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当我遇见一个人(第2版) 上市十年,畅销百万册 母婴关系决定孩子的一切关系
0.00     定价 ¥ 58.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59684608
  • 作      者:
    李雪
  • 出 版 社 :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责任公司
  • 出版日期:
    2025-07-01
收藏
作者简介

    李雪,心理学者,从事心理学研究十余年。创办微信公众号“初心心理”,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角度,详解母婴关系对人一生性格、命运的影响。作为心理学研究者,李雪的独特之处在于“去脸谱化”,把专业知识性感地表达出来是她难得的能力。她勇于袒露自己,用轻盈而深刻、温暖且尖锐的文字,向读者彰显真相。读她的文字,你会痛,也会上瘾,因为真相是如此残忍而迷人。全网粉丝超300万,著有畅销书《当我遇见一个人》《走出剧情》。

展开
内容介绍

    当我遇见一个人,是遇见真实的孩子,更是重育自己的过程。教育的本质,其实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任何事物,如果你觉得它美,那么它一定暗合了某种美的规律。家庭教育也一样,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到健康幸福地长大成人,他的成长一定暗合了自然发展的规律。母婴关系决定人生的起点。孩子通过内化与父母的情感关系来学习成长。童年的关系模式与长大后的事业、婚恋、养育等,有着丝丝入扣的对应。自己童年灰暗的父母,会把心理创伤传递给孩子,无论意识上多希望孩子不再受苦,但潜意识总在制造相同的陷阱。爱孩子,便“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展开
精彩书评

    李雪是少有的人才,对心理问题,尤其是母婴关系对个体生命深远的影响看得透彻无比。当那么多所谓的学者、专家打着心理学的招牌胡说八道时,有李雪这样的人存在,真是一件令人安慰的事,让我觉得自己不那么孤独。——尹建莉

    李雪的文字有种撼动人心的力量,并且具有疗愈的效果。她从自己经历的最痛苦、被忽视的婴儿期开始,一路分析家长的种种无意识行为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毫不吝啬地与大家分享自己从中获得的智慧。——张德芬

    在我和李雪共同的读者当中,有很多人说更喜欢李雪。我由衷地觉得,李雪的文字中闪耀着一种特别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高智商和高觉知结合的结果。她的敏感和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这本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武志红

    李雪的思考和言论,明确地在反抗传统教育,维护孩子的利益。我们看到,朝这个方向行进,传统会死去,孩子摆脱传统的虐待、形成独立人格和自由心灵的目标指日可待。——曾奇峰


展开
精彩书摘

    亲密是母婴关系最自然的状态

    婴儿的安全感,来自抚育者的“临在”——我需要你时,你在那里,愿意回应我。也许母亲只是掐着表,延迟了5分钟回应哭泣的婴儿,婴儿的整个世界就开始崩塌,承受地狱般的煎熬。


    以下研究结果来自国际依恋研究协会:新生儿的哭泣有30秒窗口期。在开始哭泣的30秒之内,需要得到父母的回应安抚,否则婴儿大脑边缘结构激活,会让宝宝进入“战斗或者逃跑”的应激状态,呼吸、心跳及哭泣程度会加剧。一旦哭泣进入强烈状态,婴儿将变得很难安抚,而且下次一哭泣时,需要立刻得到回应,延迟几秒钟都不行。

    足够好的父母,绝大多数时候都能在30秒之内回应安抚,婴儿形成了可预期的脑神经回路,成长到6个月时,只要听到“妈妈来啦”这类的语言,婴儿就会感到被安抚,继而能够延长等待时间。

    如果放任孩子哭泣甚至尖叫,进而无法发展出可预期的神经系统,便使得婴儿很难长成“舒适宝宝”,成了所谓天生难带的宝宝。

    新生儿对任何玩具都没有兴趣,唯一有兴趣的是人的脸庞,尤其是母亲的。新生儿的视线几乎无法离开妈妈的脸庞,直到两个月大,才能主动断开跟妈妈的眼神对视。

    在“以婴儿为中心”的母婴关系里,婴儿自主地微笑,激荡起母亲的喜悦,母亲也发自内心地对婴儿微笑;婴儿夜半啼哭,母亲哪怕在另一个房间也会同时醒来,冲过去抚慰婴儿。母亲以婴儿的感受为中心,与婴儿共振,给予积极的关注与回应。这是动物的本能反应。如果母亲自身得到的爱比较少,更偏重头脑,心灵的感应能力往往就会偏弱,尤其是当头脑被行为主义婴儿训练法1占据时,更容易遵循教条而不是心灵的引导。

