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性:纸片儿里的学术记忆,美术史的“考古学”
《上水船》的口述者王涵先生,是在王逊身后片纸无存的情况下,历经三十多年的搜集,整理了约三百万字的王逊著作,这项工作俨然“美术史的考古学”。尘封的学术遗产被重新发现后,我们对共和国的文化建设,和20世纪中国美术史学科的“创业史”都有了全新的理解视角。
▲ 历史性:时代发展与学术变迁的缩影
《上水船》是一部跨越了近现代中国历史的著作。书中不仅记录了王逊先生个人的人生轨迹与思想历程,也反映了20世纪中国的历史现场,是理解那个时代学术生态的窗口。
▲ 可读性:20世纪人物群像
史料丰富、叙述流畅,很好地塑造了传主的形象,对其知己好友、师友同道(沈从文、闻一多、邓以蛰、梁思成、林徽因、冯至、陈梦家、费孝通……)等都有生动刻画。
人们不可把自己灵魂的居所只当作私自的占有品。人们要把它当作一个世间的奇
瑰的创造。上帝造成宇宙,人们也造着宇宙,为他的灵魂之所居。
——王逊
作为曾在新中国美术史上产生过广泛影响的美术家,王逊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
代表着他本人或一群人的艺术理想、代表着前人努力探索过的一种方向,他的悲
剧性命运亦不乏值得总结和分析之处。这些,也许是这本小书存在的一点意义。
——王涵(本书口述者)
这是一部中国美术史学科奠基人王逊先生的学术评传。王逊先生(1915—1969)在社会激变中转益多师,选择经由文学、哲学、美学、历史,直至专治中国美术史的学术道路。作为20 世纪的重要知识分子和新中国文化建设中罕有的枢纽型人物,他践行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力图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整理研究文化遗产,开创了现代形态的中国美术史学科体系。
口述者在王逊先生身后片纸无存的情况下,历经30多年的搜集整理,出版了约300 万字的《王逊文集》《王逊年谱》等6 部著作,尽可能还原了这位曾被遮蔽和遗忘的重要学人的著作和生平,为研究新中国美术和20 世纪中国美术史学科的发轫、发展提供了大量珍稀史料和新的视角,这项工作被学术界誉为“美术史的考古学”。
王 逊(1915—1969),著名美术史家、美术理论家,中国现代高等美术史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先后就读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历任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高校教授。在哲学、美学、美术理论、美术史与考古、建筑学、敦煌学、工艺美术、民间美术等多个领域都卓有建树。1957 年主持创建新中国第一个美术史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为美术史在中国发展成为独立学科做出重大贡献。
为了永不失忆(代序)/ 余辉
写在前面 / 王涵
一 学术酝酿期:早期经历和学术理想
“抱书远逊”
青少年时代:启蒙、救亡的双重变奏
早期研究:美的理想性和中国艺术史探源
蔡元培与现代美术史学进入中国
二 学术积累期:西南联大的从游生活
流亡到南岳
第一届研究生
联大任教
师友交游:以“树勋巷5号”为视角的观察
美术史研究
三 学术作用现实:工艺美术的研究与实践
一段前史:特种工艺复兴运动
主持清华文物馆
景泰蓝改造和国徽设计
建国瓷设计与工艺美术展览
工艺美术研究
四 学科体系创建:新中国的美术史学科
清华艺术史学科的筹设
民族美术研究所的学科奠基工作
不得不说的“国画论争”
主持制订美术学科远景规划
创建美术史系
五 灵魂的居所:一部经典的中国美术史
50版《中国美术史》
60版《中国美术史稿》
“王逊美术史”的几个特点
附一 关于王逊遗著搜集整理的访谈
附二 王逊参与展览一览表
人名索引
专名术语索引
后记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 林徽因:他不仅是出色的哲学家、美术史学家,又是历代工艺美术鉴赏家、评论家。
☆ 吴良镛:清华大学文物馆一直是王逊先生在负责,当年就在清华生物馆的三层,到现在(2015),走过生物馆,我还会想起那个文物馆,那个时代是非常精彩的一个博物馆。
☆ 常沙娜:王逊先生是我非常崇敬的学者和老师。1951年初我从美国回国不久,梁思成和林徽因先生出于对敦煌艺术的钟爱,不拘一格地把我聘到他们身边,任清华大学营建系美术组助教,当时我和来自浙江美院的钱美华、孙君莲二位年轻助教面临的任务就是结合北京手工艺的景泰蓝、烧瓷等濒临停业的工艺美术进行调研、改进设计,作一番继承和创新发展的探索。此时就认识了通古博今风度儒雅的学者——王逊先生。林徽因先生向我们介绍并赞扬王逊先生是位出色的哲学家、美术史学家,又是历代工艺美术鉴赏家、评论家。作为一个刚从国外回来,又曾在敦煌石窟学习过的年轻幼稚的我,面对王逊先生和其他著名的学者(当时常在梁先生家中聚会的有张奚若、金岳霖、钱伟长等大家)有些敬肃,王逊先生却很平易近人,他与我谈及有关敦煌艺术及当年我与父亲在敦煌临摹学习壁画和那里的生活情况,以及在美国学习的体会等等。在设计景泰蓝和其他工艺美术品时,怎样应用敦煌的装饰图案创新,王逊先生也给予了及时的启示和指导。
☆ 尹吉男:王逊先生对我而言一直“灵魂般地”存在于中央美术学院,是我非常想拜见又不能见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