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高峰体验:活出创造价值的好状态(比心流更激励的,是你的高峰体验!)
0.00     定价 ¥ 59.8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59684264
  • 作      者:
    [美]亚伯拉罕·马斯洛
  • 出 版 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25-06-01
收藏
作者简介

(美)亚伯拉罕·马斯洛

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管理学大师、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出生于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区,在纽约城市大学城市学院和威斯康星大学接受教育。在担任布兰迪斯大学心理学系主任之前,他在布鲁克林学院担任教职14年,于1967—1968年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本书涵盖“高峰体验”“人类的创造性”“价值”“需求层次”等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要概念和哲学观点,《纽约时报》评论马斯洛的心理学是“人类了解自己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而本书对于现代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亦有非常大的启发效果。


展开
内容介绍

如何活出充实高效、有价值、快乐完满的人生?很多时候,影响个体变强的因素,并不是自身的能力,而是内在的状态,是推卸抱怨、昏沉度日,还是富有活力与创造力、谦逊而有所追求。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高峰体验”的重要概念,即在“忘我”“超我”的状态下,我们能变得更加完整统一、独特自主,更能吸纳经验、有创造性,更幽默,更能表达自己、发挥自身功能,更超越自我和低级需求。

也就是说,在工作、生活、人际交往、兴趣爱好等方面,我们更接近自己的真实存在,更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

想要持久拥有积极的内在动力与幸福满足的体验,离不开人格的高度发展。马斯洛表示,人格发展得越完满,就越能走出年少时的匮乏问题和不必要的纠结,提高生命的质量,同时也能带来更多、更深刻的高峰体验。

本书系统梳理了高峰体验与自我实现的理论与进入最优状态的条件,给读者以内在的指引与积极思考的逻辑,心理学的分析与哲学性的思辨将人生的智慧体现在字里行间,是一本调整自身状态,并提升自我效能和内在动力、幸福感的行动指南,亦是强有力的处世哲学。


展开
精彩书摘

卓越人生的关键——自我实现

为什么有人卓尔不凡

我的两位老师——本尼迪克特[ 鲁思·本尼迪克特(1887—1948),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代表作《文化模式》、《菊与刀》。——译注]和马克斯·韦特海默[ 马克斯·韦特海默(1880—1943),德国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之一。——译注]——都是卓越的人。我想知道他们为何如此特别,但现有的心理学训练不足以做到这一点。似乎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的存在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人”。于是,我开始进行一些前科学或非科学的调查研究。

我对自我实现(self - actualization)的研究也由此开始。我做了有关两位老师的笔记,并尝试理解他们,思考与他们相关的事。我将自己的看法写下来,突然某一天发现,这两位老师身上存在某些共同的特征。也就是说,我在调查研究的并不是两个独特的个体,而是某种类型的人。对我来说,这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后来,我又尝试在其他人身上找到这种共同特征,结果也成功了。

我选择了某种类型的人,然后对他们进行概括总结,从而得出某些结论。这种研究并不科学。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已经能从选出的二三十个非常优秀并受人喜爱的人身上概括出了一种综合性说明。这种说明适用于他们每一个人。例如,他们都是受西方文化教育和熏陶的人,都是存在各种内在偏见的人。这种归纳虽不一定可靠,但如果我们想要进行关于自我实现者的研究,这是目前唯一适用的方法。

我的研究成果发表后,有很多不同角度的研究为它提供了支持,如罗杰斯[ 卡尔·兰桑·罗杰斯(1902—1987),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译注]和他学生的研究成果证明了所有的综合性说明,伯根塔尔[ 詹姆斯·伯根塔尔(1915—2008),美国心理治疗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之一。——译注]在心理治疗方面进行了肯定。还有与LSD麻   醉药有关的一些研究、与治疗效果有关的部分研究及一些测验结果等,也都确切地证实了我的研究结果。