    小婴儿得到抚育者的及时回应,脑神经回路健康发育,心智自然向前发展,于是开始理解客体——他人和外在的客观规律。爱向内灌注满了,自然会流向外界。这就是所谓的“主客体分化”。完成这种分化后,婴儿对世界产生了最基本的信任,将来不会在遇到挫折时想要毁灭一切。连环杀人、精神分裂等最严重的人格障碍行为和心理疾病,都有母婴关系重度受挫的创伤根源。

    有人可能会疑惑,母婴关系必须由母亲提供、维系吗?那些失去母亲的孩子怎么办?母婴关系中,“母亲”的含义是提供给婴儿母性照顾的人,这一主体也可以是父亲、祖父母或者一只温柔陪伴的狗狗。只要能得到足够好的母性照顾,也就是及时回应满足,不幸失去母亲的婴儿一样可以健康长大。


    没有回应,孩子的世界漆黑一片

    哭声免疫法、哭泣控制法等行为主义婴儿训练法,会破坏婴儿的“全能自恋”,导致婴儿吃惊地发现“这个世界如此不如我所愿,我哭泣着渴求抚慰的时候,居然没人安抚我,世界在迫害我”。也许母亲只是掐着表延迟了5分钟回应,但在尚未形成逻辑性空间思维能力的婴儿的感觉里,整个世界开始崩塌,地狱般的煎熬似乎永无尽头。

    行为主义婴儿训练法确实会有效,睡眠训练成功的婴儿,见到母亲就会示弱地、讨好地笑,但其效应建立在婴儿对母亲及时回应自己感到绝望的基础上。一个生命带着极大的爱和信任降临,离开与自己一体的温暖子宫,如果在生命最初的几年里体验到的都是绝望的滋味,那么他一辈子的生命底色都将孤独灰暗。3~6岁之间的心理创伤可以通过领悟分析来疗愈,而绝望的母婴关系通常需要持续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心理咨询,来温暖生命最初的孤独。这些坑人的育婴法正在批量地为心理医生制造着潜在客户。

    如果婴儿在生命之初对获得母亲及时回应感到绝望,他未来的人生容易走向两个方向:一是非常乖,不敢对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难以向别人表达需要,比如老好人、重度宅男宅女;另一种是无法忍受欲求暂时得不到满足,经常歇斯底里、没有界限地索取。

    “强迫一个婴儿在没有父母呼吸声、没有母亲味道的地方睡觉,是以培养孩子独立能力为由对孩子施加的冷暴力。父母过早地让孩子一个人睡,并不能使他独立,反而会让他产生被遗弃的恐惧感和对亲人的依赖感。”法国心理学家伊莎贝拉·费利奥沙告诫年轻的父母们,“只有拥有足够的安全感,孩子才能走向独立。”很多妈妈反馈,在使用哭声免疫法进行睡眠训练后,宝宝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少,不爱笑也不爱看人,宁愿自己玩,果然“乖”了很多。

    一位来访者在人际关系中障碍重重。她回忆童年时期,妈妈最常夸奖自己的是“特别省心,能够自己在屋子里待5个小时,不哭不闹不用管”。这是多么绝望的孩子啊,只能在幻想的世界中自己照顾自己。过早独立的孩子成年后,往往难以承受现实世界的冲击,不敢发出自己的声音,想象世界充满敌意,到处都是冷漠的拒绝,无法进入温暖而有回应的真实关系。

    一位孤独的朋友描述自己的世界:“我在沙漠中,一片死寂,远处有城市。我的世界和城市隔着一堵玻璃墙,我能看到城市里的人,我想象他们是什么样子,从而产生各种看法和情绪——我从未真实地碰触过任何人。”这个意象就像婴儿自己躺在床上,他也许看得到父母在房间里,但是触碰不到父母的温度,好像自己被玻璃罩隔绝。

    再来看一些读者给我的反馈:

    “我小时候常被可怕的梦魇缠绕,梦境怪诞,没有内容,多是一些不断旋转的无底洞,或是像蛇一样盘旋的奇怪线条。我总在恐惧中哭着醒来,却发现自己一个人躺在沙发上,哭了半天也没有人理睬。父母从未真正陪伴过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我长大后总感觉缺乏安全感以及和父母亲情联结有障碍的原因之一。”

