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由于对“天”的敬畏,就产生了对“天”的崇拜。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天”的神秘色彩逐渐消退,开始转向自然和人伦的意义。中国古代经济建立在农耕经济基础上,农作物的生长十分依赖季节气候。因此,人们对于气候变化非常敏感,也十分强调顺应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由此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文化心态。
这种“天人合一”的文化心态逐渐被提升为一种哲学思想,并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核心命题,影响了中国古典器物、书画、乐舞等各个艺术门类。如中国传统建筑中“象天法地”的原则,中国第一本造物专著《考工记》开篇就提出“天时、地气、材美、工巧” 的工艺造物总则,中国园林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境界,中国山水画的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欣赏方式,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包含着天人关系的因素。
因此,探寻中国造物、造型艺术之美,首先就要从“天人合一”这一文化传统开始。
那么,什么是“天人合一”呢?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