就我个人而言,我是非常相信这项研究的主要结论的。我认为,没有任何一项研究能够令其发生严重变化。当然,一些小变化还是会有的。我自己也尝试过一些小变化,不过,我的自信并不能作为证据论证它的科学性。你有理由对我关于自我实现者的研究成果表示怀疑,因为是我选出了一些人,又从这些人身上归纳出了全部结论,而你并不了解我。但是,我也有权利表示反对。这些结论虽处于前科学的范畴,提出的形式却是能够经受住检验的,它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是科学的。

我选择的研究对象年龄都比较大,事业都很成功。他们出色、健康、坚毅、理智、聪明、纯粹而富有创造力。我相信,当我们以这种类型的人作为研究对象时,对人类会有一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研究的展开

在自我实现研究的过程中,我选择的研究对象有公众和历史人物,也有朋友和熟人。此外,还在三千名大学生中筛选了一番,做针对年轻群体的研究。最后我发现,在现代这些年轻人身上,越来越难看到过去人身上那些自我实现的特质了。

后来,我在他人的帮助下努力找到一个相对健康的大学生群体,又根据自己设定的一些标准从这个群体中选择百分之一的大学生进行研究。被选中的大学生是群体中健康水平最高的。我们花费了两年多的时间去研究他们,虽然因种种原因没能取得最终结果,但研究的过程和取得的结论仍有重大意义,尤其是在临床治疗上。

根据最重要的临床定义,我们选择研究对象的标准有两个,一个称为阴性标准,另一个称为阳性标准。其中阴性标准指的是,研究对象不得有神经症、精神病或精神病态人格,也不得有这些方面的倾向。哪怕有一点儿嫌疑,也要仔细地监控和检查;阳性标准指的是,研究对象在自我实现方面要有积极的表现。由于这种表现不好准确描述,我们将其简单地概括为充分开发和利用了自己才智、功能和潜力。

上述标准代表着在过去或当时,某个个体的低层次需要已获得满足,如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认知需要。至于这些需要的基本满足是自我实现的前提还是必要条件,目前尚不能确定。

我们通过一些筛选技术选出了第一批研究对象,其中一组自我实现程度较高,另一组程度较低且有明显缺陷,两组实验结果相对照。在细致入微的临床研究中,我们以实证研究为基础,根据研究过程中收集到的素材,进一步改进和修正了心理学界那些普遍的定义。然后以这个第一次出现的临床定义为基础,对被选中的研究对象进行二次筛选,并增加了一些新的研究对象。这样产生的第二批研究对象会再次接受更细致的临床研究,所得结果又会被用来改进和修正最初的临床定义,并根据这个新定义再筛选出下一批研究对象,以此类推。心理学界那些模糊不科学的定义在这种方法的作用下变得越来越清晰、准确。这样做不但更科学,还更具可操作性。

我们的研究对象主要分为几类:7名已确定的外加2名可研究程度较高的研究对象;2名确定的历史人物,他们是晚年的林肯,还有托马斯·杰斐逊;7名可研究程度较高的公众或历史人物,如爱因斯坦、埃莉诺·罗斯福、简·亚当斯、威廉·詹姆斯、施韦泽、阿道司·赫胥黎[ 阿道司·赫胥黎(1894—1963),英国作家,代表作有《美丽新世界》、《岛》、《知觉之门》等。——译注]和斯宾诺莎[ 巴鲁赫·斯宾诺莎(1632—1677),荷兰哲学家。他认为,上帝利用自然法则主宰世界,是每件事的“内在因”,所以在物质世界中,万事万物都有其必然性。他主张用这种“永恒的观点”来看待事物。——译注

];5名当代的研究对象,他们虽然存在显见的缺陷,但同时也存在潜在研究价值;他人提议的或做过研究的研究对象,包括歌德、阿德莱·史蒂文森、罗伯特·布朗宁、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乔治·华盛顿、本杰明·富兰克林等。

由于研究对象数量较少,且很多只能进行间接研究,难以取得完整的材料,所以我们只能给出一个对所有研究对象的整体性概括。这些整体特征对自我实现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接下来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重新定义“自我实现”

