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
他来自长江入海口一座历史悠长的地级市,家乡虽然很富庶,但因距离上海太近,在读大学时他仍会感到自卑。当肤白貌美的校花——他未来的太太一眼相中他,并主动接近他时,他甚至有些受宠若惊。
他对自己的外貌和能力有信心,在这些方面并不觉得高攀太太。但她毕竟是本地人,身边从不缺本地男生的追求,不用说还有长辈相中的理想夫婿介绍给她。这让他从一开始就感到自己处在被挑选的位置。所以当太太力排众议,选择嫁给他时,他对她多了一份感激。
说不清是太太眼光独到还是自带旺夫,总之他们结婚后,他的事业就开始高歌猛进。不久后他跳槽到一家正在筹备上市的公司,进去时是财务总监,但公司一直招不到合适的CFO,所以提拔了他。如果没有机遇的加持,他当时的资历是坐不上这个位置的。
这还不是最幸运的,更幸运的是他在CFO位置上还未满一年,公司就成功上市。他从一个拿死工资的打工人,突然有了一堆值钱的股票。他果断套现后在市中心全款买了套房。勿用说,他在岳丈家的地位稳固了。
在他的“财大气粗”面前,太太娘家人普普通通的家庭条件没了优势,本地人的身份成了他们最后的尊严。他们维系自尊的方式也很简单,就是全家老小大事小事都花他的钱,但是从不说谢谢。他并未计较,觉得这是他应尽的责任。
他太太的弟弟去世早,留下了弟妹和一个侄儿。因为孩子没了父亲,又是太太家孙辈唯一的血脉(他们夫妻之间决定不要小孩),太太说自己是家姐,这个孩子必须要管,实际上就是要他管。他于是承担起男孩全部的生活开支和学费。丈母娘心血来潮养了一只小狗,但刚养上自己就生病住院了,他太太就把狗抱回了家,实际上就是丢给他来养了。
小的时候他爱画画,甚至自学了艺术史,最喜欢看艺术家的传记,幻想自己也能画出传世之作。高中时,他壮着胆子说服父母给他报名了美术院校的考前集训班,学习素描。也是到这时,他才认识到自己的天赋和梦想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距离。不知道是他的眼睛不对,还是手不好使,总之脑子里想象的效果,就是画不到纸上。眼看集训班半年期满,班里有天赋的同学早就超出他一大截。父母似乎早就料到结果,立马抛出一个从大学到就业的一揽子规划。他的主科成绩又不是不好,既然追寻梦想无望,那就做什么都一样。听父母的话,还能让他们高兴——所以他学了会计。
人生顺利之时,往往被眼前的繁荣所遮蔽,顾不上问内心的感受。他在尝过快速致富后,就再也不能忍受拿固定薪水的日子。当猎头向他推荐了一家计划在一年内上市的新型旅游创业公司时,他毫不犹豫加入,职位当然是CFO。
他用上一家公司积累的经验,迅速搭建起团队,并引入合作过的事务所,一切都很顺利。但百年一遇的全球性病毒大流行不请自来,不仅上市流程被推迟,更错过了最佳的时机。现在公司的财务状况、市场前景和投资人信心,横竖看都是一个“烂摊子”。而老板爱吹牛的习惯还是一如既往。每次外出谈合作,老板说着和他刚进公司时听到的一样的宏图愿景,完全不理会他提供的真实财报。虽然公司经历过几次裁员,他都幸免,公司的减薪,他的幅度最小,但事业的不顺和停滞是不争的事实。
他终于能够静下心来,回顾自己匆匆就走过的前半生。从十八岁进大学,到三十六岁的今天,他的人生是如何度过的?他的总结是,全都是别人在选择,他在执行。他是自己人生的打工人,全部决策权都交由“股东们”。父母选择了他的大学专业和未来职业,太太选择了他做老公,太太娘家人为他选了个“养子”,股东里甚至还有一条狗,选择让他来养。即使不是由自己选择的人生,他却执行得很出色。他证明了自己是个人才!
“只有你是我选的,其他都是我被动接受。”他坦露自己的心声。
不要认为他反思了人生,就一定会做出改变。实际上他除了偶尔在心里骂几句,并不打算对现状做出任何改变。
结婚后,他太太就没再上过一天班。她说,我不想去上班了。他说,好。因他工作忙,她经常约着姐妹去旅游,每次出行当然是头等舱和五星级酒店。他既然不能陪,钱就要给够。太太锦衣玉食多年,加之本来底子就好,气质高贵,陪他出席各种酒会和聚餐时,总能收获一众赞美。有这样的太太,给足了他作为男人的体面。他们是一对相互成就的夫妻。
他骨子里喜欢确定性,厌恶风险。他实际上并非向他抱怨的那般过着被动接受的人生。“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他的人生就是他的选择。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