布 164
13.1 鸟类分析 164
13.2 东方白鹳种群数量变化 168
13.3 鸟类栖息地分布 168
第14章 保护区生态旅游 179
14.1 湿地生态旅游概念 179
14.2 湿地生态旅游特征 180
14.3 湿地生态旅游模式 181
14.4 保护区生态旅游模式 183
参考文献 186
附录Ⅰ 保护区湿地维管束植物名录 190
附录Ⅱ 保护区浮游植物名录 197
附录Ⅲ 保护区浮游动物名录 200
附录Ⅳ 保护区湿地水生无脊椎动物名录 202
附录Ⅴ 保护区昆虫名录 204
附录Ⅵ 保护区鱼类名录 207
附录Ⅶ 保护区两栖和爬行动物名录 209
附录Ⅷ 保护区哺乳动物名录 210
附录Ⅸ 保护区鸟类名录 21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