一直以来,我们对自我实现(self - actualization)的定义都太过静态和类型化。就好像一个人,要么达成自我实现,要么未达成,没有第三种选择。这就导致能最终被称为自我实现者的人极少,而且年龄都比较大。可是我发现,当一个人处于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中,他会显露很多自我实现者的特征,就好像在这个短暂的时刻,他们也成为了自我实现者。这种变化不止体现在情绪、认知和表达上,也体现在性格上。在高峰体验中,他们不止感到了强烈的愉悦、欣喜、激动,他们的人格也达到了高度的成熟、健康和完满。

现在,我们可以对自我实现进行重新定义,将它视为一段经历。此时,我们将自身力量集中起来,以一种非常有效并能令人感到快乐的方式。这就意味着,我们变得更加完整、统一,更加独特、自主,更能吸纳经验,更有创造性,更幽默,更能表达自己,更能发挥自身功能,更超越自我和低级需求,等等。也就是说,我们更接近自己的真实存在,更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

按理说,在我们的一生中,任何时候都可能产生这样的经历,或进入这样的状态。与普通人相比,自我实现者的高峰体验要更加频繁和强烈,同时也更完美。这也是自我实现者的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对他们来说,高峰体验并不是“要么有、要么无”的一件事,而是一个程度和频率的问题。如果将自我实现视为一段经历,那么我们在研究时可选择的范围会变大很多。除了那些极少数的自我实现者,生活中有过自我实现经历的艺术家、知识分子或富有创造力的普通人,都可以作为研究对象。

人们通常认为自我实现是一种梦幻的“完美”状态,是静止不动的。人只要达到这种状态,就意味着超越了所有问题,甚至超越了人类本身,就可以以一种从容或欣喜的状态一直生活下去。然而,这并不是事实。我认为,自我实现是一种人格的发展。年少时的匮乏问题和生活中的一些幼稚的、非必要的问题,随着这种发展被逐渐摆脱,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关乎生命的、真正的问题。比如,终极问题,没有完美答案的存在问题等。换句话说,自我实现并不代表没有问题,只是将一些暂时的非必要问题转化成了真正的问题。而自我实现者是指能够勇敢、坦然地理解和接受这些问题的人。面对这些问题,他们不会自欺欺人,也不会否定、怀疑。对自我实现者来说,人格的高度发展能令他们摆脱不必要的内疚,提高生命的质量,同时也能带来更多、更深刻的高峰体验。总的来说,人格发展得越完满,痛苦和问题就越少,快乐就越多。


像孩子一样生活,是可能的

那些感知敏锐、善于发现乐趣的人

在对研究对象的整体特征进行分析时,我们发现,自我实现者往往对现实有更敏锐的感知能力。这种能力非常重要,能让那些欺骗、虚伪和背叛无所遁形,并从根本上认清一个人。当我们将一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时发现,与缺乏安全感的学生相比,安全感强的学生能更准确地认识学校教授。

这种现象随着研究的深入而愈发明显,甚至扩展到了生活的各个领域,如音乐、艺术、科学、政治、公共事业等。也就是说,各行各业都有这种对现实更具敏感性的人,他们已经成为一个群体。与一般人相比,他们能够更加快速和准确地看清模糊的现实或者隐藏的真相。不仅如此,由于很少受个人欲望、情绪、性格等方面的影响,他们以当前既定事实为基础,对未来做出的预测往往更为准确。

有人认为这种能力是一种“优良品味”或者“精准判断”,但我觉得并不准确,因为“优良品味”和“精准判断”都是相对的概念,而这种能力更适合被称为一种对绝对客观事物的感知。

研究表明,面对那些普遍、庸俗、笼统的事物时,自我实现者更容易从中找出生动、具体和特别的那部分。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当大多数人还困在各种观念、愿望、信仰和刻板印象混杂在一起而形成的人为世界时,自我实现者已经找到了真实的自然世界,并融入其中。可以说,自我实现者有一双“看透一切的眼睛”,他们不易受个人欲望、恐惧、信仰、文化的影响,更容易感知到自然世界。

