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守望
0.00     定价 ¥ 85.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52656305
  • 作      者:
    吴鲁言
  • 出 版 社 :
    宁波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4-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可以说是一部较为完整的镇海乡村发展史,从1974年写到2021年,整整48年,每年1章,约29万字。作者采访了大量的当地百姓、创业者、各行各业从农村出来的精英,以镇海区域内村庄为原型进行创作。小说从村口的那棵古树、村庄古老的家族史说起,一个村庄就是一部繁杂的家族史和社会发展史。小说着重撰写沈氏十七房家族后人农民泥腿子在改革开放中蜕变成农民营企业家、慈善家、医疗专家、领导者,通过几代人的刻苦勤奋、艰难创业,助力乡村振兴,带领全村全族人民实现小康生活,走共同富裕,开创现代化的新农村新面貌,是浓缩了的沿海村庄脱贫致富的经典版本。
展开
作者简介
吴鲁言,笔名云贻,浙江镇海人。著有小说集《一朵蓝玫瑰》《善良如花》《我的眼睛》《小高层村庄》,长篇小说《后院》。作品《最后一幅画》于2012年获全国第11届小小说年度评选一等奖。2019年,作品《在那遥远的地方》获国家级征文三等奖。先后在《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海燕》《文学港》《小说林》《天池小小说》《北方文学》《金山》等国内各类刊物发表文章百余篇。有数十篇文章获得各类奖项;数十篇文章入选国内各类选本,有十余篇文章列入初、高中阅读试卷。
展开
内容介绍
一个村庄的沧桑变迁也是一个家族和社会发展的缩影。
小说从村口的那棵古树说起,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从改革开放初期到当代农村巨变的动人画卷。一个具有六百多年历史的沈氏十七房家族,通过几代人的勤俭持家、艰难创业,涌现出一批企业家、学者、领导者等优秀人才,成为各行各业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虽然在家族事业的传承、发展、创新过程中,因学识背景、生活阅历的差异有诸多矛盾和冲突,但在前辈优秀人物的影响和带动下,一批又一批年轻人不断成长。
小说人物丰富,层次清晰,生动刻画了民营企业家沈建国不畏挫折、不断前行,带领家族和村民脱贫奔小康生活、走向共同富裕、开创现代化的新农村新生活的奋斗历程。通过丰富多彩的事件叙述了以沈飞雁为代表的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农村孩子,秉承祖辈善良诚信、吃苦耐劳的品性,成为一名德艺双馨的主任医师,在支援新疆和抗疫斗争中彰显正能量,成为沈氏十七房村的骄傲。
小说用深深的乡愁,细腻地描写了古村的独特风土人情和历史风貌,整部作品催人奋进、鼓舞人心。
展开
精彩书评
这部小说有三个突出特
点:一是有创新的诉求,我
欣赏吴鲁言的这种尝试,非
常可贵;二是有很深厚的生
活积累,通过小人物折射一
个大时代巨变、半个世纪中
国的历史风云和现状,整个
基调清淡、质朴;三是有很
好的叙述能力,有条不紊,
非常清晰。
——沈阳师范大学教授、
评论家 贺绍俊
这部小说我看得津津有
味。我们的生活就是从前面
的封闭到改革开放,然后走
向一个新的阶段,回头再看
,我非常感慨。小说通过一
个乡村大家族的变化,从村
里的婚丧嫁娶到考大学改变
命运,从开始搞村办企业振
兴乡村到民营企业进入现代
化转型,见证一个非常整体
的时代变迁。
——《收获》编辑部主任
、评论家 王继军
这部小说采取碎片化组
合的方式,将个人的命运与
时代的变化有机融合,沈氏
家族三代人,每个人物都如
同时代洪流中溅起的浪花,
有光亮有声音有温度。其中
,重点涉及民营企业“寻路”
的缩影。
——小小说领军人物、评
论家 谢志强
展开
精彩书摘
粉色婴孩的初啼之声
1974年7月21日,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文城市沈氏十七房村村口那棵百年古榔榆树伸展着它那圆径至少有五十米宽的繁茂树冠,严肃得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顶着一把硕大的绿绸雨伞,纹丝不动地耸立在村庄的北面,成为这个具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古村落的一面高大旗帜,结实,顶天立地。那时经常有小孩在古树下玩耍,三四个人是环抱不过来的。据说,榔榆树的材质非常坚硬,村民们用榔榆树做锄头的枕木及木柄,特别耐用。村庄里曾经有多棵榔榆树,但都被锯下来制作成农具了,只有这棵百年榔榆树一直守望着村庄,守望着村庄里的人们。每个经过村庄的人都会仰视一下这棵古树,时不时地向这位守护者致敬。
夏日,古树树冠里不停地传出密集的蝉叫声,啾啾啾的声音充斥着偌大的村庄上空,而早已习惯了的村民们,似乎没有那片蝉鸣声就无法感知夏天的炎热、生活的艰苦和农村的活力。
每个清晨,沈氏十七房村生产队的第一声哨子就在古树下吹响,无论你是不是早起的那个,想生存下去,一个个都必须准时出工。吹哨子的农民叫沈建国,他是沈氏十七房村生产大队的第一生产队小队长。沈氏十七房村本身是个自然村,又是个行政村,全村整个生产大队,除了沈家村,还包括了周边西邵村、东严村、陈家村、朱家池、小吴家村和小王家村这六个自然村,分别被划分为生产二队、三队、四队、五队、六队和七队。村子占地一千多亩,近四百户人家,光古老的沈氏十七房村就有两百户,可见这个行政村还真不小呢!
