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黄土高原村民环境行为研究
0.00     定价 ¥ 49.8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67666702
  • 作      者:
    林蓉
  • 出 版 社 :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林蓉,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教师,社会学专业博士。主要从事环境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多项,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
展开
内容介绍
  黄土高原的生态治理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黄土高原成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区域。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持续不断地在黄土高原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作,黄土高原逐步实现从“黄山”到“绿山”的伟大转变。《黄土高原村民环境行为研究》在乡村社会变迁的宏观背景下,以生活者的角度为基础,以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新秀镇谢村为样本,通过对村民在三个不同时期的环境行为进行分析,在总结影响环境行为演变的结构性因素的基础上,揭示了黄土高原地区村民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演变趋势,探讨了黄土高原地区可能的经济发展与生态恢复的互促共进之路,对于环境社会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为什么提出黄土高原村民环境行为研究
  一、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
  生态环境保护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史中的重要篇章。20世纪50年代,开启大江大河水惠治理工程建设;20世纪70年代,参加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并审议通过我国第一个环境保护工作方针,开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等;20世纪80年代,正式将环境保护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发布首个五年环境规划等;20世纪90年代,将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开始实施《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持续推进“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等。进入21世纪,我国开启科学发展的新征程,特别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逐渐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八大确立了“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明确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将“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写入党章。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和谐美丽”中国等内容写入宪法。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战略部署,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黄土高原的生态治理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先天的自然因素和后天的人为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黄土高原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区域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危害生态环境,而且大量的泥沙流人黄河,造成下游河道淤积抬高,危及黄河下游平原的安全。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持续不断地在黄土高原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先后经历了坡面治理、沟坡联合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和退耕还林还草等阶段。。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黄土高原正在逐步实现从“黄山”到“绿山”的伟大转变。本书关注的正是新中国成立之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实践及其带来的生态环境变化。
  作为华夏文明的摇篮和文化的发祥地,黄土高原曾是林草繁茂之地。在距今约8000一3000年的全新世中期,黄土高原气候温暖湿润,较多的降水使该地区拥有大面积的森林和草原。同时,黄土疏松肥沃,易于耕作,因此早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我国先民就在黄土高原上兴起了原始旱作农业。从秦汉封建经济的繁荣,到唐代前期的鼎盛,黄土高原一直是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随着气候的不断变化以及农耕范围的不断扩张,黄土高原的林草植被逐渐遭到破坏。从公元700多年开始,黄土高原的气候日趋干旱,适宜森林生长的地域范围逐渐向南缩减,黄土高原的森林面积随之减少。再加上农耕范围的不断扩张,黄土高原的林草植被不断遭到人为因素的破坏。伴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农业的不断发展,农耕范围逐渐从平原、河谷川台扩展到山地丘陵,从缓坡到陡坡再到山顶,都被开垦成了耕地。再加上建筑、燃料等对木材的需求,林草植被的面积不断缩小。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为什么提出黄土高原村民环境行为研究 1
第二节 黄土高原环境变迁及环境行为研究现状 11
第三节 研究个案选取及田野资料收集 34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总体框架 40

第二章 地域特征和案例村概况 43
第一节 黄土高原气候和环境特征 43
第二节 甘谷县概况 53
第三节 谢村概况 64

第三章 集体组织下的环境改造 71
第一节 人民公社时期的农田基本建设 71
第二节 修造梯田 76
第三节 修筑大坝 87
第四节 植树造林 95
第五节 环境改造:强组织下集体力量的成果 103

第四章 资源过度开发 110
第一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村经济发展 110
第二节 伐林建房 117
第三节 伐林为薪 127
第四节 资源过度开发:社会控制弱化下的“公地悲剧” 140

第五章 生计非农化与植被恢复 147
第一节 生计非农化 148
第二节 弃耕还草 158
第三节 退耕还林 168
第四节 土地利用行为转变:比较利益驱动下的理性选择 179

第六章 黄土高原生态与经济协同共进之路 189
第一节 结构变迁中的环境行为演变 189
第二节 内外结合:协同推进黄土高原生态恢复与经济发展 197

参考文献 20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