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探艺寻美:中国造物、造型美学十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特色教育丛书;国家级一流
0.00     定价 ¥ 68.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300331294
  • 作      者:
    姚丹,魏毅东,高波,等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姚丹,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美学、艺术美学、设计美学等。出版学术专著《先秦设计美学思想研究》,获得2018年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国家一流线上线下混合式本科课程《美学导论》课程负责人,曾获得第二届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创新大赛副高组二等奖。在核心期刊及其他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魏毅东,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为艺术学理论、建筑美学与文化、视觉文化与当代艺术研究等,出版《视觉文化时代的艺术》《空间意象:关于建筑的诗学》等学术著作。 高波、许俊、刘允东、王璟,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师。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主要从天人合一、礼乐相济、美善相乐、文质彬彬、中和之美、传神写意、气韵生动、尚象思维、境生象外、技进乎道十个方面来阐述中国造物、造型艺术体现的美学精神。本书通过大量中国传统造物、造型的实例分析,揭示中国传统造物、造型艺术中蕴含的美学理念,并通过现代设计的实例揭示中国传统造物、造型美学精神在现代设计中的传承,以及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本书有助于读者了解中国造物、造型的美学思想,提升审美能力和素养,传承中华传统文脉,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教育教学事业发展。本书既适合作为高等学校相关课程的教材,也可以作为社会读者的通识读本。
展开
精彩书摘
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由于对“天”的敬畏,就产生了对“天”的崇拜。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天”的神秘色彩逐渐消退,开始转向自然和人伦的意义。中国古代经济建立在农耕经济基础上,农作物的生长十分依赖季节气候。因此,人们对于气候变化非常敏感,也十分强调顺应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由此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文化心态。
这种“天人合一”的文化心态逐渐被提升为一种哲学思想,并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核心命题,影响了中国古典器物、书画、乐舞等各个艺术门类。如中国传统建筑中“象天法地”的原则,中国第一本造物专著《考工记》开篇就提出“天时、地气、材美、工巧” 的工艺造物总则,中国园林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境界,中国山水画的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欣赏方式,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包含着天人关系的因素。
因此,探寻中国造物、造型艺术之美,首先就要从“天人合一”这一文化传统开始。
那么,什么是“天人合一”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