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京东自营 西瓜船 苏童作品 茅盾文学奖得主 收录17篇苏童的代表性小说 余华多次推荐
0.00     定价 ¥ 49.9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213119217
  • 作      者:
    苏童
  • 出 版 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5-01
收藏
编辑推荐
当你觉得委屈时,苏童就是那个替你喊疼的人! 每一个把痛苦当笑话讲的人,都能在《西瓜船》中找到灵魂共鸣! 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双冠得主苏童亲选篇目,收录17个直呼人间真实的故事。余华在《我在岛屿读书》说:“苏童写了近200个短篇小说,几乎没有弱的。” 真不愧是余华老友!苏童像老朋友一样写尽了普通人的横冲直撞,写活了中国人体面之下的隐痛! 怪不得余华多次推荐!简直教科书级别写作手法!余华首次接受《巴黎评论》采访时,介绍了他给学生的推荐读物,其中仅有一本中国小说就是《西瓜船》。余华做客董宇辉直播间时评价:“苏童向我们展示了叙事的另一个方向。《西瓜船》的方式是烘云托月,他不画月亮只画云,可是月亮无处不在。”
展开
作者简介
苏童,原名童忠贵,1963年生于江苏苏州。他的童年伴随着“文革”运动。他身处于运动之中,又因为年幼而置身事外,这种既在其中又在其外的特殊经历对他后来的“文革”叙事有着深远影响。读小学时他患上了严重的肾炎和并发性败血症,不得不休学在家。少年时期的病痛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影响到他后来的写作。“我现在是以一个作家的身份在描绘死亡,可以说是一个惯性,但这个惯性可能与我小时候得过病有关。”
1980年,苏童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开始了写作,最初主要写诗,后来写小说。写作初期,发表并不顺利。直到1983年,《飞天》和《星星》诗刊分别发表了他的一组诗(以本名童忠贵发表),《青春》杂志发表了他的短篇小说处女作《第八个是铜像》。
1985年,苏童成为《钟山》杂志的文学编辑。1987年,发表短篇小说《桑园留念》,被他认为是个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同年,发表成名作《一九三四年的逃亡》,被认为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他同马原、余华、洪峰、格非等被认为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人物。1989年,发表《妻妾成群》,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奖。
1990年代后苏童的创作转向长篇小说,发表了《米》《菩萨蛮》《我的帝王生涯》《碧奴》等。
新世纪以来,苏童及其作品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2009年《河岸》获第三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2010年,苏童获第八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奖,《茨菰》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香草营》获《小说月报》第十四届百花奖。2015年长篇小说《黄雀记》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7年《万用表》获第十七届百花文学奖短篇小说奖,2018年又获得第五届汪曾祺文学奖。
展开
内容介绍
茅盾文学奖作家苏童的亲选小说集,收录他的17篇代表性小说,包括《西瓜船》《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吹手向西》以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茨菰》等。17个直呼真实的成长与挣扎故事,写尽命运巨流里普通人的横冲直撞。每一个把痛苦当笑话讲的人,都能在书中找到灵魂共鸣!
展开
精彩书摘
西瓜船
西瓜船大多来自松坑一带,河边住惯的人都认得出松坑的船,它们比绍兴人的乌篷船来得大,也要修长一些,木头的船体,下面临近水线的船板上包着白铁皮,船篷尤其特别,不是用油毡篷布做的,是一种用麦秆密密实实编结的席子,随意地架在四根木棍上,看上去像闹地震时候街上的防震棚。
每逢七月大暑,炎热的天气做了西瓜的广告,城北一带的人们会选一个清闲的黄昏,推上自行车,带着麻袋或者尼龙网兜到铁心桥去买西瓜。松坑来的西瓜船总是停在铁心桥桥堍下。七月第一批西瓜船从酒厂码头那里密集的船只中冲出来的时候,就有眼尖嘴馋的孩子从临河的窗子里看见了,跺着脚对大人喊,西瓜船来了,快去买西瓜!更有傻子光春这样的多事者,他们在岸上领着船往铁心桥那里奔,一边奔一边喊,西瓜船来了,西瓜来了!