据传,原先沈氏十七房村独有沈姓,另外六个自然村是后来慢慢地从各地迁居而来的。那六个村说沈氏十七房也是外来户,但谁又是开天辟地就在这块地盘上呢?估计这也是多年来沈氏第一生产小队与其他六个生产小队经常打架的原因吧!表面上,看似都是为了些田地的事。在农村,什么最大?当然是田地。农村人嘛,活着就是为了田地,宅基地、耕作地、自留地、林地和山地。沈氏十七房村没有林地和山地,前面这三种地已经够各村争夺的。除了整块的土地,重要的还有那些沟沟壑壑、边边角角,尤其是那些宅基地和自留地的边角,最易引起斗殴事件——小的可以是一个家庭与另一个家庭的斗殴,大的可以发展成一个村乃至几个村落之间的群殴。类似的事件,在村史上比比皆是,在当时的中国农村大地上也到处都有,绝不是沿海农村专有的。按理说,沿海人有海一样的胸怀,但在土地面前,农村人并没有这样的胸襟,因为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没了生存源,何来胸怀?所以,以前的沈氏十七房村动不动就会来一场惊心动魄的村落间的群殴事件。
其实,无论那六个自然村的村民如何联合,都是斗不过沈氏十七房村民的,为什么呢?渊源太深了。据载,沈氏十七房村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闻名四方的古村落。二十年后证实,沈氏十七房是全国仅存的规模最大的明清民居建筑群。而其余六个自然村,则没有什么文化底蕴可言,每个村庄不过几十户人家,与十七房沈家两百多户农家如何相比?虽然这些年也不断地迁进一些外来户,但全村仍以沈氏为主。
据记载,沈氏祖上有春秋时期的北方皇家血脉,当年祖先来此隐居,为的是躲祸,因曾受高人起卦指点“避冤家,往东南,过长江,跨钱塘,东海之滨有择山,去那里安全”,便由北方来到这个偏僻、荒芜的沿海之地,从此隐姓埋名,连原姓都不要了,靠去十里之外的海滩上拾泥螺、黄蛤、牡蛎、蛏子、海瓜子和沙蟹谋生,历经数百年才发展成今天的村庄。虽然这里是江南小镇,但十七房的建筑风格明显具有北方皇家建筑棋盘式结构特色,又兼融了江南以幢为单元的三合院、四合院的庭院式风格,层层叠叠的马头墙随处可见,匠心独具,工艺精湛。精美的石雕、砖雕、木雕俯仰皆是,旗杆石、抱鼓石、进士第和父子登科的匾额、楹联遍布各房各屋。只是经历了这些年的风雨和斗争,很多精美雕刻被凿去、被破坏,墙面也涂上了各种语录。但只要稍微细看,每一处仍彰显主人昔日的荣华和富贵。
自1966年以来,沈氏十七房家族其实又是低人一等的。祖上曾经出过达官贵人也好,商人巨贾也罢,都已不再是沈家人能炫耀的资本。谁敢造次,谁敢提之前的繁华?现在的十七房住进来许多非沈氏家族之人,好多人直接入住到原先那几个大院里了,都是政府安排的,也有给下放的知识青年居住的。沈家人又有谁敢说一个“不”字?戴红袖章的随便给定个罪,你就吃不了兜着走。话又说回来,这些年,沈氏十七房村民斗不过六个自然村是受当下客观环境的限制。事实是,祖上曾经辉煌的史料散佚已久,《沈氏宗谱》也已失传,所有的辉煌都仅仅是道听途说的,口口相传的东西没任何证据。哪怕原先有文字记载或进入族谱,这些年也早被扔进火堆了。谁敢留这样的文字任人宰割?从当前的形势看,沈氏十七房的建筑的豪华,规模的巨大,气势的宏伟,所有这些统统成为惹祸的源头。如今,所剩的沈氏家族里早已没有了什么大户人家,那些大户都已是过往,真正有出息有能耐的沈氏后裔早已云
展开
目录
第一篇章 贫困的四季
粉色婴孩的初啼之声
1975年的秋天
凛冽寒冬里的温暖
在春天出嫁
第二篇章 争做万元户
万物复苏显新气象
没有泥巴的大上海
80年代的新一辈
快乐的“六一”节
生与死的碰撞
飞雁10岁庆生
沈家村第一家小店
全县三好学生
包头与奶油蛋糕
瞬间长大
标准件厂扩建
村庄修建水泥路
拖拉机手的成功蜕变
装上电话
第三篇章 村庄走向世界
村里出了一个大学生
私家车开进十七房
全科医生沈飞雁
倒腾牛仔裤的小伙子
小偷出狱后
集体企业的转型
白龙湖度假区的诞生
怒放的爱情花
去上海购嫁妆
马区长锒铛入狱
入住小高层村庄
村庄最后的葬礼
紧固件行业成燎原之势
雪飞带着婆婆改嫁
白龙中学的消失
白龙大道的建成
第四篇章 实现乡村振兴
都似拆迁惹的祸
筹建紧固件协会
马立伟加入民营企业
建芬重逢甘露
羊毛衫厂再创辉煌
飞荣集团的腾飞
杰出的兄弟姐妹
被派往维和部队
阿六饭店新主人
创建公益读书社
电商企业的崛起
白龙教育集团开工
疲惫的疫情时代
古树下,爱出者爱返
作者的话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