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冠戴服饰特别繁缛华美,乃古华夏文明之一大特色。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而“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易经·系辞下》),是以刺绣之研究,义莫大焉。
刺绣,本是在织物上穿针引线构成图案色彩之手工技艺,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产物。当其始,即贵为帝皇祭祀天地所穿之礼服,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缔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尚书·虞书·益稷》)十二章衮服,直至袁世凯复辟,仍着十二章天子服企求正名。汉武帝曾派绣衣直指使者“衣绣衣,杖斧,分部逐捕,刺史以下皆伏诛”(《汉书·武帝纪》),赫然权力之象征。明、清官员品级补服,以绣不同图像为不同身份地位之标志。剧装戏衣业有“宁穿破,不穿错”之行话。绣服,封建之标识明矣。
刺绣在朝廷为宫货绣,在富庶人家为闺阁绣,在民间为日用绣,明清在市场上流通的为商品绣。绣品有册页、屏条之画幅绣;有寺院绣幡、绣佛像、绣经文、绣经袱之宗教绣;有历朝历代之各类日常生活用品绣,包括绣枕、绣被、绣帐幔、绣帘、绣帕、绣肚兜、绣巾、绣鞋、绣佩饰;还有绣旗、绣伞、绣剧装。绣品,用途之广识矣。
《释名》曰:“绣,修也,文修然。”“绣”,从“丝”旁,近“修”音,是在布帛上运用丝绒或丝线使图文修饰完美的一种工艺过程。用彩色丝线、绒线、棉线或金银线、头发丝在绸缎、布帛等织物或化纤原料上凭借针的穿刺运动构成花纹、图案、文字或物像,称之为“刺绣”或“绣花”,在古代也称“针黹”、“针指”、“针指”或“女工”,“女工”亦作“女功”“女红”。
刺绣,乃“总五色而极思,借罗纨而发想。具万物之有状,尽众化之为形”(张率《绣赋》)。有的直言织绣品,有的则成为秀美的修饰词:曹子建七步成章,被称为“绣虎”,比喻才美;“锦心绣口”形容文思优美、辞藻华丽;“锦绣河山”“锦绣前程”谓美好如画之事物。刺绣是一种艺术,而刺绣艺术之美,早已超出原来的含义。
刺绣而称苏绣、粤绣、湘绣、蜀绣,自有其天时地利人和诸因素;而苏绣为“四大名绣”之冠,更有其历史因缘。我国画家擅长水墨画,而西方流行油画;北京有景泰蓝,无锡以泥人著称;盛唐有敦煌石窟,宋代有精细瓷器;殷商张雉尾扇,汉唐盛绢宫扇,宋明以来兴折扇。物之兴衰盛亡,岂有定数,主客观条件不同而已。
读者可以更多地从社会人文的角度进入苏州刺绣的艺术世界游弋,从苏州刺绣一针一线的形成过程中,再次感受吴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以引言数语,莫视苏绣为小道也。
描龙绣凤岂无因
龙和凤为中国古老传说中的神物,与龟和麟同为“四灵”。在一些史料笔记中,龙成了帝皇的象征,如传说汉高祖刘邦之母梦龙盘己身上而有身孕,刘邦由此被传为龙胎龙子,进而被神化为真龙天子。与龙相对的是凤,凤成为女性最高地位的象征,皇后冠饰为凤冠。龙凤呈祥是民间的一种祝愿。人之英俊非凡被形容为龙眉凤目、龙章凤姿。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人看到过龙凤,所见到的只是画家笔下的龙姿凤仪,只是绣娘绣出的龙飞凤舞。尤其是刺绣,描龙绣凤,为人们展现出各式各样、多姿多态、色彩缤纷的龙凤图像。人们多半是通过这类图像才看到了龙凤,认识了龙凤的形象。
世间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才产生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描龙绣凤自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渊源。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