    “以前宝宝哭,我偶尔会故意不理。听她哭,我会觉得隐隐开心。后来我明白了,原来是自己小时候经常被漠视,曾经一个人在村子里的路上哭了一天也没人理睬。懂得这个之后,我再也不会漠视宝宝哭了,也不会觉得高兴了。”

    在得不到回应的煎熬中,婴儿会累积巨大的恐惧和愤怒。到了儿童期,一些非常小的挫折都可能会让孩子大爆发,对父母拳打脚踢,像疯子一样不可理喻。有时候,面对没有危险的事物,他却会惊恐发作,害怕得恨不得躲进子宫里,而正常儿童在面对新鲜事物时,虽然有点儿害怕,但还是会满怀好奇地去探索。


    亲密疗愈一切

    儿童期的特殊表现,都是孩子的内心在呼唤婴儿期缺失的爱。如果父母能够从这些表现中理解孩子的需求,感受到孩子的痛苦,给予接纳和弥补,而不是贴上“有病”的标签,那么婴儿期的创伤很有可能被治愈。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看到孩子的特殊表现,父母往往会很焦虑。有的父母把孩子送到医院,任凭精神科医师诊断孩子得了“多动症”“躁狂症”“自闭症”等。有的父母甚至会给孩子吃抗躁狂的精神科药物,在药物的作用下,孩子也许看起来是乖了,但心理创伤却被进一步压抑到潜意识中,错过了治愈的机会。

    我曾经在网上发表过几篇批判哭声免疫法的文章,网友们的评论让我再次震惊这种方法的危害有多大。一个极端的例子:一位妈妈定点哺乳,极少抱孩子,她的孩子两岁多了,异常地“乖”,偶尔哭几声,只要大人一说他,马上就不哭了,就连脚被划伤踩了一地血脚印也不叫疼。两岁多的孩子已经如此麻木,未来出现精神分裂或者重度人格障碍的可能性极大。

    如果妈妈渴望一个安安静静的“乖婴儿”,只有吃喝拉撒的需要,对他除此之外的任何举动都不愿理睬,甚至打击,那么孩子只能主动削弱自己的生命能量,仅剩一点维持活命,不再对这个世界发出呐喊,成为一具悲哀的行尸走肉。

    特别宅的人,很可能是因为曾经的欲求不被看到,从而削弱自己的生命能量,弱到再无法和人产生交集和共振,成为一个不惹麻烦、一切都自己搞定的“好人”,在人群中如同一座孤岛,这是多深的悲哀啊!


展开
目录

推荐序一 向自己开刀的人

推荐序二 遇见李雪

自序 爱是无我

引子


第一章 觉察:遇见内在的母婴关系模式

第一节 亲密是母婴关系最自然的状态

第二节 孩子夜哭,因为需要你

第三节 睡眠训练,给孩子的一生涂上灰暗底色

第四节 延迟满足能力始于婴儿期的及时满足

第五节 退行,内在疗愈的种子在发芽


第二章 态度:放下评判,全然看见

第一节 不干扰孩子内在的成长节律

第二节 限制是伪造的爱

第三节 规则要建立在尊重感受的基础上

第四节 智力发展来自体验而非知识

第五节 好习惯无法培养,坏习惯只因匮乏爱

第六节 不期望改变

第七节 父母的负面投射创造了孩子的负面现实

第八节 孩子与社会的关系就是与父母关系的投影


第三章 关系:童年的沟通模式决定未来的关系模式

第一节 不同回应,带来不一样的人生

第二节 不评判,只确认感受

第三节 拒绝不等于伤害

第四节 孩子间的冲突不会引发创伤,但父母的干预会

第五节 痛苦的中国式家庭陪伴

第六节 父母无须完美,但需诚实


第四章 内在:会痛的不是爱

第一节 没有界限,只因缺乏爱的能力

第二节 孩子不必为父母的错买单

第三节 可以不原谅父母

第四节 控制是对孩子的情感勒索

第五节 温和而坚定地“反控制”

第六节 家庭秩序不可错位

第七节 在生命早期,偏执的种子就已种下 

第八节 轮回之痛止于觉知


第五章 外在:你配得起更好

第一节 真正的富养是内心丰盛流动

第二节 没有匮乏感,财富自然追随你 

第三节 所有关于成功的信念都制约你成功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