年年都有西瓜船从松坑一带过来,船多船少而已。连小孩子都能一眼认出西瓜船,顶着那么个麦秆席子,船头上垒了简易的行灶,晨昏时分炊烟照样升起,看上去不像船队,倒像一组违章建筑的棚屋,盖到水上去了。
卖瓜的是老老少少的松坑男人。乡下的男人谁不勤快呢,可是到了铁心桥下他们就显出一种令人疑惑的懒散来,没客人的时候他们不是聚在一起打扑克,就是窝在西瓜堆里打瞌睡,有人跳到船上来,马上就醒了,从船篷里慢慢地钻出来。他们穿着白色的长袖衬衫和灰色蓝色的长裤,不习惯用皮带,裤子用蓝色的布带牢牢地束住,年纪大点的不注重仪表,常常歪敞着裤门,露出里面的花裤头的颜色。他们都带了鞋子,大多是解放鞋、雨鞋、布鞋,也有小青年置了皮鞋,却一律扔在舱里,打着赤脚。总体上来说他们穿得比街上的人多,却显得衣衫不整。他们在铁心桥下卖了好多年西瓜了,有的年年出来,街上的人能热络地喊出他们的名字,上了船和松坑人拍肩膀打屁股的,多半是为省下几个钱笼络人心。有的人还从冷饮店里买了四分钱的赤豆棒冰带上船呢。对于香椿树街人有所图谋的热情,卖瓜人嘴里应着,脸上堆着笑,但眼睛里闪烁着一种精明的防患于未然的光,说,赶紧挑几只回去吧,今年雨水多,瓜地里收成不好,就这么几船瓜,过两天就空船回去啦。
船上没有磅秤,用的是老式的大吊秤,遇到大宗的生意,要两个人用扁担把西瓜筐抬起来过秤,人手不够,别的船上的人就跳过来帮忙了。在船体的摇晃中,讨价还价的声音有时像激烈的口角,有时则像两个国家之间的外交谈判一样各抒己见,最后你让一步,我退一步,达成统一。就这样,一只只松坑西瓜离开西瓜船各奔东西,其中一只投奔到了陈素珍的篮子里去了。
陈素珍买瓜是一只一只买的,差不多隔一天买一只,挑拣讲价都极其认真,松坑人拍了胸脯包熟包甜才肯掏钱。从七月买到八月,到了八月,眼看松坑来的西瓜船渐渐空了舱,陈素珍想想儿子寿来那么喜欢吃西瓜,就有点抢购的想法了,一天买一只,挑得也不仔细了。松坑西瓜外表都是浑圆硕大的,也看不出哪只西瓜隐藏了不安定因素,陈素珍万万没想到那天她歪着肩膀把一只大西瓜提回家,费了那么大的力气,提回去的是一篮子的祸害。
事情过去好多年,谁也不记得陈素珍买瓜的细节了,只记得她买到了一只很大却没有成熟的白瓤瓜。这样的瓜再常见不过,不好吃,但确实是西瓜。类似的事情也经常发生,容易解决,要不你就胸怀大一点,只当是吃萝卜把西瓜吃了,不怕麻烦的话就把西瓜带到铁心桥去,买了白瓤的,松坑来的西瓜船通常是允许换瓜的。
陈素珍选择的是换瓜。她准备去换瓜时还惦记着另外一些家务事,香椿树街有好多忙碌又能干的妇女,恨不得一只手做两件事的,陈素珍就是那样的人。她的篮子里已经装满了酱油瓶黄酒瓶,突然又去拿了一块布料,准备带到裁缝店里去做睡裤。她嫌篮子分量重,就把那半只白瓤瓜拿出来了,空口无凭是常识,陈素珍怎么会不知道?所以她小心地用勺子挖了一块瓜瓤,包在油纸里,作为换瓜的证据。
陈素珍挽着篮子来到铁心桥下,看见三条西瓜船走了两条,只剩下福三的船了。说起来也不巧,她过去都是在福三的船上买瓜的,这次看见另外一条船上人多,就凑热闹上了张老头那条船,没想到相隔一天,张老头和他的船竟然就不见了。陈素珍不相信那一堆西瓜能在一天内卖光,她猜测还是剩下的瓜不好,卖不掉了,船上的一老一少便把船摇去别的地方卖。陈素珍站在桥堍下,手里摸到油纸包里的那堆瓜瓤,忽然对松坑人产生了强烈的厌恶感,心里有恨嘴上就骂出来了,什么包熟包甜,乡下人,总是要骗人的!
她看见福三的船上只剩下福三一个人,另外一个小青年不知去哪儿了。陈素珍不知道福三的名字怎么写,叫是叫得出来的。她印象中福三是松坑人中最不爱说话的一个,不爱说话的人要么是最憨厚的人,要么就是最精明的人,陈素珍吃不准福三是哪一种人。她向福三的船走过去,准备对另外那条船上的人谴责一番,让福三听听,他转达不转达就随便了。还有松坑西瓜的品质,陈素珍觉得她也有义务代表香椿树街的人提出警告,如果明年
展开
目录
西瓜船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樱桃
吹手向西
香草营
玛多娜生意
茨菰
万用表
私宴
小偷
遇见司马先生
垂杨柳
小舅理生
五月回家
桥上的疯妈妈
哭泣的耳朵
堂兄弟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