自我实现者行事时必定有明确的方法和目标。在他们眼里,方法是为目标服务的。后者显然更重要。不过这是一种简单的说法,实际上,他们的目标通常会包含自己的体验和采取的行动,从而令情况复杂化。要知道,这些体验在大部分人眼里都是无关紧要的。可是,对自我实现者来说,不管是过程还是结果都很重要,两者都能给他带来乐趣。所以,哪怕是例行差事,他们也能从中找到乐趣,像平日休闲娱乐时那样沉浸其中。这就像韦特海默对孩子的描述一样。他认为,大部分孩子都富有创造力,面对那些经常做的、沉闷的工作,会进行一些调整和改变。比如,他让孩子们按规律将书从一排书架运到另一排书架上,孩子们会在活动的过程中将其变成一个有规律和乐趣的游戏。

自我实现者具有孩子一样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其实每个人都有,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品质、潜能。只是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大部分人已经失去了这种天性。不过,有一部分人还保留着,他们会以一种新鲜、单纯的眼光来看待生活。还有一些人经历了这种天性的“失而复得”,用桑塔耶纳[ 乔治·桑塔耶纳(1863—1952),西班牙裔美国哲学家、批判实在论的倡导者,代表作有《批判实在论论文集》、《怀疑主义和动物信仰》、《存在的领域》。——译注]的话说,这些人获得了“二次童真”。

在我的研究对象身上,这种特殊的创造力没有简单地表现在艺术创作上。它似乎成了健康人格的一种表现,关乎此人的所有活动。这样就跳出了职业或身份的限制,哪怕是个木工、鞋匠,也可能充满创造力。

对自我实现者来说,这种特殊的创造力可以让他们拥有更强的新鲜感、更高的效率,以及更敏锐和深入的观察力。因此,他们似乎更容易看透一切,找到真实。

自我实现者很少压抑自己,他们没有受太多文化影响,更自然、更遵从自己的本性。有些人认为,正是这种特质令自我实现者拥有了创造性。生命之初,所有人都具有自发性。但随着时间推移,普通人因为各种原因不断压抑自己,这种自发性就消失了,更准确地说是潜藏起来了。所以,他们身上很难出现自我实现者那种的特殊创造力。


“创造性”的另一个定义

我注意到,很多人在提到创造性时都特指一些传统领域,如美术、音乐、文学等,好像只有那些画家、音乐家、作家才有创造力,才能过创造性的生活一样。似乎无意识中,我们已经认定,只有专业人士才富有创造力。

然而,这并不是事实。我的研究对象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有一位没受过什么教育的家庭妇女,从传统意义上看,她似乎没做过什么富有创造性的事情。但是,她是优秀的厨师,也是出色的主妇。她能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把家里装扮得很漂亮,能做出色香味俱全的食物,她在这些方面展现了完美的技术和品味。她在所有家庭领域的事物上都表现出了独特的想法,她心思巧妙、独树一帜,常有出人意料和创新之举。我能说她没有创造力吗?显然不行。我从她这样的人身上学到:与二流的油画相比,一流的食物更富创造性。换句话说,不管是做饭还是教养孩子,或者是经营家庭,都可以富有创造性。反之,就算是诗歌,也可能缺乏创造性。

还有一位从未写过文章、做过研究的精神科医生。在他眼里,每位病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必须用新的方法去理解和解决他们的问题。他总是能顺利解决那些麻烦的情况,足见他“创造性”行事方式是成功的。我还从一位年轻的运动员身上意识到,一次无可挑剔的阻击所具有的美感完全可以与十四行诗相提并论,其中蕴藏的创造性精神是不相上下的。

通过这些例子,我发现“创造性”不仅可以用来形容产物,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的性格、活动、态度等。事实上,我开始用它来描述很多东西,除了传统的诗歌、画作、文学作品外,还有很多产物。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我发现必须对它进行区分,将其分为“特殊才能创造性”和“自我实现创造性”。在日常生活中,后者更常见,与人格关系更紧密。这种创造性主要表现为“创造性地做所有事”,它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带有一种敏锐的洞察力。这种洞察力让具有这种创造性的人在看到事物普遍性、抽象性、类别性特征的同时,也能发现它的独特性、具体性、原始性和表意性。因此,当大多数人还困在各种观念、愿望、信仰和刻板印象混杂在一起而形成的人为世界,并且分不清它与真实世界的区别时,他们已经找到了真实的自然世界,并生活在其中。

