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包括生态文明,文化与文明的生态学内涵,文明与支撑文明的环境, 生态文化, 生态灾难的文化因果启示录, 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政治文明, 生态文化建设生态物质文明,生态文化建设生态精神文明。本书体现了生态文明时代对这些学科的深度和高度,将为我国生态文明的理论构建及实践工作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本书是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探讨用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的途径。本书强调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与支撑文明的环境高度和谐的文明,是高效的循环经济、社会公正、生态和谐相统一的新型社会。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还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4个方面提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具体任务:
第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第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推进水循环利用。
第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
第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和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全面战略部署,其中最主要的一是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纳人“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二是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就是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三是指明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路径,就是“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节(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保(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是执政兴国理念的重要升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布局、顶层设计的科学完善,意义重大而深远。
我认为,2015年5月6日《人民日报》文章指出的生态文明理念,对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意义重大,特引用如下:
对于生态文明,有三个层次的认识,一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二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三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发展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转变,也是执政理念和方式的深刻变革。紧紧跟上发展升级的大势,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奋发有为,我们才能乘势而上,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同时建设美丽中国。
毋庸讳言,环境保护、污染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生态文明建设注定是一场持久战和攻坚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切实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抓紧抓好。
从本质上说,建设生态文明是一种生产关系的变革,必定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调整。生态文明所强调的协调发展,为我们实现后发优势提供了有利契机。各级领导干部应该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将生态文明的成效作为衡量现代化质量的重要指标、判断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尺。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把生态资本转变为发展资本、以绿色产业发展引领经济转型升级,我们完全可以把绿色发展转化为新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全党、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深入持久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一定能完成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贏得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目录
第一章 生态文明
第一节 生态文明的内涵
第二节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第二章 文化与文明的生态学内涵
第一节 文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第二节 文化与文明的生态学内涵
第三章 文明与支撑文明的环境
第一节 古文明的起源与环境
第二节古文明的衰亡与环境
第三节延续文明的生态学因素
第四章 生态文化
第一节 生态文化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生态文化寻根——绿色的图腾
第五章 生态灾难的文化因果启示录
第一节 生态灾难与文化的关系
第二节 生态灾难的文化因果案例
第六章 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政治文明
第一节 生态政治文明建设是国家的首要任务
第二节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第三节生态安全
第四节生态健康
第五节推进生态民主进程
第七章 生态文化建设物质文明
第一节 生态圈向智能圈转变过程中世界人口的演化
第二节人口与环境容量
第三节中国的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第四节发展绿色经济是生态物质文明建设的根本
第五节发展生态产业,建设生态文明
第八章 生态文化建设生态精神文明
第一节 生态教育
第二节 生态公民的培养
第三节 生态伦理与生态道德
第四节 生态文明与中国生态文化传统的弘扬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