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别具一格的传记在实地取材与历史考据的基础上,书写了巴赫的精彩故事。讲述在职位的重负、上级的压迫、外人的不解之下,巴赫依然勤勉如一地创作出大量杰作。
与常见的严肃传记不同,本书着眼生活细节,穿插了大量对话和心理描写,堪称精彩的小说作品。在书中,音乐家的形象犹如身边的朋友般真实、立体、熟悉,其作品的来历也在书中娓娓道来。书中还附有相关插图、音乐术语解释、人物大事年表、入门曲目推荐等,内容丰富。
序 章
首先登场的是门德尔松。
啊?这明明是巴赫的传记,为什么提门德尔松?他和巴赫是什么关系?
本篇序章将一口气为您解答这些疑惑。
故事得从两位大作曲家之间的感人故事开始说起。
1835 年夏末的某个下午,深绿色树木在莱比锡的大学路上投下一片浓荫,一辆豪华的四马拉车匆匆驶过。路过的行人纷纷注视着这辆少见的漂亮马车,互相打听道:“是哪位贵人坐在里面呀?”
很快,马车稳稳停在了大学路 16 号布商大厦正门口。与此同时,马车门被用力推开,一位贵公子般英俊潇洒的青年翩然下了车。
“哎呀哎呀,门德尔松先生,欢迎您大驾光临。我们大家可是对您翘首以盼啊!”
“旅途顺利吗?您累不累?”
“典礼开始之前,您需要稍微休息一下吗?”
见马车停了下来,从布商大厦里冲出来的几位男士一下子就把青年团团围住,七嘴八舌地向他招呼,提问。
“不,已经比约定的时间晚很多了,我们马上就进演奏厅吧。不能让这么多人等着我。”
面对这些对自己毕恭毕敬的莱比锡市官员和管弦乐团代表,门德尔松只是简单回应了几句,就率先走进了举行典礼的大厅里的演奏厅。
门德尔松刚踏进演奏厅,舞台上等候已久的布商大厦管弦乐团马上就演奏起了他创作的第四交响曲《意大利交响曲》的第一乐章。那明亮轻快的音乐,用来欢迎贵公子门德尔松登场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哎呀,好英俊的先生!”
“快看,多么有气质的脸庞!”
“他肯定是整个欧洲社交界的宠儿吧!”
演奏厅里挤满了莱比锡市的市民,他们交头接耳,全都站了起来,想一睹本市首位国际名流的风采。看台上的人们纷纷探出身子,用望远镜追逐着门德尔松的身影,几乎要从楼上摔下来。
门德尔松淡然微笑着走过人群,在观众席第一排专门为他准备的主宾席坐了下来。这样的欢迎仪式对他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虽然门德尔松才26岁,还年纪轻轻,但他的天分和名声在德国自不必说,甚至传扬到了整个欧洲。他每到一处,无不受到王侯将相般的狂热欢迎。
“全场的莱比锡市民,先生们,女士们!”
乐团演奏结束后,莱比锡市长站上舞台,志得意满地开始了他的致辞。
“我们的城市、我们的乐团迎来了如此大名鼎鼎的音乐家,这在本市的历史上还是头一遭。对于这样的奇迹,我们感谢名声在外、心地善良的萨克森国王亲自牵线,同时也必须衷心感谢欣然接受国王邀请,担任我们布商大厦管弦乐团指挥一职的门德尔松先生。虽说我们乐团拥有全世界最古老的传统,然而门德尔松先生在英国、意大利都已收获了巨大成功,能得到他的指导,我们仍是不胜惶恐。不过,既然门德尔松先生已经屈尊前来赴任,那么不仅是乐团,我们全体市民都应该团结起来,一口气将乐团培育成全世界一流的团体……”
——什么时候能结束呢?什么时候才能离开这个地方呢?
听着市长没有尽头的欢迎词,门德尔松心里想的完全是别的事情。他的心思既不在这豪华的演奏厅里,也不在台上四十多名乐团成员身上。对于今后数年都要托付给自己的这个(布商大厦)管弦乐团,采用什么方法训练,哪个部分要增加乐手,他早在去年年底签下合同之日起,就已经制定了详细周全的计划。只要按计划推进下去,乐团的水平应该就能大幅提高。实际上,两个月之后,在门德尔松上任后的首场公开演奏会上,莱比锡市民们也确实是第一次聆听到了乐团改头换面后贡献的一场专业级别的演出。比起这种计划之中的事,现在占据门德尔松心神的是某个人。那个人的作品如今藏于何处?那个人的子孙如今又住在何地,何以为生?……他心里全然只有这些。
——什么时候能结束呢?什么时候才能离开这个地方呢?