与普通人相比,我的实验对象无一例外,都更具自发性和表达性,而且行为更自然、松弛、自由,就好像没有什么阻碍和自我批判,因而也不受束缚和压制。对自我实现创造性来说,这种毫不畏惧、全然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期望的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同时,也是健康人格的一种表现,这种人就是罗杰斯口中那些“完全发挥功能的人”。

一个孩子如果得到了足够爱和安全感,身上也会表现出某种创造性。我发现,自我实现创造性在很多方面与这种创造性十分相像。这是一种自发的、松弛的、纯洁的、舒缓的创造性。它生动灵活、不落俗套,主要由纯粹、简单的感知自由和纯真、不受束缚的自发性和表现力组成。如果不对事物产生预想,认为它“应该怎么样”“必须怎么样”“一直都是怎么样”,几乎所有孩子都能进行更自由的感知。而且在没有任何安排的情况下,几乎每个孩子都可以进行即兴创造,画一幅画或唱一首歌。

我的研究对象所具有的就是这种孩子般的创造性。当然,他们并不是真的孩子,准确地说,他们是保留或再次获得了孩子一般的“童真”。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们不给事物贴标签,对体验保持开放态度;二是他们能轻松地自发行动、自我表达。我认为,我的研究对象获得了“二次童真”。在他们身上,单纯的感知、表达与复杂的思想结合了。对我们来说,这种童真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潜力,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为了适应文化渐渐丢失或埋没了。


展开
目录

第 1 部分  课题分离与自我意识 

译者前言 2

卓越人生的关键——自我实现 3

为什么有人卓尔不凡 3

研究的展开 4

重新定义“自我实现” 6

像孩子一样生活,是可能的 7

那些感知敏锐、善于发现乐趣的人 7

“创造性”的另一个定义 8

沉迷当下——“高峰体验”的重要特征 10

持续欣赏平凡事物,是一种能力 12

顺应自然:人与世界的融合 13

从自发到独立 14

不受常规束缚,行动才有自发性 14

自我实现者的性格及缺陷 16

冷漠与疏离 17

文化认同感,是个问题 19

人格越完善,心理矛盾越少 21

因为接纳,所以放松 21

当工作成为使命 22

亲社会,但只与精心挑选的朋友深入交往 23

自我实现者的特征——二元消解 25

自我实现者的性与爱 27

健康的爱情关系是怎样的 27

真正的爱,无所求 29

爱与独立 30

性爱只是一种愉悦,并无其他 32

自我实现的方式 34

八条途径 34

贬低神圣,是对美好人生的釜底抽薪 36

自我实现的内部动力 37

人性,是从基本需求出发的 38

基本需求简说 38

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人有哪些表现 40

高级需求与低级需求的区别 43

超越及超越者 45

超越的意义 45

超越型自我实现者与健康型自我实现者 50

“精英主义”的矛盾 53

存在感与终端体验 54

对“存在”的认知问题 56

存在心理学简说 56

纯真认知与存在认知的区别 57

无知的纯真和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纯真不是一回事 59

存在之爱与匮乏之爱 61

抽象认知与具体感知的差异 63

存在认知的几种危险性 65

“存在”有何价值 67

有一种价值叫做“存在价值” 67

“存在”与“成为”并不矛盾 69

工作的内在价值 71

存在价值被剥夺,人会出现“超越性病态” 72

事实与价值的融合 75

这世界该有的样子 75

接纳现实,才会发现美好 77

统一意识 78

自我与非我的统一 79

“高峰体验”专述 80

美好的人生感受(一):接纳一切、包容一切 80

美好的人生感受(二):高度的自我认同感 82

美好的人生感受(三):自主、富有创造性和活力 84

美好的人生感受(四):遵从内心法则、谦逊又心怀敬畏 85

高峰体验中的生理反应及后续效果 86

高峰体验不同于普通体验的特点 87

有助于激发高峰体验的教育 89

音乐和艺术教育 89

“内在教育”的重要性 91

“外在教育”的弊端 92

玄妙的“内省生物学” 94

儿童的天性与教育 9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