只待典礼结束,门德尔松就要马上去搜集那个人的信息。对他而言,这场典礼无非是桩麻烦事。不过作为天生的社交达人,门德尔松没有显露出半分失礼的态度。对于向自己投来热烈目光的女士们、送来亲切笑容的先生们,他都一一回以注目礼,在旁人看来他完全就是全场的主角。
在市长的欢迎词结束之后,又有几位市里的大人物上台发表了准备好的致辞。在耐心听完所有致辞之后,门德尔松站上舞台,简单明了地说完感谢的话语,便匆匆逃离了典礼大厅。
“所以呢?所以呢?我在信里问到的事到底怎么样了?我拜托过您一定要调查清楚的吧?”
门德尔松回到主宾休息室,抓住随后赶来的乐团事务局局长就是一通追问。
“哎……您询问的事,我们也用尽一切手段调查了,但是……”
事务局局长一脸为难,回答得不太有底气。
“那个……关于您询问的这位叫巴赫的人士,本市的记事簿上也记载了他是几代前的托马斯教堂乐长。但是,那个,要说这位巴赫谱写的乐谱现在所在何处,他的子孙现在住在哪里,就查不出来了。毕竟他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人了,而且好像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音乐家……”
“你说什么?!”
原本迫不及待地听着事务局局长说话的门德尔松不自觉地厉声说道。这对于向来以冷静温和示人的他来说,完全是史无前例。
“好一个‘不是什么了不得的音乐家’,你是在说巴赫吗?!是说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吗?!这是多么无知的话,多么无法让人原谅的话啊!不,这可以说是你们所有人的耻辱。行了。关于巴赫的事情,我要亲自去调查。我会找出他的作品,也会拜访他的子孙。让各位白忙活一场了。那么,告辞!”
“啊,门德尔松先生,门德尔松先生,请等一等。这会儿正要带您去我们为您准备好的住处呢。门德尔松先生……”
事务局局长被门德尔松的怒气惊呆了,赶忙挽留他。一转眼,门德尔松已经跑出了布商大厦,坐上在外等待着他的自家马车,大声吩咐车夫:
“去圣托马斯教堂。快!”
门德尔松气得急火攻心。他自懂事起就将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奉为神祇,可在这莱比锡,偏偏还是在这可以称为巴赫的大本营的莱比锡,人们却对巴赫漠不关心。如此伟大的人物谱写的作品如同纸屑般被置之不顾,他的子孙也仿佛什么来历不明的人一样流落在外。不可原谅,不可原谅。这些人的无知绝对不可原谅。
门德尔松在马车里低语。他之所以来到莱比锡,出任布商大厦管弦乐团指挥只是原因之一,此外,还有一个更加强烈、更加炽热的愿望,那就是去到他尊敬的巴赫的城市,找到巴赫的作品,进行一番透彻的研究。
门德尔松对巴赫的音乐已经理解到了十二分的程度。本来,他从4岁起就师从一位叫策尔特(Carl Friedrich Zelter)的人学习作曲,而这个人恰恰是巴赫的徒孙。策尔特正是从他的老师,也就是巴赫的亲徒弟基恩贝格尔(Johann Kirnberger)那里承袭了音乐正统。
“巴赫的音乐拥有永恒的生命力。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就会感谢巴赫的功绩的吧!”
策尔特将自己保存的所有巴赫作品都分享给了门德尔松,让他演奏,并且饱含热情地向他讲解。门德尔松4岁时就被断定是“莫扎特 1 级别的天才”,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巴赫的音乐,准确地理解了其伟大之处。从那时起,所有与巴赫有关的事情,对门德尔松都有着极大的吸引力。12岁时,当少年门德尔松从策尔特的朋友、大文豪歌德 1 那里收到了巴赫乐谱的抄本时,他是多么的感激涕零啊! 14岁时,当他得到了巴赫被称作“梦幻般的名曲”的《马太受难曲》的手谱 2 时,其伟大之处是多么让他瞠目结舌啊!
“当时计划复排那首《马太受难曲》,是我鲁莽了。越是钻研那首伟大的乐曲,就越是深感自己的无知与无力。尽管如此,我也没有放弃——因为我被一种使命感驱赶着,如果我现在不让那首名曲重见天日,那么今后好几百年间它依然会无人知晓。还好,我成功复排了《马太受难曲》。能成功复排真是太好了。以那次演出为契机,《马太受难曲》也完美复活了。”
门德尔松坐在摇晃的马车里,回想起6年前,也就是20岁的他指挥首演《马太受难曲》时的感动。如奇迹一般,那天距离巴赫第一次演出这首伟大乐曲正好过去了100年。
目录
001 序 章
015 第一章 巴赫前往莱比锡
033 第二章 托马斯教堂乐长
055 第三章 里面是太阳,外面是暴风雨
079 第四章 与利奥波德亲王的友情
105 第五章 《马太受难曲》
129 第六章 致埃尔德曼的信
147 第七章 盖斯纳到来
169 第八章 最后的战斗
191 第九章 音乐的奉献
213 第十章 巨木倾倒之时
237 参考文献
239 后 记
247 巴赫的人生轨迹与历史事件
253 入门曲目推荐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